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相关媒介的社会化属性都被放大,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在新的语境中得以快速的传播,加速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微博平台作为国内社交媒体的主要平台之一,在意见表达和网络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朗普作为使用社交媒体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从竞选总统开始,对社交平台的使用就保持着一个较高的频次,而这种现象传到国内,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以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总统大选”及富有特色的特朗普的言论作为案例,浅析在微博平台上,国人站在“他者”的角度如何看待美国选举现象,如何看待特朗普本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美国大选;“他者”想象;形象建构
知识领域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对其作为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爱德华·霍尔的专著《无声的语言》问世,该书旨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进行交流,跨越文化沟通障碍。20世纪80 年代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多领域学者的交叉关注。
因在符号学、语义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及大众传播学等方向侧重不同,对跨文化传播有不同的定义。在众多定义中,笔者比较认可跨文化传播学者孙英春的定义:“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中的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①
作为2016年底美国最受关注的政治人物,特朗普善于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制造话题,从参加竞选开始就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频次非常之高,在大选前,特朗普在美国各州的话题热度均高于希拉里,在大选后对社交平台的使用行为被媒体称为“推特治国”。
从2011年开始,特朗普在推特上不断制造话题自我营销,成功成为一名“网红企业家”,并在2013年形成一个表达高潮。随后2015年6月16日,在宣布参加竞选后,在推特上形成一个民意的小高潮。之后在美国共和党初选阶段,特朗普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17位总统候选人中成功脱颖而出,2016年正式接受共和党提名,并且获得广泛的支持,此时特朗普的推特热度迅速增长。这些发布在美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转入国内的微博平台后立即引起足够的热议。
本文以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总统大选”及富有特色的特朗普的言论作为案例,浅析在微博平台上,国人站在“他者”的角度如何看待美国选举现象,如何看待特朗普本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形象建构。
一、微博:社交媒体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
以往有關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者很少从文化传播的“他者”视角观察跨文化传播的现象,分析跨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微博平台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角度:近年来,微博平台在新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公共事件交流的公共领域,虽然平台立足国内,但是对于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热点事件的关注持续上升,在参与公共讨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很好的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以2016年的“美国大选”为例,“美国大选”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部分,国人站在“他者”的角度,在微博平台上对此热议,微博平台为不同文化认知提供了碰撞和融合的平台。
作为一名热衷于使用社交媒体发表意见的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的表现非常活跃,热衷于社交媒体。一些内容传到国内微博平台中,会产生“二次传播”和“二次解读”的现象,由国内的媒体及网友进行再次解读。
二、他者:为跨文化传播提供“想象”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认同,包括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是人们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集合体。②
在“美国总统大选”事件的热议中,国人作为微博使用者,具有的文化大背景是共通的,在此事件中具有相似的文化认同,文化拥有者与“他者”的关系“根本不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③,斯图尔特·霍尔总结“我与他者的差异至少显现为三种意义:语言学层面、人类学层面、精神分析学层面”④。尤其在微博平台等社交媒体上,“他者”群体交流后丰富了想象的可能性。
在2016年12月9日选举的上午(北京时间),“美国大选”的词条热度随着选举时间的临近不断上升,一度排到微博词条热度榜首,精选微博不断发生变化,以“微天下”为例,持续对大选的结果进行直播,微博媒体和普通用户也在评论中交流对美国大选的看法。随机抽取一条微博,对评论进行简单的梳理发现,站在他者角度的想象包括:对特朗普的支持,对希拉里的质疑,对美国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的解读等。随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中的发言,更是存在诸多“他者”的解读。
三、差异:社交媒体中特朗普的形象建构
通过深入分析对比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发现在不同平台上对于特朗普的形象建构,具有明显差异。
从当选到2017年3月7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发表的言论多至3.4万字,而当选后的推文数量多达300余条,且原创推文所占比例很大,粉丝数量2612万,在每条推文下面都保持着上万条的留言,在Facebook上的关注度也高达157万,评论和点赞的关注度比较稳定,平均每月发表几十条信息,并保持着较高的原创度。
