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似乎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无论哪种形式,尊重写作本身的特质,让学生动起来是最为根本的。
一、对语言的尊重是第一要义
随着网络的兴起,很多网络用语开始流行于生活的每个角落,QQ、微信聊天,发“说说,写日志微博”等等,为了简洁起见,人们将语言简省到极致。这些语言固然给交流带来了最大的便利——以最少的语言符号代表最充分的表达,但这样下去,学生还能在作文里保持住母语的优美特质吗?请看一名学生夏令营日记里的几句话:
明媚的阳光,甘甜的空气,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卡卡卡!
可是,我还是湿透了,浑身上下粘乎乎的,呃——不舒服。
来到教室,音乐放了起来,我们激动万分,跳得活力四射,(爽爽爽爽)动作轻盈而又简单,我看了三遍就会了!呵呵!我牛不?(回答是肯定的!呐哈哈哈!)哦爽!
哎呀!我会了!啊!我太有才了!有木有?
什么“卡卡卡”“爽爽爽爽”“呐哈哈哈”“有木有”,实在面目可憎。这种语言貌似俏皮实则充斥着对母语的极不尊重。一个不懂得敬畏语言的学生能够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来吗?家庭情况各异,社会环境复杂,但在作文教学这片最后的净土上,身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应承担起尊重语言并引导学生尊重语言的重任呢?学生接触网络是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但在作文的天地里,教育者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引导学生尊重语言,规范地用母语去表达,保留住母语的优美特质,并将其发场光大。
二、将键盘与纸笔对接
随时可见学生在QQ上发“说说”,晒心情,晾新鲜事物。这说明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之大,而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说,及时记录生活的点滴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有些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用手机上网唯恐阻之不及,其实大可不必。手机能否进校园一直以来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学生在家里用手机用电脑也是让很多老师家长头疼的事情,但如果能正确引导,将键盘与纸笔进行对接,将学生发“说说”写日志的热情巧妙转换成纸上功夫、笔头功夫,对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有极大的助推作用的。
把手机电脑换成漂亮的纸笔,对能将平时的点滴积累及时合理地运用于写作的学生加以表彰,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求上进,得到认可,有了青春存在感的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的。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名女生,平时爱上网查阅资料,动笔较勤,周记总是写得很长,每篇周记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且完结处都会附上一首与周记意境相近的歌曲或乐曲的名字,笔者就猜到她是常常在乐曲声中查着资料,进行写作。从此,每次改完周记,笔者都或多或少地在班上读她的文字,虽没有物质的奖励,却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她也越写越有劲儿。目前,她的文章已投稿,即将见刊,可见,只要引导得当,是完全能够实现键盘与纸笔的对接的。
三、跟帖评论注重正能量和思辨性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写作问题严重,成长更成问题。平时生活中,我们随处能听到学生的污言秽语,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他们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平台,时事热点、当红明星、热播影视等无不是学生课间休息时的谈资,尤其是在网络中,学生会对自己热衷的对象予以点评“吐槽”。由于太“自由”,有些学生竟在公共场合大爆粗口。针对这种现象,作为语文教育者应及时予以引导,这也是正文风的切入口,一个思想不正的人文风是正不了的。尊重他人人格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只有学会尊重,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主动远离不雅言论,让粗言秽语失去市场,这也许是个“乌托邦”,但只要肯努力,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正能量之外,我们还要强调评点网络资源的思辨性。2015年9月刊《作文素材》(高考版)“阅卷者论语”栏目之《想常人所未想,让高考作文更简单》一文提到必读考场新规则:冷眼看热点,在“质疑”中与阅卷者产生共鸣——高考考场能脱颖而出的学生,一定是真正会使用素材的“高手”,他们用各类不同的方式,冷眼看热点,用“质疑”的态度,让观点不断深入,从而让阅卷老师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最终顺理成章获得高分。诚如斯言,网络新闻热点在推出的同时往往已注入了传媒者的一些观点,学生如果不自主思考,被动地接受网络信息,必然造成信息“起哄”,直接结果就是写作中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主动出击”,挑选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带领他们一起探讨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影响,挖掘材料的多面性,并及时形成书面成果。养成质疑的习惯之后,高考作文中素材“撞车”的现象就会有所减少。
当网络与写作接轨,不必惊慌,亦不可放任,勤动脑筋定能铸就辉煌。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226500)
一、对语言的尊重是第一要义
随着网络的兴起,很多网络用语开始流行于生活的每个角落,QQ、微信聊天,发“说说,写日志微博”等等,为了简洁起见,人们将语言简省到极致。这些语言固然给交流带来了最大的便利——以最少的语言符号代表最充分的表达,但这样下去,学生还能在作文里保持住母语的优美特质吗?请看一名学生夏令营日记里的几句话:
明媚的阳光,甘甜的空气,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卡卡卡!
