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 以文化写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b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突破“阅读与写作孤立地教学,学生缺少表达技巧方面的训练”这一困境,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观照习作教学,巧用文本资源,把握文体特点,从单元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关注教材的写作方法、表达秘妙;还要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经验,再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习作实践中,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文化写,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读与写作脱节的现象,学生缺少表达技巧方面的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文本资源,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文本的表达效果,从阅读中吸收经验,再把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即所谓“以读促写,以文化写”。
  一、单元整体感知,思考“写什么”
  学生写作文遇到的第一个难点是不知道写什么。拿到作文题目后,觉得这也没法写,那也没法写,无从下笔。而人教版教材其实从编排上就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都采用专题形式,单元习作和阅读等内容都围绕主题展开,彼此互为铺垫和照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先从单元整体感知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在写什么,由此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明确自己可以“写什么”。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围绕这一主题,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写读书故事;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整理好采访记录;就“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写下辩论的经过,或写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安排的课文则都是有关读书的文章。其中,《窃读记》写“我”在书店偷偷读书的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关于读书的访谈,《走遍天下书为侣》写的是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和读书的方法,《我的“长生果”》写了“我”少年时代醉心阅读、受益匪浅的几个小故事。
  这组课文主题明确。在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师生围绕单元主题,聊谈“我最爱看的书”“为什么最爱看这本书”“我的看书趣事”等话题,唤起学生关于生活体验的记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这样的单元主题聊谈,学生在学习整个单元课文之初就能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单元习作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把握文体特点,确定“教什么”
  教材中的文体丰富多样,风格迥异,语言各具特色。如果教师抓住各种文体的特点,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他们的单元习作就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学习文体特点并不是学习单篇文章的个性,因为文章的个性是学不到的,可以学并且可以运用的是一类文体的共性,即掌握文体范式。依旧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窃读记》和《我的“长生果”》都属于叙事散文,前者有丰富的心理活动描写,后者则用多件事情表达自己读书的特有感受,构思新颖。《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属于访谈录,完全口语化,通俗易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走遍天下书为侣》则通过层层递进,一步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抓住文本的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在单元习作中迁移运用。“我的读书故事”“记一次辩论赛”可以学习《窃读记》和《我的“长生果”》的写法;“采访爱读书的人,整理采访记录”可以模仿《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开卷是否有益”则可以借鉴《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表达方式。
  三、关注文本表达,体味“怎么写”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找到文本中最典型实用的写作技法作为切入点,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领会学习。
  (一)抓文本生动的描写
  小学生习作喜欢用“很”“非常”“十分”这些词语,描写抽象,缺乏画面感。实际上,课文中的描写都很生动。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这些生动的描写,教师容易读过算数,忽略了它们的精彩。学生因此并没有把这些描写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窃读记》这篇文章写“我”藏身于众多顾客中和借雨天窃读的场景,如果仅仅写这两个过程,文章有趣、动人的程度就很有限了。但因为文本有丰富的心理活动描写,阅读时,读者就会为作者在故事进展中的心理变化而感动。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圈画有关词句,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尤其要重点研读自语式独白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方法,发现特点。之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迁移运用,写写“我偷偷读书,被店老板发现,赶出书店”时的心理,写写“自己躲在被窝里看书,听到妈妈脚步声”时的心理。
  有了这样层层深入的学习,单元习作中写“我的读书故事”“记一次辩论赛”时,学生就能较好地运用心理活动描写,表现自己对书的情感。
  (二)抓文本规范的格式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策论经义)当作一种写作训练看,它也不是完全无用。在它的窄狭范围内,如果路走得不错,它可以启发思想,它的形式尽管呆板,它究竟有一个形式。”这段话告诉我们:形式的模仿有时候也可以“启发思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注意到文本特殊的表达形式,并让学生掌握和運用这一表达方式,学生的思想就能清晰而充分地表达出来。
  访谈录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唯一的一篇,特色鲜明。教师有必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访谈录的格式,围绕访谈主题,确定采访时要问的问题。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这篇文章格式上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不同之处,通过讨论交流,明晰访谈录的格式特点。接着分角色朗读,感受语言完全口语化的特色。然后再次思考,如果自己要采访身边的人有关读书的话题,应该问哪些问题,要注意什么。最后,模仿写采访的提纲。
  (三)抓文本观点的表达