从在推特上发布与普京总统的会面开始,特朗普的形象一直经历着各种转变。从美国大选中的“政治黑马”到与普京会面后遭受质疑,再到社交媒体推新政的策略,从最开始自我营销时期的“段子手”,到坦率直接表达愤怒的“耿直人设”,再到“社交狂魔”⑤,特朗普的形象一波三折。
2016年共和党预选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分享的内容图片包括警察、律师等精英职业,此时特朗普的形象是具有丰富从商经历的商人,社交媒体的支持者更多地希望他如果当选能够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当选后,特朗普对社交媒体的喜爱热度不减,以推特作为“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平台”,提出有争议性的政策,过半的热文攻击性都比较强:攻击希拉里的邮件门,攻击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攻击抗议者等。在当地时间2017年1月11日,特朗普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怒斥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中的评论两极化较为严重,讨论度很高。支持者坚定地维护他的形象,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而反对者对他的政治素养提出了异议,特朗普的形象变成了出言不逊、不知轻重的政治怪人。随后,虽然特朗普本人形象仍备受争议,但特朗普的形象正在往积极的方向转变。 特朗普的言论被转到国内,通过翻译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微博账号:美国总统特朗普,唐纳德的推特等账号,就是将特朗普在Facebook和推特上的言论翻译成中文发在微博社交平台上,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表现方式。在特朗普上台之后,他的移民政策、经济政策及国防政策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传播,以微博博主“局座召忠”为例,作为军事科普方面的意见领袖,他对于特朗普的国防政策解读后易在社交媒体中形成讨论的舆论场,可以引起较多的讨论。截至2017年3月8日,“局座召忠”发表的有关特朗普的微博14条,几乎每条都保持上千条的评论和点赞数,作为知名大V,“局座召忠”对政策的解读中包含了他的丰富的国防军事经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满足了网民对于政策的“他者”想象。仔细分析微博内容下的评论,我们发现讨论议题不仅仅局限于“政策解读”,还包括对“种族主义”等的探讨,进而引申到对特朗普本人的形象解读,在二次解读中就存在意义空间的想象。
在微博评论中,特朗普在竞选中被塑造为“不懂政治的傻小子”“精明的商人”,在竞选的初期,国人對于特朗普当选的热情度远远高于希拉里。随后他的政策在国内社交平台的舆论场中遭受到了质疑,他的不懂政治形象被放大,推文中的“戾气”也被放大,因此特朗普本身的形象建构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并不是很积极。
从国内外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特朗普的形象建构是存在一些差异的,而差异本身除了平台、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外,更是受“他者”想象的影响站在国内的立场上来思考特朗普的言行举止,许多人试图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我们能接受的特朗普形象。
四、反思:社交媒体中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思考
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复杂而繁多,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跨文化传播领域更多的议题与由来已久的困境值得深入的思考。
(一)形象建构与刻板印象。这两点是跨文化传播的传统困境,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话语权的拥有者更具有形象建构的权利。微博平台热议“美国大选”和特朗普本人也存在候选人的形象建构和刻板印象,一些大V意见领袖将特朗普塑造成了“不懂政治,乱搞的傻小子”,在一些翻译特朗普推特的账号中,有些词语的翻译感情色彩很浓,在用词中有标签化的痕迹,在一些用词上稍显不那么客观中立。意见领袖存在的同时,微博的社交性存在增加了已有形象构建的质疑,偏见与反偏见在微博平台公开存在,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文化霸权。无论是传统的文化传播还是当今,文化霸权的现象都存在,学者的研究领域大都集中在不同文化的双方交流。
微博与Facebook,推特等国际化社交媒体存在许多的不同,立足本国的本土化社交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是否还存在,以何种方式影响跨文化传播。意见领袖在参与到跨文化的解读时是如何引导网友的想象的,而意见领袖又是如何站在“他者”的角度上进行形象建构的,这些都值得探讨。
五、结语:社交媒体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对此次“美国大选”和特朗普本人形象的热议,许多基于新的平台、新的媒介手段,我们发现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平台。区别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有新媒体赋予的不可代替的特点,并且网友在社交媒体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沉默的螺旋的困境,第三人效应的应用,媒体的议程设置等经典的跨文化传播理论,都在媒介平台的变化下产生了新的变化。进一步思考,不仅仅是微博平台,类似豆瓣、知乎等具有社交性质的平台,它们将在与Facebook和推特的文化的碰撞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提供了怎样的“他者”想象空间,这些都值得探讨。
随着特朗普执政时间的增加,特朗普的“深度社交爱好者”形象一直保持不变,很多决定性的政策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发表出来,在社交媒体上展现没有被媒体“把关人”过滤后的声音。在Twitter上发表的内容不仅仅被美国民众观看,我们能看到的也是没有被过滤的声音,而这种直接的沟通为跨文化的想象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当然对于社交媒体平台来说,拥有像特朗普一样,具有影响力的用户会为社交媒体平台本身带来很高的流量,进而创造很高的价值,那么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及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力是怎样为跨文化传播做出的交流的贡献,直接的沟通如何满足了“他者”的想象,都是值得在未来进一步深究的话题,可以说社会化媒体平台在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依然很值得探究。
