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改革之后的音乐复兴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每个时期的代表复古音乐为例,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以及表演进行梳理,并且对音乐复古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重构古乐;传统音乐;文化自信
近年来,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新的话语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在与国际对话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不被西方音乐学界所重視,因其没有完整的乐谱资料保存下来。而中国学者希望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因而将重构的古乐作为提升中国自信的工具。
同时在理论研究以及表演实践中,复原各个朝代的古乐成为了音乐学家的任务。本文主要以古乐的现代演出为研究对象,其中大晟钟、神乐署、祭孔乐舞的复古研究数量是最多的,因此笔者选用这些例子来进行音乐复古的研究综述。
1 大晟钟
音乐的复原要以乐器作为工具,因为音乐的复原不能只是理论意义上的研究,而需要有更多的大众接受、认同复原的声音。因此宋代音乐研究的学者将大晟钟作为宋代音乐复古的载体,进行一系列音乐复原活动。
美国密歇根大学林萃青教授以目前能够看到的一些宋代音乐载体对宋代音乐进行一个复原性的重构。在《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中,对于当代进行古乐的重构进行了探讨,提出面对现代音乐史学的背景下,应该努力呈现古乐的核心内涵。因为传统中国对于古乐的取向更多的是强调它的意义而非声音的本体。但是仅仅强调中国传统的史学方法也不全面,因此要将西方的实证主义与传统的中国“核心内涵”相结合,这种“虚实”相合的过程会使得古乐的重构更有当代的意义,以此推动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他以大晟钟作为个案进行探讨。大晟钟作为保存当时乐律高的一个载体对于复原音高和律高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这可以为我们重构古乐提供基础。
2 神乐署
神乐署坐落于北京天坛门,是明清时期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机构。其中的中和韶乐作为祭祀、宴会的重要音乐,在古代清朝灭亡后开始沉寂。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复兴传统文化的号召,神乐署雅乐乐队将清代宫廷乐队传承下来,使得中和韶乐的传统音乐文化获得复兴。孟建军《用心复制古乐器——访制琴师王正明》记录了琴师王正明复原的中和韶乐乐器。这种复原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古乐复兴的载体。李昊《天坛神乐署—让千年古曲穿越时空》则深入探访了神乐署的表演者,以参与者的角度来重申古乐复原的意义。王皓儒的硕士论文《清代宫廷乐队及其传承与发展》梳理了神乐署的知识,并对当今复原的神乐署做了一系列描述。吴宏兰《从北京天坛祭祀乐舞看儒家乐舞的当代功能转变》中,从神乐署祭祀乐舞看儒家乐舞的功能转变,并提出现代的中和韶乐多了一项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将现代的乐舞展示活动与现代的经济挂钩。这一点是我们当代复原古乐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古乐的重构与市场结合是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而这已经形成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所以从2004年开始,神乐署便进行了公开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天坛也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神乐署的管理和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神乐署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演出的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少。但结合现有的文献来看,很少有文献提出应该如何复兴神乐署的具体方法。
3 祭孔乐舞
20世纪80年代之后,祭孔乐舞开始复兴,其中这种祭孔乐舞就包含着对于儒学以及孔子的再研究。魏翊茹《台湾儒教之祭孔仪式音乐》研究是台湾祭孔音乐,从它的仪式、流程以及乐器进行一个论述。陈宏志《台湾儒学的社会传播与发展》主要讨论的是台湾儒学的传播,其中一章探讨的祭孔乐舞以介绍仪式为主。这篇文章以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儒学的复兴。另外《天津文庙祭孔乐舞刍议》、《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史料研究》、《山东曲阜祭孔乐舞的动作保存与文化传承》与上述两篇一样,研究的是地区的祭孔乐舞。通过对比发现,在祭孔乐舞的复兴上,理论研究远比上述的研究更深入,研究的群体也更多。
祭孔乐舞始于孔子卒后第二年,之后代代相传,且祭孔乐舞也已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复古音乐。建国后,吴晓邦曾带领学者们搜集整理祭孔乐舞并进行录制。但祭孔乐舞在当代被更多人关注则是80年代以后,它不仅在我国进行了多次活动,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地也进行了祭孔典礼的演出。因此,在国家的重视下,祭孔乐舞的复兴是受到足够的重视。
4 总结
古乐的重构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话题,我们不能毫无根据的构建古乐,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古代的程式化音乐来给现代的观众聆听,因此这预示着中国音乐史学还有相当长的一条道路要走。在音乐复兴这条道路上,笔者认为政府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大一些,太多的传统音乐面临或已经失传,而政府必要的资金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同时音乐的复兴应该要与媒体产业进行紧密的联系,挖掘出好的展演形式,使其在大众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张三元.论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
[2]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1-08(006).
[3] 卢旸.从是什么到怎么办[N].音乐周报,2018-10-31(A14).
[4] 崔宪.深入研究古琴乐调 挖掘曾钟乐律内涵——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3).
[5] 李幼平.寰宇鸣钟 千秋律动——曾侯乙编钟研究与文化建设10年(2008—2018)回眸[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3).
[6] 胡艺华,戴乐.“品”编钟乐音 “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视域下编钟的时代价值初探[J].长江论坛,2018(04).
[7] 楚小利.“重塑”古乐之源流略论——以华夏古乐团复原古乐为例[J].北方音乐,2018(14).
[8] 齐心.诠释古老 雅俗共赏[N].中国文物报,2016-11-01(007).
[9] 王青青.浅谈对“古乐重建”这一命题的思考——以河南省博物馆华夏古乐团为例[J].戏剧之家,2016(05).