  要想真正写好一篇作文,思想观点非常重要,但再好的观点也需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以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例,这篇文章表达观点的方式就是“层层剥笋”。因为这个表达方式独特,在教学中,笔者抓住这一点进行设计。学习课文时,首先围绕课文题目,初读全文,明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接着研读作者是怎么表明观点的。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作者用假设的方式,层层递进,表明观点。先假设只能带一样东西独自旅行,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时,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会如何反复读书。作者通过层层递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这种表达观点的方法,逻辑性强,内涵丰富,极具思辨力。在写“开卷是否有益”时,学生就可以模仿运用,通过一层一层地推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抓文本新颖的构思
  俗话说,文成于思。要写好作文,学会构思是重要的一环。新颖的构思往往会给作文增光添彩。但构思又是学生写作中最大的困难,因为灵感实在不易捉摸。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文章中最典型实用的写作技法,引导学生体味文本新颖的构思,学习一些构思的技巧。
  例如,课文《我的“长生果”》主要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时特有的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重点回忆了两次构思与写作的经历。作者总结了写作的心得,其中一点就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比较分析作者和作者的同学写的《秋天来了》,理解“千篇一律”和“构思新颖”的意思。接着,让学生默读《我的“长生果”》,找找作者构思新颖之处。然后,再次默读这个单元的其余三篇课文,一篇一篇尋找构思新颖的地方。学生从构思这个角度加深了对前几篇课文的理解,由此明白:作文构思要新颖,就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感受写,写得跟别人不一样。哪些不一样呢?第一,别人写这本书,我就写那本书,这就是选的材料不一样。第二,如果一定要写同一本书,别人写这本书好看,那我就写这本书的不足,这就是中心不一样。第三,别人把书比作进步的阶梯,我就要想办法把书比作另外的事物,别人用第一人称写,那我就用第二人称写,这些就是语言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平时写文章的时候,就要这样别出心裁,落笔有与众不同的“鲜味”。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达成依靠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教师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在解决了学什么、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后,学生自然可以提高理解水平,逐渐清楚写作的规律和途径,切实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大安,洪春幸,蒋军晶.关于“读写结合”的锵锵三人行[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3).
  [3]郑蕾.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7(3).
  [4]孙薇.小学语文习作教材文本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23).
  [5]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杭师大附属五常中心小学 310023)
其他文献
“盲点”,从语文角度上来说,就是在读者阅读文本时,滋生了依赖和惰性的心理,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对文本的细微处视而不见,不启不发。如果在文本细读中滋生了“盲点”,那阅读教学就失去对话,更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突破“盲点”,找回自己的文本细读。  一、突破标点中的“盲点”,品味精微的文本  对于标点,在文本细读中,人们把关注点常常驻足在感情较为强烈的叹号、省略号中。而把并没有什么嚼头的句号,逗号弃之一
“增值”,往往是出现在经济领域的一个术语。语用教学“质增值”,指在语用教学中关注优质输入,让学生增加的语用在质量上有所增值。可见,“质增值”的过程也包含了“量增值”,在增值程度上又比“量增值”深了一层。以下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母鸡》的几次教学,聊聊对当前“语用热”的几点思考。  几年前偶然听到教师讨论《母鸡》的教学,大致程序如下:(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读课文第1~3小节,说说“我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一、知——感知友情  在引领学
【教学理念】  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普遍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会通过理解各种各样的科技说明文使用高科技,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关注科技语文,让学生学会阅读科普文本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而解读科普选文,要超越文本,仔细咀嚼所蕴涵的语言因素。因为,让学生仅仅读懂课文的科普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情趣盎然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精神的同时,关注知识背后的特殊表达。将科普选文
一头柔软的金发和他的围巾一起,能被风吹起来。  身子瘦,长袍瘦,地上的影子也一起瘦。  倒在柔软的沙地上,不会有一点声音。  柔软的金发,瘦小的身子,除了这两点共识以外,每个人心中都画着一个“小王子”,谁都不买谁的账,谁都说:“小王子才不是你说的那样呢。”  是的,《小王子》太特别了,相信没有一本书像它那样,有那么多版本。  几乎国内任何一家稍微有点名气的出版社都出版过《小王子》:中法对照版、中英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2课《“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赵红梅老师有这样一段解释:“本段话中的‘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存在主语残缺的语法失误。‘看着她’作为表示情态的状语位于句首,后半句的‘隐隐心疼’则是本句话的谓语,显然‘让人’这个介词短语是不能充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是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走访了上百个国家,聆听了上万节课,指导了日本上千所学校的教育改革,对当今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关思考后完成的一本著作。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量实际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来论述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本人的教育改革思想。  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课堂教学应该是宁静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与学生一起努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整首诗,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预测,即根据线索推想猜度。阅读活动中的预测,是一种阅读策略,指的是读者边阅读边发挥想象,猜测内容。阅读前有预测、有期待,继而在阅读中不断验证、调整、再预测……阅读成为一种探索、一种冒险,充满趣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预测,掌握预测的方法,运用预测的能力,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强化阅读中的主体意识,进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学,发现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让人担忧的是,一篇课文学完或者一个单元的课文学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还是模模糊糊的一片。这样的学习,导致学生的课外短文阅读能力、习作能力都明显缺失。对于课外短文阅读而言,主要表现为很难看懂短文,特别是篇幅较长的短文,对文章内容的来龙去脉梳理不清晰。对于习作而言,表现在学生的立体架构能力不足,写作文常常是边想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