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每个人应掌握的一种终身学习方法。如何在中学时期培养并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师者引导得当。
一、 组织学生阅读,让阅读具有针对性
读书看报本来是课余的事,但一是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谜于电视及网络游戏,不愿读书;二是阅读品味低下,大量漫画书及武侠书充斥书桌,虽然作文书众多,但真正有价值的确比较少。也难怪有人发出“现在的学生离书香味越来越远了”的感慨。针对以上情况。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阅读具有针对性。我的做法是:
1、每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定性阅读。过去虽也要求大家要多看书报,但由于没有具体落实的措施,读的学生很少。在课上读,非常有效。学生一节课读几首古诗,看几篇文章,还可以交头接耳,这种课学生感到轻松,很乐意上。
2、以课文为中心,辐射到课外,在老师的指导下,加深加宽阅读。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给学生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学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又向学生推荐他的其它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每个假期规定阅读书目四部,并写出读书心得展开大讨论,明白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写作手法。通过课文激发课外读物,使阅读真正得到加深加宽,此类阅读既有针对性,又有目的性,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定量补充,让阅读具有广泛性
中国古代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间流行诗:“小小一书童,八岁才发蒙,读书三年满,蛇也变成龙。”而今天的学生语文学习用时多,老师花费的力气大,结果却让人失望。这岂不咄咄怪事,这咄咄怪事就是阅读面的狭窄造成的。课文的阅读量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许多成名作家回忆走上作家的过程时,无不感谢于童年乱读书,这“乱”是广泛,泛泛地读书,许多人也认为中小学生正是好读书的时期,此时的阅读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1、体裁兼顾,保证广泛性。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因此我们要保证学生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学生有的偏爱小说,有的偏爱童话,有的偏爱杂志。其实,每一类书都有其优,也有其劣,因此,各类体裁都要兼顾,才能真正实现大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外童话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语言》等中外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古诗文、唐诗宋词以及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我都分时间定量地给学生规定读物。另外对杂志、报刊科普类、科幻类作品也向他们适时推荐,所有这些阅读,是老师给予时间,并推荐书目,让他们阅读,在集体比照阅读中,展开竞赛。
2、组织交流,让阅读具有深刻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然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积累语言,训练语感。为防备学生读而无用,就需要让阅读具有深刻性,有自己的收获、见解。我认为可以通过交流活动来达到,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组织学生对书中观点进行辩论,对书中人物性格进行探究。阅读课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留十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是一种自由的发言,可以发布新闻,可以概述故事,也可以介绍读书的心得体会,甚至给一些书中故事续写续说。阅读交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交流同学间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锻炼语言,推动广泛阅读。
三、注重阅读方法,加以正确引导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课外阅读的文章中,既有需要诵读,在吟哦之中品其味的,也有需要默读,感悟其神的,两者不可厚此薄彼。这些习惯要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教师可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检查,比如诗歌朗诵、课文朗读等,鼓励学生诵读,并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对默读,则可以根据所读书目及内容,从方法、速度、效果、习惯等方面进行要求。
2、交给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是讲究方法的,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敌。”所以,有的书只需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要读故事梗概,对于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读。阅读,浏览是保证读的广泛,是博的保证,而精读则是专的保证。在课外阅读中,既要注意其博,又要注意其专,特别是好书,可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经过半年多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在学校,在家里,读书已经成了学生的自觉需要。读书已成为他们一件乐此不疲的快事。从学生:“老师,下午看书吗?”,“老师,下午看书吧?”的问话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品读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读书给他们带来的无尽乐趣。
一、 组织学生阅读,让阅读具有针对性
读书看报本来是课余的事,但一是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谜于电视及网络游戏,不愿读书;二是阅读品味低下,大量漫画书及武侠书充斥书桌,虽然作文书众多,但真正有价值的确比较少。也难怪有人发出“现在的学生离书香味越来越远了”的感慨。针对以上情况。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阅读具有针对性。我的做法是:
1、每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定性阅读。过去虽也要求大家要多看书报,但由于没有具体落实的措施,读的学生很少。在课上读,非常有效。学生一节课读几首古诗,看几篇文章,还可以交头接耳,这种课学生感到轻松,很乐意上。
2、以课文为中心,辐射到课外,在老师的指导下,加深加宽阅读。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给学生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学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又向学生推荐他的其它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每个假期规定阅读书目四部,并写出读书心得展开大讨论,明白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写作手法。通过课文激发课外读物,使阅读真正得到加深加宽,此类阅读既有针对性,又有目的性,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定量补充,让阅读具有广泛性
中国古代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间流行诗:“小小一书童,八岁才发蒙,读书三年满,蛇也变成龙。”而今天的学生语文学习用时多,老师花费的力气大,结果却让人失望。这岂不咄咄怪事,这咄咄怪事就是阅读面的狭窄造成的。课文的阅读量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许多成名作家回忆走上作家的过程时,无不感谢于童年乱读书,这“乱”是广泛,泛泛地读书,许多人也认为中小学生正是好读书的时期,此时的阅读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1、体裁兼顾,保证广泛性。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因此我们要保证学生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学生有的偏爱小说,有的偏爱童话,有的偏爱杂志。其实,每一类书都有其优,也有其劣,因此,各类体裁都要兼顾,才能真正实现大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外童话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语言》等中外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古诗文、唐诗宋词以及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我都分时间定量地给学生规定读物。另外对杂志、报刊科普类、科幻类作品也向他们适时推荐,所有这些阅读,是老师给予时间,并推荐书目,让他们阅读,在集体比照阅读中,展开竞赛。
2、组织交流,让阅读具有深刻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然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积累语言,训练语感。为防备学生读而无用,就需要让阅读具有深刻性,有自己的收获、见解。我认为可以通过交流活动来达到,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组织学生对书中观点进行辩论,对书中人物性格进行探究。阅读课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留十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是一种自由的发言,可以发布新闻,可以概述故事,也可以介绍读书的心得体会,甚至给一些书中故事续写续说。阅读交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交流同学间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锻炼语言,推动广泛阅读。
三、注重阅读方法,加以正确引导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课外阅读的文章中,既有需要诵读,在吟哦之中品其味的,也有需要默读,感悟其神的,两者不可厚此薄彼。这些习惯要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教师可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检查,比如诗歌朗诵、课文朗读等,鼓励学生诵读,并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对默读,则可以根据所读书目及内容,从方法、速度、效果、习惯等方面进行要求。
2、交给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是讲究方法的,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敌。”所以,有的书只需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要读故事梗概,对于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读。阅读,浏览是保证读的广泛,是博的保证,而精读则是专的保证。在课外阅读中,既要注意其博,又要注意其专,特别是好书,可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经过半年多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在学校,在家里,读书已经成了学生的自觉需要。读书已成为他们一件乐此不疲的快事。从学生:“老师,下午看书吗?”,“老师,下午看书吧?”的问话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品读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读书给他们带来的无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