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文学创造和欣赏中,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是一种理想而深刻的境界。然而,在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刻性”、“思想性”,往往脱离文本、架空语言,一味地追求一些高深的思想感情,并美其名曰达到了“得意忘言”的境界。这样的教学看似深刻,实则低效,学生既忘“言”,又未得其“意”。
在语文学习中,能否做到“得意而忘言”呢?王尚文在《语感论》里指出:“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外部的方面,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言语内容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色无臭无声,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才会被理解、接受。”①显然这里的“言语形式”就是庄子所说的“言”,“言语内容”就是“意”。语言中的“言”和“意”到底是什么关系?许多人认为“意”决定“言”,他们认为首先是形成某种意思(意),然后再选择适合于表达这种意思的形式(言)。如晋人傅咸《与尚书同僚诗》中:“得意忘言,言在意后,夫惟神交,可以长久。”他认为“言在意后”,是“意”决定了“言”。其实这种认识没有搞清楚语言中“言”和“意”的关系。索绪尔指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致承认,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没法清楚地、坚实地区分两个观念,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预先确定的观念是没有的。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②维戈茨基也认为:不体现在词中的思想“只是浮动的幽灵”,是不能存在的。由此可见,“意”是不能先于“言”而在头脑中独立存在的,只有借助于语言形式(言)才能有明确清晰的言语内容(意)。语言中的“言”和“意”,就像钱币的两面,不可能只要一面而不要另一面,其出现的次序只能是同时的,而没有先后之分。因此得“意”而忘“言”,就语言层面讲只能是庄子理想状态的空想。
既然我们不能做到得“意”而忘“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获“意”,必须先对“言”进行品味,品味文本语言就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意义。鲁迅的作品一向被认为很难懂,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品味语言这一关键环节。例如《祝福》中“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③如果能注意品味“特意”、“满足”、“停在眼角上”等词语,就能深刻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从而深刻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学生体会到了“品言”对“会意”的甜头,就会更加热爱阅读文本,喜欢品味语言,走上学习语文的正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而在学生各门学科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中能全面地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了以前语文教学的“五目的论”的谬误(“五目的论”具体为:“一是语文知识教育,二是语用能力培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发展学生智力,五是提高审美情趣。”④),并进行“理论的清算:一元化的目的论”,指出语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上,所以可以说“获言”(习得语言)是语文的最主要目标。
反观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生平,三思想内容,四艺术特色。即使在最后的艺术特色里也往往没有语言品味的空间,语言所占的比重是小之又小,很多课堂教学把它看成是次要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东西。不是要求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思想内容的讲解上,教师站在讲台大讲其“道”,更有权威者,命令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每段的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强迫学生记住,认为这样就习得了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了,看似简洁、高效,实则枯燥、无效,严重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动语言。这样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后,字写不对,书读不顺,话讲不明白,文章写不通顺。造成这样的“咄咄怪事”都是因为没有抓住“语言”这个关键。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获言”是主要目标,“品言”、“练言”应该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目标是语用(语言运用),而内容却是其他,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效的。正如李海林先生所说:“现在人们对语言教学内容方面的指责,主要是指责语文教学的内容不现代、不正确;我认为,这没有击中要害,真正的要害是义理内容根本就不是语文教学内容。”⑤同时他还指出,“思想义理内容只能从属于言语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语言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目标和内容相统一,只有目标和内容相统一了,教学才是最有效率的。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更是语言的经典。如鲁迅、沈从文、朱自清等等都是用语的大师。品味他们文章的语言,就是学习他们的语言,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说“品言”是为了更好地“获言”。当然,品味了大家的语言,并不等于习得了和大家一样的丰富的语言。“品言”只能达到“会意”的程度,品味大家文章的语言,可以领会大家文章的意义,而真正要把大家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还必需经过“练言”的阶段。听语言、说语言、读语言、写语言都必须通过大量地练习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获言”(言语能力)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是“品言”和“练言”同时作用的结果,而“品言”和“练言”是不能分开的,他们是同时发生的。
注释:
①王尚文 《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46。
②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157。
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5(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1。
