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有一定的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学习起来增加了兴趣,从而热爱学习数学,教师如何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教学中有几点体会如下:
一、创新多变,鼓励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二、发现探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发现法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方式。因此,老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是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厌学。
我在讲互余角概念一节时,引出“互余”的概念后,我让学生相互出题。两人为一组,一个学生任说出一个角,另一个学生说出它的余角,然后交换。开始两个学生都比较保守,说出的度数是30°,45°等。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当学生说出“100°”时,下面的学生开始有些议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俩身上了。另一个学生犹豫了一下后,说“无”。接着他说出“89.81°”,另一个答到“0.19°”。我和学生都看出他俩是有点在较劲了,接着说出更复杂的数,对方都能准确的说出结果,双方都能得到同学们的喝彩声。我看目的已经达到了,便鼓励他们说“你们做得很好,请坐吧。” 我便趁热打铁,提出“x”的余角,同学们答“90°-x”,我又说出“90°- ”,学生又回答“ ”。这堂课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学之间团结协作,教师充当一个教学引导者和协作者,教学效果甚佳。
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载体时,应当充分考虑解决问题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思維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及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归纳出新的数学思想。
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我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一根筷子和两支较短的笔看能否摆成三角形,如果能摆,就把一支笔换成笔帽,再看能否摆成,这时大部分学生都反映摆不出三角形。于是,设疑“为什么都用三条线段,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学生很容易想到一定和线段的长短有关了,再问“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展开讨论。终于得到“只有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时,这样的三条线段才能摆出三角形。”我抓住这时学生思维的的活跃,于是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教学中,我颠倒了以往讲授的顺序,变原来的摆三角形作为在学习完三边关系之后的应用为用摆三角形来设疑,引发思考,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 “课题学习: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我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我的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需要教师的大胆创新,认真钻研,真正把自由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的。
一、创新多变,鼓励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二、发现探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发现法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方式。因此,老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是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厌学。
我在讲互余角概念一节时,引出“互余”的概念后,我让学生相互出题。两人为一组,一个学生任说出一个角,另一个学生说出它的余角,然后交换。开始两个学生都比较保守,说出的度数是30°,45°等。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当学生说出“100°”时,下面的学生开始有些议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俩身上了。另一个学生犹豫了一下后,说“无”。接着他说出“89.81°”,另一个答到“0.19°”。我和学生都看出他俩是有点在较劲了,接着说出更复杂的数,对方都能准确的说出结果,双方都能得到同学们的喝彩声。我看目的已经达到了,便鼓励他们说“你们做得很好,请坐吧。” 我便趁热打铁,提出“x”的余角,同学们答“90°-x”,我又说出“90°- ”,学生又回答“ ”。这堂课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学之间团结协作,教师充当一个教学引导者和协作者,教学效果甚佳。
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载体时,应当充分考虑解决问题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思維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及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归纳出新的数学思想。
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我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一根筷子和两支较短的笔看能否摆成三角形,如果能摆,就把一支笔换成笔帽,再看能否摆成,这时大部分学生都反映摆不出三角形。于是,设疑“为什么都用三条线段,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学生很容易想到一定和线段的长短有关了,再问“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展开讨论。终于得到“只有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时,这样的三条线段才能摆出三角形。”我抓住这时学生思维的的活跃,于是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教学中,我颠倒了以往讲授的顺序,变原来的摆三角形作为在学习完三边关系之后的应用为用摆三角形来设疑,引发思考,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 “课题学习: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我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我的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需要教师的大胆创新,认真钻研,真正把自由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