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是自然界一种美妙神奇的现象,它使人类能够感觉、欣赏到客观物体。有了色彩,世界便有了活力,有了美感。绘画艺术是表现大自然色彩的最佳载体,是艺术领域最直接表现色彩的形式之一。从远古单纯的色彩涂抹,到现代艺术家对色彩灵性的认识和表现,色彩成了感情、气质的代言人,也是学习专业绘画的基础必修课。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训练和培养色彩感觉。
一、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
第一次画色彩静物时,很多人往往死盯着物体的某一局部,不把观察的部分与整体作任何联系,看到的只有固有色,见红涂红,见绿画绿,物体间孤立,缺乏联系,得到的是死板单调的画面。这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这一问题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1.整体观察:当一组错综复杂的静物摆在你面前时,在光线和环境的作用下,便呈现出了物体的大小主次,色彩的冷暖明暗,前后空间虚实等问题,实际已经形成一种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连接的整体制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切局部的、琐碎的、偶然的物体色彩现象,都必须从整体考虑。
2.反复比较:比较是观察色彩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色彩变化是相对于比较而言的。不比较就难以准确地鉴别色彩的微妙变化。物体色彩的比较主要是从色彩的三种因素中加以区分:一是从色相上,有冷与暖的对比、暖与暖的对比和冷与冷的对比;二是从明度上,有明与暗的对比、暗与暗的对比和明与明的对比;三是从纯度上,有纯与不纯的对比、纯与纯的对比和不纯与不纯的对比。通常我们把这种比较的方法,称之为“九比较”的方法。任何复杂多变的色彩,只有严格地按照这种方法比较,才能区别出来。
二、正确理解掌握色彩变化规律
1.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要培养色彩感觉就要理解色彩原理。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灯光、火光等为暖色,中午的阳光、天光、白炽灯光等为冷光。我们画静物接受的光源多是从窗口透进的天光。通常天光多为冷色,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朝霞、夕阳的余光,室外红墙壁反射的光线,有时也影响室内光线变暖。要注意光线的变化,作画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既要尊重客观对象,又要认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觉。在光源偏冷时,处在物体暗部的色彩就会偏暖;相反,当光源色偏暖时,暗部色彩就会偏冷。在懂得原理的基础上,在光色相对稳定的画室里进行深入地写生练习,仔细地观察各种光影现象和色彩关系,研究各种不同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情况下的光源色、环境色的变化。
2.补色的运用。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色,冷色也是如此。问题是物体的背光部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色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他们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映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成绩的提高。那么,暗部究竟是什么色彩呢?大家可以做如下实验:在一个白色的物体平面上,放一块鲜艳明亮的红布,你长时间目不转睛盯着红布,在眼睛盯得很疲惫的时候,突然将视线挪开,你就会明显地发现,有一轮廓与刚才那块红布相似的幻影,然而,这个幻影已不是鲜红的了,而变成青绿味了。这在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残象。它是眼睛中圆锥细胞疲于刺激后的补充和调整。正是这种眼部的生理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界色彩冷暖互补现象。当早晨日出时,红色的光线笼罩了自然界物体的所有受光面,这时各种各样的物体暗部都或多或少地呈现有绿青味。随着太阳的升高,色光由红变黄,物体的暗部又由绿青味渐变成青紫味、蓝紫味等。
3.色彩关系的变化规律。什么是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呢?在自然界中任何有色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它们的色彩与周围的物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色彩关系。它的变化规律就是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色彩写生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过分强调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使物体看不出固有色的存在,画出来的物体很脏很花。有的学生过分强调固有色,忽视了环境色对它的影响,给人以物体之间没有联系、孤立的感觉。造成这两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没用色彩关系及变化规律去理解和分析对象的色彩。
三、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综合分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认识支配着对客观物象的表现。认识越深刻,表现越明确。但是,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脑”与“手”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脑的训练,是偏重于认识与理解的思维训练;手的训练,是偏重于技能技巧的实践训练。从某中意义上来讲,色彩感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脑与手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动脑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经常有些同学只知道埋头画画儿,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调色、这样画等问题。因此,在作画时,不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反思,将手与脑的训练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色彩训练的始终,对于培养和提高色彩感觉的能力,提高色彩造型的技能技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色彩写生中要求对观察的对象进行分析,需要正确运用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去锻炼并培养准确判断色彩的能力。其实在此讲的这种感觉是加入理性的感觉,也就是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过程,使我们作画时更得心应手,画出更精彩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宫六朝.水粉风景教学问答[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一、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