可是,我还是湿透了,浑身上下粘乎乎的,呃——不舒服。
来到教室,音乐放了起来,我们激动万分,跳得活力四射,(爽爽爽爽)动作轻盈而又简单,我看了三遍就会了!呵呵!我牛不?(回答是肯定的!呐哈哈哈!)哦爽!
哎呀!我会了!啊!我太有才了!有木有?
什么“卡卡卡”“爽爽爽爽”“呐哈哈哈”“有木有”,实在面目可憎。这种语言貌似俏皮实则充斥着对母语的极不尊重。一个不懂得敬畏语言的学生能够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来吗?家庭情况各异,社会环境复杂,但在作文教学这片最后的净土上,身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应承担起尊重语言并引导学生尊重语言的重任呢?学生接触网络是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但在作文的天地里,教育者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并引导学生尊重语言,规范地用母语去表达,保留住母语的优美特质,并将其发场光大。
二、将键盘与纸笔对接
随时可见学生在QQ上发“说说”,晒心情,晾新鲜事物。这说明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之大,而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说,及时记录生活的点滴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有些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用手机上网唯恐阻之不及,其实大可不必。手机能否进校园一直以来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学生在家里用手机用电脑也是让很多老师家长头疼的事情,但如果能正确引导,将键盘与纸笔进行对接,将学生发“说说”写日志的热情巧妙转换成纸上功夫、笔头功夫,对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有极大的助推作用的。
把手机电脑换成漂亮的纸笔,对能将平时的点滴积累及时合理地运用于写作的学生加以表彰,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求上进,得到认可,有了青春存在感的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的。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名女生,平时爱上网查阅资料,动笔较勤,周记总是写得很长,每篇周记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且完结处都会附上一首与周记意境相近的歌曲或乐曲的名字,笔者就猜到她是常常在乐曲声中查着资料,进行写作。从此,每次改完周记,笔者都或多或少地在班上读她的文字,虽没有物质的奖励,却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她也越写越有劲儿。目前,她的文章已投稿,即将见刊,可见,只要引导得当,是完全能够实现键盘与纸笔的对接的。
三、跟帖评论注重正能量和思辨性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写作问题严重,成长更成问题。平时生活中,我们随处能听到学生的污言秽语,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他们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平台,时事热点、当红明星、热播影视等无不是学生课间休息时的谈资,尤其是在网络中,学生会对自己热衷的对象予以点评“吐槽”。由于太“自由”,有些学生竟在公共场合大爆粗口。针对这种现象,作为语文教育者应及时予以引导,这也是正文风的切入口,一个思想不正的人文风是正不了的。尊重他人人格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只有学会尊重,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主动远离不雅言论,让粗言秽语失去市场,这也许是个“乌托邦”,但只要肯努力,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正能量之外,我们还要强调评点网络资源的思辨性。2015年9月刊《作文素材》(高考版)“阅卷者论语”栏目之《想常人所未想,让高考作文更简单》一文提到必读考场新规则:冷眼看热点,在“质疑”中与阅卷者产生共鸣——高考考场能脱颖而出的学生,一定是真正会使用素材的“高手”,他们用各类不同的方式,冷眼看热点,用“质疑”的态度,让观点不断深入,从而让阅卷老师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最终顺理成章获得高分。诚如斯言,网络新闻热点在推出的同时往往已注入了传媒者的一些观点,学生如果不自主思考,被动地接受网络信息,必然造成信息“起哄”,直接结果就是写作中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主动出击”,挑选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带领他们一起探讨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影响,挖掘材料的多面性,并及时形成书面成果。养成质疑的习惯之后,高考作文中素材“撞车”的现象就会有所减少。
当网络与写作接轨,不必惊慌,亦不可放任,勤动脑筋定能铸就辉煌。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