④⑤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46、P33。
(作者单位:灵璧县黄湾中学)
在语文学习中,能否做到“得意而忘言”呢?王尚文在《语感论》里指出:“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外部的方面,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言语内容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色无臭无声,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才会被理解、接受。”①显然这里的“言语形式”就是庄子所说的“言”,“言语内容”就是“意”。语言中的“言”和“意”到底是什么关系?许多人认为“意”决定“言”,他们认为首先是形成某种意思(意),然后再选择适合于表达这种意思的形式(言)。如晋人傅咸《与尚书同僚诗》中:“得意忘言,言在意后,夫惟神交,可以长久。”他认为“言在意后”,是“意”决定了“言”。其实这种认识没有搞清楚语言中“言”和“意”的关系。索绪尔指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致承认,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没法清楚地、坚实地区分两个观念,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预先确定的观念是没有的。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②维戈茨基也认为:不体现在词中的思想“只是浮动的幽灵”,是不能存在的。由此可见,“意”是不能先于“言”而在头脑中独立存在的,只有借助于语言形式(言)才能有明确清晰的言语内容(意)。语言中的“言”和“意”,就像钱币的两面,不可能只要一面而不要另一面,其出现的次序只能是同时的,而没有先后之分。因此得“意”而忘“言”,就语言层面讲只能是庄子理想状态的空想。
既然我们不能做到得“意”而忘“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获“意”,必须先对“言”进行品味,品味文本语言就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意义。鲁迅的作品一向被认为很难懂,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品味语言这一关键环节。例如《祝福》中“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③如果能注意品味“特意”、“满足”、“停在眼角上”等词语,就能深刻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从而深刻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学生体会到了“品言”对“会意”的甜头,就会更加热爱阅读文本,喜欢品味语言,走上学习语文的正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而在学生各门学科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中能全面地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了以前语文教学的“五目的论”的谬误(“五目的论”具体为:“一是语文知识教育,二是语用能力培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发展学生智力,五是提高审美情趣。”④),并进行“理论的清算:一元化的目的论”,指出语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上,所以可以说“获言”(习得语言)是语文的最主要目标。
反观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生平,三思想内容,四艺术特色。即使在最后的艺术特色里也往往没有语言品味的空间,语言所占的比重是小之又小,很多课堂教学把它看成是次要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东西。不是要求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思想内容的讲解上,教师站在讲台大讲其“道”,更有权威者,命令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每段的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强迫学生记住,认为这样就习得了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了,看似简洁、高效,实则枯燥、无效,严重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动语言。这样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后,字写不对,书读不顺,话讲不明白,文章写不通顺。造成这样的“咄咄怪事”都是因为没有抓住“语言”这个关键。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获言”是主要目标,“品言”、“练言”应该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目标是语用(语言运用),而内容却是其他,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效的。正如李海林先生所说:“现在人们对语言教学内容方面的指责,主要是指责语文教学的内容不现代、不正确;我认为,这没有击中要害,真正的要害是义理内容根本就不是语文教学内容。”⑤同时他还指出,“思想义理内容只能从属于言语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语言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目标和内容相统一,只有目标和内容相统一了,教学才是最有效率的。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更是语言的经典。如鲁迅、沈从文、朱自清等等都是用语的大师。品味他们文章的语言,就是学习他们的语言,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说“品言”是为了更好地“获言”。当然,品味了大家的语言,并不等于习得了和大家一样的丰富的语言。“品言”只能达到“会意”的程度,品味大家文章的语言,可以领会大家文章的意义,而真正要把大家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还必需经过“练言”的阶段。听语言、说语言、读语言、写语言都必须通过大量地练习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获言”(言语能力)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是“品言”和“练言”同时作用的结果,而“品言”和“练言”是不能分开的,他们是同时发生的。
注释:
①王尚文 《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46。
②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157。
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5(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1。
④⑤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46、P33。
(作者单位:灵璧县黄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