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课程改革早已启动,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在参观了解美国早已成熟的走班教学后,基于国情差异,必须真正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走班制,才能惠及中国教育:分层次走班,实现因材施教;分兴趣走班,激发创新潜质;必选修结合,致力个性发展;保留行政班,体现中国特色。
【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走班;中国特色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高考进行改革,顺带引起的高中教学的变化就是走班制度的进一步深化。由于2017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已经面临语数外统考、政史地理化生六选三的局面,所以现在高中的走班制度势在必行。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作为首批参与实验的省份之一,山东省的高中也开始了课改探索,而笔者所在的青岛二中更是走在了全省的前沿。作为省内最早实行新课改的学校之一,青岛二中十年时间做了诸多探索,不管是早就开始的走班教学还是近几年的MT学院制,抑或是翻转课堂、“互联网 ”教学,都给现行的高中教学带来了新鲜的体验。笔者也有幸亲临美国多所高初中和职业学校,见识了美国早已成熟的走班教学,比较一下正在实行的中国高中走班,感觉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国情差异太大,我们必须真正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走班制,才可能真正惠及孩子,惠及中国的教育。
我们参观的美国中学全部实行的是走班制教学,固定的是老师和教室,不固定的是选课的学生。课程设置也分了必修和选修,除了必修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然后到相应的教室去上课,当然必修课也可以提前修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修习难度颇高的AP课程。于是,在美国只有四分钟的课间时间段里,你可以在走廊上看见川流不息的学生大军行走在各个教室之间,去卫生间也是争分夺秒,既繁乱又有序。选课走班制度保证了分层次教学的可能性,保证了学生兴趣的最大化,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自有其优势,但也必须看到其中的弊端。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美国孩子没有真正的“同班同学”,也就无法真正体验“集体”的概念和精神,这与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美国精神不冲突,但与提倡集体凝聚力的中国精神是相悖的。另外,美国中学大规模的走班得以实现是因为美国师资和教室的充裕,一间教室最多只有二十几个学生上课,甚至有的课堂只有几个孩子,而学生多老师少教室也少的中国高中显然做不到。再就是美国孩子不需要集体上自习和住宿,中国多数高中却需要,完全走班给学生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在中国实行走班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照搬西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方面增加老师数量和教学硬件,一方面要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的走班。全面取消固定班级也是不可取的,走班与固定班级的结合是现阶段可行的方式。至于具体的实施可以多方尝试。
一、分层次走班,实现因材施教
不管是学生自身的智力差异、基础差异、非智力因素差异,还是六选三带来的科目差异,走班的一大优势就是试图消除学生差异带来的不便,靠走班实现更加适宜的快慢班的可能,而且不是看总成绩的高低,而是尽量保障单科有专长的孩子的优势发挥,同时也保证了学力稍弱的学生的适宜进度。毕竟所有学科都擅长的学生是极少的,走班既保证了合理性、公平性,又能让学有所长的孩子的优势更加突出,这无疑又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原则相契合。而我们在探索中的大学先修课也是对美国AP课程和学分制的借鉴,高难度的课程注定只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极好地解决了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同时节约了完成大学课程和学分的时间。
美国的学校老师们有时会身兼数职,因为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少,所以有的老师会跨好几个年级教课。我们曾看到一位数学老师,她的教室是固定的,在那里不停歇地教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听课时刚好碰到她连续两节数学课,知识点和难度迥异。中国的人均师资配置不够高,如果也能实现跨年级教课,可能会部分解决走班带来的师资问题。但中国学生总体数量庞大,老师的负担无疑会太重,因此增加老师数量是必然趋势。假如走班的教学班学生数量少,跨年级教课也许能成为常态,但对老师能同时胜任不同年级课程的能力是个挑战,尤其是新进的年轻老师。
二、分兴趣走班,激发创新潜质