跨文化传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实践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上,仅仅通过一件事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期待有更多人的参与。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美国大选;“他者”想象;形象建构
知识领域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对其作为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爱德华·霍尔的专著《无声的语言》问世,该书旨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进行交流,跨越文化沟通障碍。20世纪80 年代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多领域学者的交叉关注。
因在符号学、语义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及大众传播学等方向侧重不同,对跨文化传播有不同的定义。在众多定义中,笔者比较认可跨文化传播学者孙英春的定义:“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中的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①
作为2016年底美国最受关注的政治人物,特朗普善于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制造话题,从参加竞选开始就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频次非常之高,在大选前,特朗普在美国各州的话题热度均高于希拉里,在大选后对社交平台的使用行为被媒体称为“推特治国”。
从2011年开始,特朗普在推特上不断制造话题自我营销,成功成为一名“网红企业家”,并在2013年形成一个表达高潮。随后2015年6月16日,在宣布参加竞选后,在推特上形成一个民意的小高潮。之后在美国共和党初选阶段,特朗普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17位总统候选人中成功脱颖而出,2016年正式接受共和党提名,并且获得广泛的支持,此时特朗普的推特热度迅速增长。这些发布在美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转入国内的微博平台后立即引起足够的热议。
本文以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总统大选”及富有特色的特朗普的言论作为案例,浅析在微博平台上,国人站在“他者”的角度如何看待美国选举现象,如何看待特朗普本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形象建构。
一、微博:社交媒体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
以往有關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者很少从文化传播的“他者”视角观察跨文化传播的现象,分析跨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微博平台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角度:近年来,微博平台在新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公共事件交流的公共领域,虽然平台立足国内,但是对于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热点事件的关注持续上升,在参与公共讨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很好的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以2016年的“美国大选”为例,“美国大选”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部分,国人站在“他者”的角度,在微博平台上对此热议,微博平台为不同文化认知提供了碰撞和融合的平台。
作为一名热衷于使用社交媒体发表意见的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的表现非常活跃,热衷于社交媒体。一些内容传到国内微博平台中,会产生“二次传播”和“二次解读”的现象,由国内的媒体及网友进行再次解读。
二、他者:为跨文化传播提供“想象”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认同,包括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是人们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集合体。②
在“美国总统大选”事件的热议中,国人作为微博使用者,具有的文化大背景是共通的,在此事件中具有相似的文化认同,文化拥有者与“他者”的关系“根本不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③,斯图尔特·霍尔总结“我与他者的差异至少显现为三种意义:语言学层面、人类学层面、精神分析学层面”④。尤其在微博平台等社交媒体上,“他者”群体交流后丰富了想象的可能性。
在2016年12月9日选举的上午(北京时间),“美国大选”的词条热度随着选举时间的临近不断上升,一度排到微博词条热度榜首,精选微博不断发生变化,以“微天下”为例,持续对大选的结果进行直播,微博媒体和普通用户也在评论中交流对美国大选的看法。随机抽取一条微博,对评论进行简单的梳理发现,站在他者角度的想象包括:对特朗普的支持,对希拉里的质疑,对美国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的解读等。随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中的发言,更是存在诸多“他者”的解读。
三、差异:社交媒体中特朗普的形象建构
通过深入分析对比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发现在不同平台上对于特朗普的形象建构,具有明显差异。
从当选到2017年3月7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发表的言论多至3.4万字,而当选后的推文数量多达300余条,且原创推文所占比例很大,粉丝数量2612万,在每条推文下面都保持着上万条的留言,在Facebook上的关注度也高达157万,评论和点赞的关注度比较稳定,平均每月发表几十条信息,并保持着较高的原创度。
从在推特上发布与普京总统的会面开始,特朗普的形象一直经历着各种转变。从美国大选中的“政治黑马”到与普京会面后遭受质疑,再到社交媒体推新政的策略,从最开始自我营销时期的“段子手”,到坦率直接表达愤怒的“耿直人设”,再到“社交狂魔”⑤,特朗普的形象一波三折。
