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高,阅读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运用图示技术将学习者不可见的思维呈现出来,使之清晰可见的过程。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本文对思维可视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和应用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8-008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感悟和思考。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将学习者不可见的思维,即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等呈现出来,使之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将思维可视化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思维可视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图胜千字,与通篇文字的文章相比,包含图片、图像、图表等内容的文章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读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包含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图片、图标、漫画、表格等的图示正是思维可视化最重要的元素。借助各种各样的图示,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自主地筛选出文章的知识点,记住文章的重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巡道工的故事》时,就可以把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来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巡道工。然后,教师再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巡道工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他们工作的意义有哪些,他们有哪些良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楚思路,提升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不经过思考的学习就是机械的重复,而这种重复不但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更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注重的往往都是阅读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所阅读内容的筛选和吸收的思考过程。然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并不来自于阅读结果的叠加,而是对所阅读内容的筛选和吸收的思考过程的累积。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把强调阅读的结果,变成强调阅读的思考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设法把不可见的阅读思考过程变成清晰可见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思维可视化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这点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图示技术把不可见的阅读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有利于增強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者是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比具体学到几个知识点更有意义。教师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语文阅读讲解,首先,可以给学生展示出自己绘制的图示,把学生看不见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散思维,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绘制图示。在学生绘制图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把新旧知识有效融合,进而建构出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还掌握了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找到了思考的路径,进而增强学习能力。
二、思维可视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思维可视化工具绘制训练
图示是思维可视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要想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就必须教会学生绘制图示。思维可视化图示的绘制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形式。首先,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共同绘制。其次,教师可以自己先绘制好图示,并展示给学生,再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探讨出大致方向后,再指导学生自行操作绘制。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绘制好图示的基础上,添加上学生自己的想法,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形符号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思维可视化工具使用规范
任何方法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不要着急。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前预习中的辅助作用。在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语文阅读的路径,并简单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应重点强调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实际运用,这样才能发挥出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功能。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绘制图示的机会,把思维可视化工具使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模仿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熟练地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深入地理解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进而学会动脑思考。最后,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对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复习。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熟练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着融入自己的想法,使自己对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更加灵活,绘制的图示更具特色。
3.深入理解内容,选择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多元形式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可视化运用的目标,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对所讲授的文章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还要熟练地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思维可视化工具包括很多形式,所以,要想实现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思考能力的目标,教师就要结合所要讲授的文章内容,尽可能多地选取思维可视化工具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思维可视化工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效地吸收和理解。但吸收和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教师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将它传授给学生。由于思维可视化工具具有将不可见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运用一系列图示呈现出来,使之清晰可见的特点。所以,将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逐渐实现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丽玉.依托思维可视化优化词语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9).
[2]杨娟玉,沈书凝.让思维可视——阅读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20(01).
[3]于雪,王海福.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4).
[4]张达女.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03).
[5]褚四美.思维可视化工具双气泡图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2017(18).
[6]周信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知识可视化的方式[J].教学与管理,2017(20).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8-008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感悟和思考。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将学习者不可见的思维,即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等呈现出来,使之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将思维可视化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思维可视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图胜千字,与通篇文字的文章相比,包含图片、图像、图表等内容的文章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读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包含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图片、图标、漫画、表格等的图示正是思维可视化最重要的元素。借助各种各样的图示,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自主地筛选出文章的知识点,记住文章的重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巡道工的故事》时,就可以把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来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巡道工。然后,教师再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巡道工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他们工作的意义有哪些,他们有哪些良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楚思路,提升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不经过思考的学习就是机械的重复,而这种重复不但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更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注重的往往都是阅读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所阅读内容的筛选和吸收的思考过程。然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并不来自于阅读结果的叠加,而是对所阅读内容的筛选和吸收的思考过程的累积。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把强调阅读的结果,变成强调阅读的思考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设法把不可见的阅读思考过程变成清晰可见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思维可视化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这点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图示技术把不可见的阅读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有利于增強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者是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比具体学到几个知识点更有意义。教师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语文阅读讲解,首先,可以给学生展示出自己绘制的图示,把学生看不见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散思维,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绘制图示。在学生绘制图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把新旧知识有效融合,进而建构出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还掌握了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找到了思考的路径,进而增强学习能力。
二、思维可视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思维可视化工具绘制训练
图示是思维可视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要想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就必须教会学生绘制图示。思维可视化图示的绘制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形式。首先,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共同绘制。其次,教师可以自己先绘制好图示,并展示给学生,再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探讨出大致方向后,再指导学生自行操作绘制。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绘制好图示的基础上,添加上学生自己的想法,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形符号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思维可视化工具使用规范
任何方法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不要着急。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前预习中的辅助作用。在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语文阅读的路径,并简单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应重点强调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实际运用,这样才能发挥出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功能。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绘制图示的机会,把思维可视化工具使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模仿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熟练地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深入地理解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进而学会动脑思考。最后,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对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复习。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熟练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着融入自己的想法,使自己对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更加灵活,绘制的图示更具特色。
3.深入理解内容,选择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多元形式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可视化运用的目标,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对所讲授的文章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还要熟练地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思维可视化工具包括很多形式,所以,要想实现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思考能力的目标,教师就要结合所要讲授的文章内容,尽可能多地选取思维可视化工具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思维可视化工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效地吸收和理解。但吸收和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教师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将它传授给学生。由于思维可视化工具具有将不可见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运用一系列图示呈现出来,使之清晰可见的特点。所以,将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逐渐实现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丽玉.依托思维可视化优化词语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9).
[2]杨娟玉,沈书凝.让思维可视——阅读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20(01).
[3]于雪,王海福.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板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4).
[4]张达女.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03).
[5]褚四美.思维可视化工具双气泡图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2017(18).
[6]周信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知识可视化的方式[J].教学与管理,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