高考改革实行“3 3”考试,无疑是尽量照顾到了每个孩子的专长,不把他们局限在传统的文三科和理三科里。这种背景下的走班,兴趣接近的孩子更容易被创建到一个教学班里,最终的结果就是强强碰撞,有更激情的火花出现。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实行了两年的MT学院式走班制,将一个年级分为六个学院:人文、经济、外语、数学、理工和生化。数学MT里数学精英荟萃数学奥林匹克成绩斐然,外语MT里英语高手云集模联活动英语演写作与辩论手到擒来,经济MT掌控经济论坛模经活动顺理成章,人文MT里擅长中文辩论演讲朗诵写作的人才也自有舞台施展,理工和生化MT里众多擅长逻辑和动手能力的孩子汇聚科技节比赛几乎垄断奖项。学院制在高中的开启算是创新,MT报名首先对兴趣相近的学生进行初筛,在MT范围内的走班又实现了稳定和个性的兼顾,是走班制的一次有益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走班的形式下得到了制度的保障。雖然在现下的中国,高中被看作大众普及性教育,但实际上不同的高中层次差异性极大,真正能走进名校的精英还是少数。美国其实也严格区分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可是呵护每一个孩子的爱好和特长的教育才是难能可贵的。纵然众口难调,纵然不同的班额、不同的管理方式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仍然希望孩子们将来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热情,那样的未来才会是更加和谐的中国的未来。
三、必选修结合,致力个性发展
在美国,所有的课程都是走班制,无论必修和选修,因为人均享有教育资源的丰厚性,所以学生可以享受小班化、导师制的优越性。在中国,还是因为学生数量的问题,完全实现走班颇有难度,至少短期内很难。因此,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走班以选修课为主,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 选修课在中国其实并不鲜见,但是实行的方式和效果不一。在贯彻良好的学校里,学生能在近百种的选修课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但也有某些学校依然把升学率当成重中之重,近军事化的管理和考试机器一般的训练,让他们只盯着高考指挥棒,素质教育顶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遮羞布罢了。美国的中学显然更重视选修课教育,每一所学校都有适当比例的必修和选修课的分配。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选修课上更好地激发兴趣,发挥特长,更好地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或技能。参观美国中学,惊诧于他们设置课程的广泛性,很多学校的选修课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程度:我们品尝到了烹饪班学生制作的美味西点,看到了正在排练的古典戏剧,聆听了品味高雅的交响乐,参观了打磨零件的车工修理工等职业课程……不管是何种课程,都让人觉得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这不正是学生自主性的最好体现吗?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早就落伍,选修课对培养学生个性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选修课”这个早就不陌生的词,希望中国的所有学校都能实践出真味。
四、保留行政班,体现中国特色
美国学校是没有所谓“行政班”的,这和更崇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中国是有很大不同的。完全走班制虽然照顾到了孩子的兴趣、个性、学力和创新精神,却也削弱了他们对团结、凝聚、合作、共享、分担、奉献等品质的体验和践行。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学的运动会大多数是以班级为单位竞技和颁奖的,集体荣誉远高于个人名次,但美国学校的运动比赛就是纯粹个人能力的表现了,当然,出色的学生会被选拔到俱乐部或保送大学校队,但更多的是肯定其个人的优秀,这种心理满足感与班级总分夺冠是完全不同的。行政班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打造班级文化,满足个性发展的同时锻造集体品质。一个人不能缺失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来自一个家、一所校、一座城、一片土、一个国,因此保留行政班不是落伍或狭隘,而是基于归属感的需要。至于行政班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考虑。比如笔者在的学校语文和英语是不走班的,学生学科差异性虽然也存在,但因为语言类的课程相对来说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如果课程排得开的话像音体美课和心理课、信息课等都可以在行政班上,当然这里指的是基础课程,而不是带有选修性质的课程。最重要的是,班会课也必须在行政班进行才能发挥最好的育人功能。
也许有人质疑,在现今“互联网 ”的改革浪潮下,学校用PAD教学,学生终端的接收都是一样的,还需要走班吗?我想这种质疑声是忘记了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能因为工具的先进性就忽视人的差异性,更何况电子产品决不能取代老师的传授,老师是柔软的,除了教书还必须育心,这可不是冰冷的机器能替代的。
固然走班制在目前的中国实行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改革的先行者学校给我们探索了不少路径。我们需要发达的排课系统,我们需要充裕而又优质的师资,我们需要先进的软硬件,我们需要来自社会和家长的理解與支持,我们需要发展素质的同时保障高考成绩,但我们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勇于进取锐意革新的精神。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走班只是略见一斑,让我们继续求索前行!