2016年共和党预选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分享的内容图片包括警察、律师等精英职业,此时特朗普的形象是具有丰富从商经历的商人,社交媒体的支持者更多地希望他如果当选能够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当选后,特朗普对社交媒体的喜爱热度不减,以推特作为“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平台”,提出有争议性的政策,过半的热文攻击性都比较强:攻击希拉里的邮件门,攻击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攻击抗议者等。在当地时间2017年1月11日,特朗普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怒斥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中的评论两极化较为严重,讨论度很高。支持者坚定地维护他的形象,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而反对者对他的政治素养提出了异议,特朗普的形象变成了出言不逊、不知轻重的政治怪人。随后,虽然特朗普本人形象仍备受争议,但特朗普的形象正在往积极的方向转变。 特朗普的言论被转到国内,通过翻译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微博账号:美国总统特朗普,唐纳德的推特等账号,就是将特朗普在Facebook和推特上的言论翻译成中文发在微博社交平台上,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表现方式。在特朗普上台之后,他的移民政策、经济政策及国防政策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传播,以微博博主“局座召忠”为例,作为军事科普方面的意见领袖,他对于特朗普的国防政策解读后易在社交媒体中形成讨论的舆论场,可以引起较多的讨论。截至2017年3月8日,“局座召忠”发表的有关特朗普的微博14条,几乎每条都保持上千条的评论和点赞数,作为知名大V,“局座召忠”对政策的解读中包含了他的丰富的国防军事经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满足了网民对于政策的“他者”想象。仔细分析微博内容下的评论,我们发现讨论议题不仅仅局限于“政策解读”,还包括对“种族主义”等的探讨,进而引申到对特朗普本人的形象解读,在二次解读中就存在意义空间的想象。
在微博评论中,特朗普在竞选中被塑造为“不懂政治的傻小子”“精明的商人”,在竞选的初期,国人對于特朗普当选的热情度远远高于希拉里。随后他的政策在国内社交平台的舆论场中遭受到了质疑,他的不懂政治形象被放大,推文中的“戾气”也被放大,因此特朗普本身的形象建构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并不是很积极。
从国内外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特朗普的形象建构是存在一些差异的,而差异本身除了平台、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外,更是受“他者”想象的影响站在国内的立场上来思考特朗普的言行举止,许多人试图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我们能接受的特朗普形象。
四、反思:社交媒体中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思考
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复杂而繁多,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跨文化传播领域更多的议题与由来已久的困境值得深入的思考。
(一)形象建构与刻板印象。这两点是跨文化传播的传统困境,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话语权的拥有者更具有形象建构的权利。微博平台热议“美国大选”和特朗普本人也存在候选人的形象建构和刻板印象,一些大V意见领袖将特朗普塑造成了“不懂政治,乱搞的傻小子”,在一些翻译特朗普推特的账号中,有些词语的翻译感情色彩很浓,在用词中有标签化的痕迹,在一些用词上稍显不那么客观中立。意见领袖存在的同时,微博的社交性存在增加了已有形象构建的质疑,偏见与反偏见在微博平台公开存在,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文化霸权。无论是传统的文化传播还是当今,文化霸权的现象都存在,学者的研究领域大都集中在不同文化的双方交流。
微博与Facebook,推特等国际化社交媒体存在许多的不同,立足本国的本土化社交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是否还存在,以何种方式影响跨文化传播。意见领袖在参与到跨文化的解读时是如何引导网友的想象的,而意见领袖又是如何站在“他者”的角度上进行形象建构的,这些都值得探讨。
五、结语:社交媒体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对此次“美国大选”和特朗普本人形象的热议,许多基于新的平台、新的媒介手段,我们发现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平台。区别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有新媒体赋予的不可代替的特点,并且网友在社交媒体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沉默的螺旋的困境,第三人效应的应用,媒体的议程设置等经典的跨文化传播理论,都在媒介平台的变化下产生了新的变化。进一步思考,不仅仅是微博平台,类似豆瓣、知乎等具有社交性质的平台,它们将在与Facebook和推特的文化的碰撞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提供了怎样的“他者”想象空间,这些都值得探讨。
随着特朗普执政时间的增加,特朗普的“深度社交爱好者”形象一直保持不变,很多决定性的政策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发表出来,在社交媒体上展现没有被媒体“把关人”过滤后的声音。在Twitter上发表的内容不仅仅被美国民众观看,我们能看到的也是没有被过滤的声音,而这种直接的沟通为跨文化的想象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当然对于社交媒体平台来说,拥有像特朗普一样,具有影响力的用户会为社交媒体平台本身带来很高的流量,进而创造很高的价值,那么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及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力是怎样为跨文化传播做出的交流的贡献,直接的沟通如何满足了“他者”的想象,都是值得在未来进一步深究的话题,可以说社会化媒体平台在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依然很值得探究。
跨文化传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实践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上,仅仅通过一件事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期待有更多人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