第一次画色彩静物时,很多人往往死盯着物体的某一局部,不把观察的部分与整体作任何联系,看到的只有固有色,见红涂红,见绿画绿,物体间孤立,缺乏联系,得到的是死板单调的画面。这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这一问题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1.整体观察:当一组错综复杂的静物摆在你面前时,在光线和环境的作用下,便呈现出了物体的大小主次,色彩的冷暖明暗,前后空间虚实等问题,实际已经形成一种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连接的整体制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切局部的、琐碎的、偶然的物体色彩现象,都必须从整体考虑。
2.反复比较:比较是观察色彩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色彩变化是相对于比较而言的。不比较就难以准确地鉴别色彩的微妙变化。物体色彩的比较主要是从色彩的三种因素中加以区分:一是从色相上,有冷与暖的对比、暖与暖的对比和冷与冷的对比;二是从明度上,有明与暗的对比、暗与暗的对比和明与明的对比;三是从纯度上,有纯与不纯的对比、纯与纯的对比和不纯与不纯的对比。通常我们把这种比较的方法,称之为“九比较”的方法。任何复杂多变的色彩,只有严格地按照这种方法比较,才能区别出来。
二、正确理解掌握色彩变化规律
1.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要培养色彩感觉就要理解色彩原理。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灯光、火光等为暖色,中午的阳光、天光、白炽灯光等为冷光。我们画静物接受的光源多是从窗口透进的天光。通常天光多为冷色,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朝霞、夕阳的余光,室外红墙壁反射的光线,有时也影响室内光线变暖。要注意光线的变化,作画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既要尊重客观对象,又要认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觉。在光源偏冷时,处在物体暗部的色彩就会偏暖;相反,当光源色偏暖时,暗部色彩就会偏冷。在懂得原理的基础上,在光色相对稳定的画室里进行深入地写生练习,仔细地观察各种光影现象和色彩关系,研究各种不同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情况下的光源色、环境色的变化。
2.补色的运用。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色,冷色也是如此。问题是物体的背光部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色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他们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映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成绩的提高。那么,暗部究竟是什么色彩呢?大家可以做如下实验:在一个白色的物体平面上,放一块鲜艳明亮的红布,你长时间目不转睛盯着红布,在眼睛盯得很疲惫的时候,突然将视线挪开,你就会明显地发现,有一轮廓与刚才那块红布相似的幻影,然而,这个幻影已不是鲜红的了,而变成青绿味了。这在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残象。它是眼睛中圆锥细胞疲于刺激后的补充和调整。正是这种眼部的生理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界色彩冷暖互补现象。当早晨日出时,红色的光线笼罩了自然界物体的所有受光面,这时各种各样的物体暗部都或多或少地呈现有绿青味。随着太阳的升高,色光由红变黄,物体的暗部又由绿青味渐变成青紫味、蓝紫味等。
3.色彩关系的变化规律。什么是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呢?在自然界中任何有色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它们的色彩与周围的物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色彩关系。它的变化规律就是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色彩写生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过分强调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使物体看不出固有色的存在,画出来的物体很脏很花。有的学生过分强调固有色,忽视了环境色对它的影响,给人以物体之间没有联系、孤立的感觉。造成这两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没用色彩关系及变化规律去理解和分析对象的色彩。
三、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综合分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认识支配着对客观物象的表现。认识越深刻,表现越明确。但是,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脑”与“手”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脑的训练,是偏重于认识与理解的思维训练;手的训练,是偏重于技能技巧的实践训练。从某中意义上来讲,色彩感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脑与手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动脑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经常有些同学只知道埋头画画儿,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调色、这样画等问题。因此,在作画时,不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反思,将手与脑的训练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色彩训练的始终,对于培养和提高色彩感觉的能力,提高色彩造型的技能技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色彩写生中要求对观察的对象进行分析,需要正确运用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去锻炼并培养准确判断色彩的能力。其实在此讲的这种感觉是加入理性的感觉,也就是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过程,使我们作画时更得心应手,画出更精彩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宫六朝.水粉风景教学问答[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