【参考文献】
[1]乐国林,肖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的理念与功能[J].湖北招生考试,2009(36):35-39.
[2]〔美〕马扎诺.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走班;中国特色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高考进行改革,顺带引起的高中教学的变化就是走班制度的进一步深化。由于2017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已经面临语数外统考、政史地理化生六选三的局面,所以现在高中的走班制度势在必行。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作为首批参与实验的省份之一,山东省的高中也开始了课改探索,而笔者所在的青岛二中更是走在了全省的前沿。作为省内最早实行新课改的学校之一,青岛二中十年时间做了诸多探索,不管是早就开始的走班教学还是近几年的MT学院制,抑或是翻转课堂、“互联网 ”教学,都给现行的高中教学带来了新鲜的体验。笔者也有幸亲临美国多所高初中和职业学校,见识了美国早已成熟的走班教学,比较一下正在实行的中国高中走班,感觉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国情差异太大,我们必须真正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走班制,才可能真正惠及孩子,惠及中国的教育。
我们参观的美国中学全部实行的是走班制教学,固定的是老师和教室,不固定的是选课的学生。课程设置也分了必修和选修,除了必修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然后到相应的教室去上课,当然必修课也可以提前修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修习难度颇高的AP课程。于是,在美国只有四分钟的课间时间段里,你可以在走廊上看见川流不息的学生大军行走在各个教室之间,去卫生间也是争分夺秒,既繁乱又有序。选课走班制度保证了分层次教学的可能性,保证了学生兴趣的最大化,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自有其优势,但也必须看到其中的弊端。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美国孩子没有真正的“同班同学”,也就无法真正体验“集体”的概念和精神,这与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美国精神不冲突,但与提倡集体凝聚力的中国精神是相悖的。另外,美国中学大规模的走班得以实现是因为美国师资和教室的充裕,一间教室最多只有二十几个学生上课,甚至有的课堂只有几个孩子,而学生多老师少教室也少的中国高中显然做不到。再就是美国孩子不需要集体上自习和住宿,中国多数高中却需要,完全走班给学生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在中国实行走班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照搬西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方面增加老师数量和教学硬件,一方面要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的走班。全面取消固定班级也是不可取的,走班与固定班级的结合是现阶段可行的方式。至于具体的实施可以多方尝试。
一、分层次走班,实现因材施教
不管是学生自身的智力差异、基础差异、非智力因素差异,还是六选三带来的科目差异,走班的一大优势就是试图消除学生差异带来的不便,靠走班实现更加适宜的快慢班的可能,而且不是看总成绩的高低,而是尽量保障单科有专长的孩子的优势发挥,同时也保证了学力稍弱的学生的适宜进度。毕竟所有学科都擅长的学生是极少的,走班既保证了合理性、公平性,又能让学有所长的孩子的优势更加突出,这无疑又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原则相契合。而我们在探索中的大学先修课也是对美国AP课程和学分制的借鉴,高难度的课程注定只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极好地解决了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同时节约了完成大学课程和学分的时间。
美国的学校老师们有时会身兼数职,因为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少,所以有的老师会跨好几个年级教课。我们曾看到一位数学老师,她的教室是固定的,在那里不停歇地教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听课时刚好碰到她连续两节数学课,知识点和难度迥异。中国的人均师资配置不够高,如果也能实现跨年级教课,可能会部分解决走班带来的师资问题。但中国学生总体数量庞大,老师的负担无疑会太重,因此增加老师数量是必然趋势。假如走班的教学班学生数量少,跨年级教课也许能成为常态,但对老师能同时胜任不同年级课程的能力是个挑战,尤其是新进的年轻老师。
二、分兴趣走班,激发创新潜质