作者简介:陈思(1996—),女,湖北武汉人,音乐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学。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重构古乐;传统音乐;文化自信
近年来,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新的话语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在与国际对话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不被西方音乐学界所重視,因其没有完整的乐谱资料保存下来。而中国学者希望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因而将重构的古乐作为提升中国自信的工具。
同时在理论研究以及表演实践中,复原各个朝代的古乐成为了音乐学家的任务。本文主要以古乐的现代演出为研究对象,其中大晟钟、神乐署、祭孔乐舞的复古研究数量是最多的,因此笔者选用这些例子来进行音乐复古的研究综述。
1 大晟钟
音乐的复原要以乐器作为工具,因为音乐的复原不能只是理论意义上的研究,而需要有更多的大众接受、认同复原的声音。因此宋代音乐研究的学者将大晟钟作为宋代音乐复古的载体,进行一系列音乐复原活动。
美国密歇根大学林萃青教授以目前能够看到的一些宋代音乐载体对宋代音乐进行一个复原性的重构。在《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中,对于当代进行古乐的重构进行了探讨,提出面对现代音乐史学的背景下,应该努力呈现古乐的核心内涵。因为传统中国对于古乐的取向更多的是强调它的意义而非声音的本体。但是仅仅强调中国传统的史学方法也不全面,因此要将西方的实证主义与传统的中国“核心内涵”相结合,这种“虚实”相合的过程会使得古乐的重构更有当代的意义,以此推动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他以大晟钟作为个案进行探讨。大晟钟作为保存当时乐律高的一个载体对于复原音高和律高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这可以为我们重构古乐提供基础。
2 神乐署
神乐署坐落于北京天坛门,是明清时期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机构。其中的中和韶乐作为祭祀、宴会的重要音乐,在古代清朝灭亡后开始沉寂。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复兴传统文化的号召,神乐署雅乐乐队将清代宫廷乐队传承下来,使得中和韶乐的传统音乐文化获得复兴。孟建军《用心复制古乐器——访制琴师王正明》记录了琴师王正明复原的中和韶乐乐器。这种复原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古乐复兴的载体。李昊《天坛神乐署—让千年古曲穿越时空》则深入探访了神乐署的表演者,以参与者的角度来重申古乐复原的意义。王皓儒的硕士论文《清代宫廷乐队及其传承与发展》梳理了神乐署的知识,并对当今复原的神乐署做了一系列描述。吴宏兰《从北京天坛祭祀乐舞看儒家乐舞的当代功能转变》中,从神乐署祭祀乐舞看儒家乐舞的功能转变,并提出现代的中和韶乐多了一项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将现代的乐舞展示活动与现代的经济挂钩。这一点是我们当代复原古乐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古乐的重构与市场结合是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而这已经形成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所以从2004年开始,神乐署便进行了公开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天坛也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神乐署的管理和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神乐署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演出的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少。但结合现有的文献来看,很少有文献提出应该如何复兴神乐署的具体方法。
3 祭孔乐舞
20世纪80年代之后,祭孔乐舞开始复兴,其中这种祭孔乐舞就包含着对于儒学以及孔子的再研究。魏翊茹《台湾儒教之祭孔仪式音乐》研究是台湾祭孔音乐,从它的仪式、流程以及乐器进行一个论述。陈宏志《台湾儒学的社会传播与发展》主要讨论的是台湾儒学的传播,其中一章探讨的祭孔乐舞以介绍仪式为主。这篇文章以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儒学的复兴。另外《天津文庙祭孔乐舞刍议》、《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史料研究》、《山东曲阜祭孔乐舞的动作保存与文化传承》与上述两篇一样,研究的是地区的祭孔乐舞。通过对比发现,在祭孔乐舞的复兴上,理论研究远比上述的研究更深入,研究的群体也更多。
祭孔乐舞始于孔子卒后第二年,之后代代相传,且祭孔乐舞也已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复古音乐。建国后,吴晓邦曾带领学者们搜集整理祭孔乐舞并进行录制。但祭孔乐舞在当代被更多人关注则是80年代以后,它不仅在我国进行了多次活动,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地也进行了祭孔典礼的演出。因此,在国家的重视下,祭孔乐舞的复兴是受到足够的重视。
4 总结
古乐的重构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话题,我们不能毫无根据的构建古乐,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古代的程式化音乐来给现代的观众聆听,因此这预示着中国音乐史学还有相当长的一条道路要走。在音乐复兴这条道路上,笔者认为政府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大一些,太多的传统音乐面临或已经失传,而政府必要的资金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同时音乐的复兴应该要与媒体产业进行紧密的联系,挖掘出好的展演形式,使其在大众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张三元.论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
[2]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1-08(006).
[3] 卢旸.从是什么到怎么办[N].音乐周报,2018-10-31(A14).
[4] 崔宪.深入研究古琴乐调 挖掘曾钟乐律内涵——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3).
[5] 李幼平.寰宇鸣钟 千秋律动——曾侯乙编钟研究与文化建设10年(2008—2018)回眸[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3).
[6] 胡艺华,戴乐.“品”编钟乐音 “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视域下编钟的时代价值初探[J].长江论坛,2018(04).
[7] 楚小利.“重塑”古乐之源流略论——以华夏古乐团复原古乐为例[J].北方音乐,2018(14).
[8] 齐心.诠释古老 雅俗共赏[N].中国文物报,2016-11-01(007).
[9] 王青青.浅谈对“古乐重建”这一命题的思考——以河南省博物馆华夏古乐团为例[J].戏剧之家,2016(05).
作者简介:陈思(1996—),女,湖北武汉人,音乐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学。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