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言文字是关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要能懂得欣赏它的美,运用它的美。本文通过析字溯源、赏声乐韵、赏汉字形体声韵风景和深挖言外、抓住传神变化、体会汉字词汇丰富内涵等方面来引导中学生欣赏汉语言文字美。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美 引导
高中生埋头于数理化或政史地,甚至宁愿看通俗的《故事会》也不肯学习语文,原因在于学生欣赏不了汉语言文字美。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汉语言文字的美,那他一定会说“风景这边独好”。因此,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能看到和感受到美,使他们处于情感感染之中,引起共鸣,在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笔者认为引导高中生欣赏汉语言文学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析字溯源,赏声乐韵,赏汉字形体声韵风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汉字审美,这是实现语文教学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汉字以象形表意为基本特征,它的形象具体可感,蕴涵着种种美的因素;另一方面,声韵配合,表现为抑扬顿挫,委婉起伏,有如歌似曲之美。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汉字形体声韵美的风景。
1 溯本求源,析字形美。识字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汉字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溯本求源,掌握构字的多种方法,便能再现造字时的本义,授之以渔,让学生“钓”起更多的知识,越来越热爱汉字。如“木”为象形字,加上指事符号后,木下为“本”,木上为“未”,木梢为“末”,人依木则构成会意字“休”……懂得了这些造字法,就很容易理解“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这些成语。
2 纳珠吐玉,赏声韵美。词的语音形式协调整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深能赢得世人赞誉。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了协韵,“八千路”,颠倒为“路八千”,更为灵动。
还有构字法中数量最多的形声字可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谣“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说:多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二、深挖言外,抓住传神变化,体会汉字词汇丰厚内涵
学习词汇主要是看它的词义是否能够精确地形象地反映事物,是否能够用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来。
1 成语源远流长,彰显丰富内涵。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语反映古人的生活、科技发展水平,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它彰显着丰富的内涵,在表意上可以“以一当十”。
如“五十步笑百步”,用了借代,讽刺意味明显。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些成语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又如“窝里斗”“鸿门宴”形象生动。
2 词语细微之变,准确表情达意。不单用成语会增加文章的厚度、张力;词语运用得精当传神,也会使语言产生美感,具有审美价值。作者在写作时,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练和准确。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确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刻领会遣词造句之妙。
如《荷塘月色》:“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一例”这个词意思上与“一律”一样,但是用法上却有细微的差别:“一例”适用于看得见的对象,而“一律”是指不一定看得见的对象。这个细微之处体现了作者措词严谨。
3 欣赏诗歌中下词传神美。创作诗歌“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为了让诗更生光辉,对下字真是酝酿良久。诗歌中下词的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有的一字出意境,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一字出意境。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意美时要让他们学会充分领略一字传神之美,反复揣摩该字,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大家熟悉的《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是抽象的,一般和形容词“浓”“好”等相搭配,但是,诗人通过想象,偏要用一个动词“闹”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有的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表达出来,如赵师秀的《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的渲染,貌似闲逸,实际上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体味“下词美”,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情思。这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办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实践,潜入文本,深入开掘,从形体声韵、词汇这两个层面逐层推进,让我们的语文课掀动美的激情,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领会其中的美。这样就能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语言文字,具备了学好语文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黄荣光,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J],语文教学通讯,2005(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美 引导
高中生埋头于数理化或政史地,甚至宁愿看通俗的《故事会》也不肯学习语文,原因在于学生欣赏不了汉语言文字美。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汉语言文字的美,那他一定会说“风景这边独好”。因此,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能看到和感受到美,使他们处于情感感染之中,引起共鸣,在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笔者认为引导高中生欣赏汉语言文学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析字溯源,赏声乐韵,赏汉字形体声韵风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汉字审美,这是实现语文教学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汉字以象形表意为基本特征,它的形象具体可感,蕴涵着种种美的因素;另一方面,声韵配合,表现为抑扬顿挫,委婉起伏,有如歌似曲之美。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汉字形体声韵美的风景。
1 溯本求源,析字形美。识字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汉字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溯本求源,掌握构字的多种方法,便能再现造字时的本义,授之以渔,让学生“钓”起更多的知识,越来越热爱汉字。如“木”为象形字,加上指事符号后,木下为“本”,木上为“未”,木梢为“末”,人依木则构成会意字“休”……懂得了这些造字法,就很容易理解“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这些成语。
2 纳珠吐玉,赏声韵美。词的语音形式协调整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深能赢得世人赞誉。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了协韵,“八千路”,颠倒为“路八千”,更为灵动。
还有构字法中数量最多的形声字可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谣“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说:多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二、深挖言外,抓住传神变化,体会汉字词汇丰厚内涵
学习词汇主要是看它的词义是否能够精确地形象地反映事物,是否能够用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来。
1 成语源远流长,彰显丰富内涵。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语反映古人的生活、科技发展水平,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它彰显着丰富的内涵,在表意上可以“以一当十”。
如“五十步笑百步”,用了借代,讽刺意味明显。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些成语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又如“窝里斗”“鸿门宴”形象生动。
2 词语细微之变,准确表情达意。不单用成语会增加文章的厚度、张力;词语运用得精当传神,也会使语言产生美感,具有审美价值。作者在写作时,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练和准确。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确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刻领会遣词造句之妙。
如《荷塘月色》:“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一例”这个词意思上与“一律”一样,但是用法上却有细微的差别:“一例”适用于看得见的对象,而“一律”是指不一定看得见的对象。这个细微之处体现了作者措词严谨。
3 欣赏诗歌中下词传神美。创作诗歌“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为了让诗更生光辉,对下字真是酝酿良久。诗歌中下词的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有的一字出意境,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一字出意境。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意美时要让他们学会充分领略一字传神之美,反复揣摩该字,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大家熟悉的《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是抽象的,一般和形容词“浓”“好”等相搭配,但是,诗人通过想象,偏要用一个动词“闹”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有的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表达出来,如赵师秀的《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的渲染,貌似闲逸,实际上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体味“下词美”,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情思。这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办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实践,潜入文本,深入开掘,从形体声韵、词汇这两个层面逐层推进,让我们的语文课掀动美的激情,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领会其中的美。这样就能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语言文字,具备了学好语文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黄荣光,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J],语文教学通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