高考改革实行“3 3”考试,无疑是尽量照顾到了每个孩子的专长,不把他们局限在传统的文三科和理三科里。这种背景下的走班,兴趣接近的孩子更容易被创建到一个教学班里,最终的结果就是强强碰撞,有更激情的火花出现。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实行了两年的MT学院式走班制,将一个年级分为六个学院:人文、经济、外语、数学、理工和生化。数学MT里数学精英荟萃数学奥林匹克成绩斐然,外语MT里英语高手云集模联活动英语演写作与辩论手到擒来,经济MT掌控经济论坛模经活动顺理成章,人文MT里擅长中文辩论演讲朗诵写作的人才也自有舞台施展,理工和生化MT里众多擅长逻辑和动手能力的孩子汇聚科技节比赛几乎垄断奖项。学院制在高中的开启算是创新,MT报名首先对兴趣相近的学生进行初筛,在MT范围内的走班又实现了稳定和个性的兼顾,是走班制的一次有益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走班的形式下得到了制度的保障。雖然在现下的中国,高中被看作大众普及性教育,但实际上不同的高中层次差异性极大,真正能走进名校的精英还是少数。美国其实也严格区分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可是呵护每一个孩子的爱好和特长的教育才是难能可贵的。纵然众口难调,纵然不同的班额、不同的管理方式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仍然希望孩子们将来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热情,那样的未来才会是更加和谐的中国的未来。
三、必选修结合,致力个性发展
在美国,所有的课程都是走班制,无论必修和选修,因为人均享有教育资源的丰厚性,所以学生可以享受小班化、导师制的优越性。在中国,还是因为学生数量的问题,完全实现走班颇有难度,至少短期内很难。因此,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走班以选修课为主,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 选修课在中国其实并不鲜见,但是实行的方式和效果不一。在贯彻良好的学校里,学生能在近百种的选修课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但也有某些学校依然把升学率当成重中之重,近军事化的管理和考试机器一般的训练,让他们只盯着高考指挥棒,素质教育顶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遮羞布罢了。美国的中学显然更重视选修课教育,每一所学校都有适当比例的必修和选修课的分配。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选修课上更好地激发兴趣,发挥特长,更好地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或技能。参观美国中学,惊诧于他们设置课程的广泛性,很多学校的选修课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程度:我们品尝到了烹饪班学生制作的美味西点,看到了正在排练的古典戏剧,聆听了品味高雅的交响乐,参观了打磨零件的车工修理工等职业课程……不管是何种课程,都让人觉得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这不正是学生自主性的最好体现吗?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早就落伍,选修课对培养学生个性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选修课”这个早就不陌生的词,希望中国的所有学校都能实践出真味。
四、保留行政班,体现中国特色
美国学校是没有所谓“行政班”的,这和更崇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中国是有很大不同的。完全走班制虽然照顾到了孩子的兴趣、个性、学力和创新精神,却也削弱了他们对团结、凝聚、合作、共享、分担、奉献等品质的体验和践行。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学的运动会大多数是以班级为单位竞技和颁奖的,集体荣誉远高于个人名次,但美国学校的运动比赛就是纯粹个人能力的表现了,当然,出色的学生会被选拔到俱乐部或保送大学校队,但更多的是肯定其个人的优秀,这种心理满足感与班级总分夺冠是完全不同的。行政班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打造班级文化,满足个性发展的同时锻造集体品质。一个人不能缺失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来自一个家、一所校、一座城、一片土、一个国,因此保留行政班不是落伍或狭隘,而是基于归属感的需要。至于行政班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考虑。比如笔者在的学校语文和英语是不走班的,学生学科差异性虽然也存在,但因为语言类的课程相对来说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如果课程排得开的话像音体美课和心理课、信息课等都可以在行政班上,当然这里指的是基础课程,而不是带有选修性质的课程。最重要的是,班会课也必须在行政班进行才能发挥最好的育人功能。
也许有人质疑,在现今“互联网 ”的改革浪潮下,学校用PAD教学,学生终端的接收都是一样的,还需要走班吗?我想这种质疑声是忘记了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能因为工具的先进性就忽视人的差异性,更何况电子产品决不能取代老师的传授,老师是柔软的,除了教书还必须育心,这可不是冰冷的机器能替代的。
固然走班制在目前的中国实行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改革的先行者学校给我们探索了不少路径。我们需要发达的排课系统,我们需要充裕而又优质的师资,我们需要先进的软硬件,我们需要来自社会和家长的理解與支持,我们需要发展素质的同时保障高考成绩,但我们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勇于进取锐意革新的精神。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走班只是略见一斑,让我们继续求索前行!
【参考文献】
[1]乐国林,肖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的理念与功能[J].湖北招生考试,2009(36):35-39.
[2]〔美〕马扎诺.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