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进行到三分之一,我发现:这是一本忧伤的书。借用鲁迅评价《红楼梦》的话:忧伤之雾,遍被华林。
韩寒为《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精心设计了双系统结构,上下两套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但又互相印证和指涉,最重要的是,上层系统是下层系统的形象化,下层系统是上层系统中一切叙事的终极所指。
表层系统很简单显豁,讲述了“我”与妓女娜娜同行的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交织穿梭着“我”的现在——与娜娜的对话;和“我”的过往——回忆中的人和事。不知道是否因为韩寒的读者都太年轻,我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很多读者对这本书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好在即使仅仅了解到这一层,也能有所得,毕竟这也是个流畅完整的故事,而且自有其叙事的灵动和机趣。
深层系统则复杂潜隐,需要在对表层系统的解读和抽象化过程中领悟。几乎表层系统里面每个人、每件事、每句话,都能在这个系统中找到对应物。韩寒几乎原样复制了同样的一个系统,但每一个元素都同位置换了,从而借这个新的系统高明地表达了他对这个国家、对现实社会,最重要的是,对我们从某一个年份之后一路走来的“国道”的整体思考和看法,包括道路的选择、理想的失败、现实的展示、“左中右”所有人士对于国家的热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民众、适应“温水”的“青蛙”、对现代意义上“公民”的追求,等等。
他是如此热爱这个国家,又如此担忧这个国家。“我的眼中为何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韩寒,底子里还是个儒家,有着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忧患。
这就是“忧伤”的来源。它不是从表层系统投射出来的,而是从深层,从潜隐在地下的那个系统里,顽强地、曲曲折折地渗透。就像血,地下的血,染红土壤。
这不是个容易的工作,但韩寒做到了,仅此一点,就值得我内心的致敬。
不过,正如崔卫平教授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从来都不缺少忧患意识的,患天下,患政权,或者患民生疾苦,但中国人缺少对人性全面深刻的认识,即幽暗意识。幽暗意识是对人性本身的认识,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罪恶、脆弱、堕落和不确定,这些因素与人性中的光明面共存,而且一样普遍,不分等级,无论贫富,每个人都需要先防范和警觉自身的“恶”。
在“忧国忧民”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忧患意识,也亟需补上“幽暗意识”。尤其是在思考制度建设时,更需要一个低版本的人性观,先确定人性不可信,人性是恶的,从底层民众到特权阶级,概莫能外,然后再通过周全的制度、法律去规范和约束。
韩寒为《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精心设计了双系统结构,上下两套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但又互相印证和指涉,最重要的是,上层系统是下层系统的形象化,下层系统是上层系统中一切叙事的终极所指。
表层系统很简单显豁,讲述了“我”与妓女娜娜同行的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交织穿梭着“我”的现在——与娜娜的对话;和“我”的过往——回忆中的人和事。不知道是否因为韩寒的读者都太年轻,我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很多读者对这本书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好在即使仅仅了解到这一层,也能有所得,毕竟这也是个流畅完整的故事,而且自有其叙事的灵动和机趣。
深层系统则复杂潜隐,需要在对表层系统的解读和抽象化过程中领悟。几乎表层系统里面每个人、每件事、每句话,都能在这个系统中找到对应物。韩寒几乎原样复制了同样的一个系统,但每一个元素都同位置换了,从而借这个新的系统高明地表达了他对这个国家、对现实社会,最重要的是,对我们从某一个年份之后一路走来的“国道”的整体思考和看法,包括道路的选择、理想的失败、现实的展示、“左中右”所有人士对于国家的热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民众、适应“温水”的“青蛙”、对现代意义上“公民”的追求,等等。
他是如此热爱这个国家,又如此担忧这个国家。“我的眼中为何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韩寒,底子里还是个儒家,有着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忧患。
这就是“忧伤”的来源。它不是从表层系统投射出来的,而是从深层,从潜隐在地下的那个系统里,顽强地、曲曲折折地渗透。就像血,地下的血,染红土壤。
这不是个容易的工作,但韩寒做到了,仅此一点,就值得我内心的致敬。
不过,正如崔卫平教授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从来都不缺少忧患意识的,患天下,患政权,或者患民生疾苦,但中国人缺少对人性全面深刻的认识,即幽暗意识。幽暗意识是对人性本身的认识,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罪恶、脆弱、堕落和不确定,这些因素与人性中的光明面共存,而且一样普遍,不分等级,无论贫富,每个人都需要先防范和警觉自身的“恶”。
在“忧国忧民”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忧患意识,也亟需补上“幽暗意识”。尤其是在思考制度建设时,更需要一个低版本的人性观,先确定人性不可信,人性是恶的,从底层民众到特权阶级,概莫能外,然后再通过周全的制度、法律去规范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