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分析了本位文化在高等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缺失原因,反思英语教学母语缺失带来的问题,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建议和方法。通过丰富本位文化的教学实践来凸显本位文化在英语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以求促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二语习得理论。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文化
一、介绍
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对母语的作用从轻视和排斥逐步走向了客观评价,认识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实质上是“调解”作用,母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二语习得,充分肯定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南京大学的丛丛教授也首先将失语症与中国文化联系了起来,指出很多人英语表达能力很强,但是在与英美人交流时,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无法展现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新一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重点之一是调整了语文和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以及英语的评价和考试方式。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国文和国学的教育与传承,从而启发高等英语专业教学理性地思考母语和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文化缺失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现今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片面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单方面加大对英语文化的引入与讲解,过多地介绍英语文化以及交际技巧,从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渗透,汉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逐渐削弱。片面的教学模式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衡,文化交流变成了英语文化的单方面输入,导致许多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在交际中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
目前高校的中文、历史等少数专业也会开设中国语言文化等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平时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很少,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希腊神话、圣经选读以及欧洲文化导读等课程,教师也鼓励学生多读英文原版读物,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学生在看英文电影、听英语歌,创造英语学习氛围,增加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敏感度,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但是相对而言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中文课较少,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学生们没有中华文化作为参照对比,很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
英语本身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有效地交流,传播中国文化。而不是被英语文化侵蚀,否定母语文化。但是,许多学生熟知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也知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圣经的诺亚方舟,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不甚了解,成语典故、经典名著却不那么熟悉。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不知道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只是盲目地推崇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西方文化全盘接收,不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侧重英语文化的学习的符合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但实际上,为了更好地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跨文化交际不是单向活动,需要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华文化在交际中缺失,只会导致失衡的跨文化交际,不利于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华文化的教学变得十分迫切。
三、改善中国文化缺失的对策
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结合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改变观念。英语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不断弥补自身本位文化的不足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英语教学中只涉及对英语文化的讲授,几乎不会渗透汉语文化的内容,所以,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有中华文化作底蕴,面对英语文化时才会批判地吸收,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抛弃与中国人价值观相悖的东西,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辨别力,用好英语这个交流工具,传播中华文化。
(二)在课程设置上要做适当的改变,增加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思想史、文学及文学史、经典国学、艺术、哲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熟知相关的英语表达,促进文化交流。另外,在教材上,目前我国用英语讲解中国文化的书籍还不多,要增加此类教材的编写,细化教材的编写,以身边的小事作为一个引子,以小见大。编写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补充具体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比如说丝绸之路,炎黄子孙,四大发明等等,用英语说明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从英语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影响这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与时俱进,了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系统的文化意识,一方面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教授,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告诉学生文化无小事,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取向,对西方文化进行筛选,扬长避短,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抛弃与中国文化相悖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也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表达。英语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风俗文化的影响,许多表达都有了中国特色。教师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有效地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问题。
再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一些名著的译著以及英文版的期刊杂志对中国的大事小情的描述表达,比如大卫·霍克斯的译著《红楼梦》,他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让更多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学生读此类译著会更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理解也会更深入,另外,China Today,Beijing Review等期刊杂志记叙了中国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与时俱进,便于学生学习。
四、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是当前面临的困难。这就需要打破学科限制,加强不同学科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面互相配合,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攻克这个难题。(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课题:本文为河北省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强势英语教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教学”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HB12Y007。
参考文献
[1]Storch,N.& Wigglesworth,J.Is there a role for the use of the L1 in an L2 setting[J].TESOL Quarterly,2003,4:760–770.
[2]Wong-Fillmore,L.When does teacher talk work as input In S.M.Gass & C.M.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p.17-50).1985.MA:Newbury House.
[3]吴诗玉,王同顺.外语阅读中的汉语思维[J].外语研究,2006,(1):41-47.
[4]郑玉琪.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培育学生的民族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J].东南大学学报,2008,(2):115-118.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文化
一、介绍
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对母语的作用从轻视和排斥逐步走向了客观评价,认识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实质上是“调解”作用,母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二语习得,充分肯定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南京大学的丛丛教授也首先将失语症与中国文化联系了起来,指出很多人英语表达能力很强,但是在与英美人交流时,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无法展现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新一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重点之一是调整了语文和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以及英语的评价和考试方式。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国文和国学的教育与传承,从而启发高等英语专业教学理性地思考母语和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文化缺失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现今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片面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单方面加大对英语文化的引入与讲解,过多地介绍英语文化以及交际技巧,从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渗透,汉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逐渐削弱。片面的教学模式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衡,文化交流变成了英语文化的单方面输入,导致许多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在交际中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
目前高校的中文、历史等少数专业也会开设中国语言文化等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平时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很少,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希腊神话、圣经选读以及欧洲文化导读等课程,教师也鼓励学生多读英文原版读物,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学生在看英文电影、听英语歌,创造英语学习氛围,增加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敏感度,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但是相对而言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中文课较少,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学生们没有中华文化作为参照对比,很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
英语本身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有效地交流,传播中国文化。而不是被英语文化侵蚀,否定母语文化。但是,许多学生熟知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也知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圣经的诺亚方舟,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不甚了解,成语典故、经典名著却不那么熟悉。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不知道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只是盲目地推崇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西方文化全盘接收,不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侧重英语文化的学习的符合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但实际上,为了更好地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跨文化交际不是单向活动,需要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华文化在交际中缺失,只会导致失衡的跨文化交际,不利于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华文化的教学变得十分迫切。
三、改善中国文化缺失的对策
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结合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改变观念。英语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不断弥补自身本位文化的不足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英语教学中只涉及对英语文化的讲授,几乎不会渗透汉语文化的内容,所以,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有中华文化作底蕴,面对英语文化时才会批判地吸收,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抛弃与中国人价值观相悖的东西,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辨别力,用好英语这个交流工具,传播中华文化。
(二)在课程设置上要做适当的改变,增加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思想史、文学及文学史、经典国学、艺术、哲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熟知相关的英语表达,促进文化交流。另外,在教材上,目前我国用英语讲解中国文化的书籍还不多,要增加此类教材的编写,细化教材的编写,以身边的小事作为一个引子,以小见大。编写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补充具体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比如说丝绸之路,炎黄子孙,四大发明等等,用英语说明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从英语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影响这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与时俱进,了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系统的文化意识,一方面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教授,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告诉学生文化无小事,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取向,对西方文化进行筛选,扬长避短,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抛弃与中国文化相悖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也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表达。英语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风俗文化的影响,许多表达都有了中国特色。教师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有效地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问题。
再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一些名著的译著以及英文版的期刊杂志对中国的大事小情的描述表达,比如大卫·霍克斯的译著《红楼梦》,他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让更多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学生读此类译著会更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理解也会更深入,另外,China Today,Beijing Review等期刊杂志记叙了中国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与时俱进,便于学生学习。
四、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是当前面临的困难。这就需要打破学科限制,加强不同学科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面互相配合,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攻克这个难题。(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课题:本文为河北省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强势英语教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教学”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HB12Y007。
参考文献
[1]Storch,N.& Wigglesworth,J.Is there a role for the use of the L1 in an L2 setting[J].TESOL Quarterly,2003,4:760–770.
[2]Wong-Fillmore,L.When does teacher talk work as input In S.M.Gass & C.M.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p.17-50).1985.MA:Newbury House.
[3]吴诗玉,王同顺.外语阅读中的汉语思维[J].外语研究,2006,(1):41-47.
[4]郑玉琪.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培育学生的民族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J].东南大学学报,2008,(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