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量越来越大。这对于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稳定都有影响。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许多困难,应该多措并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意义;问题;建议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以这种方式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城乡就业结构作出调整。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2.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2)劳动力转移与企业招工两难并存。一方面是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且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缺少专业技术,就业渠道狭窄,转移困难。同时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难以找到合适满意的劳动力。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3)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较前几年相比,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讲,政府参与度与日益扩大的转移形势不相一致,农民转移多呈现自发行为或“亲帮亲、邻帮邻”,技能培训、政策配套、劳务管理难以开展。
(4)农民工生存环境恶劣及社会保障普遍缺乏。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1)强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2)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要解决好各产业间发展层次和发展顺序的问题。
(3)加快城镇化建设,扩大就业需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立足现有的中心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科学合理地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努力提高建设品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全方位投入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建设一批现代气息浓郁,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使其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体现特色,注重质量,逐步完善,把扩大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优先目标。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
(4)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略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
(5)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展职业教育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完善农村教育政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注重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劳动力供求、就业服务指南、就业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料库,实现登记、就业、培训“一条龙”服务,扩大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借助网络和中介机构优势,多途径、多渠道的搜集本地及各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定期向外发布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状况,建立多层次的劳动力供求网络,为劳动力转移铺设通畅的信息通道。
(6)注重农民经纪人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培植,加强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充分发挥“能人”效应,鼓励、支持农民经纪人自我组织劳动力转移,逐步形成“一个农民经纪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批人”的“葡萄串”效应,同时鼓励组建各种行业协会,规范劳动力转移行为,调解问题与矛盾,减少转移风险,逐步形成政府组织、引导和服务为主,经纪人队伍与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配合的新型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使劳动力转移逐步走上规范的轨道。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3-21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意义;问题;建议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以这种方式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城乡就业结构作出调整。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2.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2)劳动力转移与企业招工两难并存。一方面是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且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缺少专业技术,就业渠道狭窄,转移困难。同时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难以找到合适满意的劳动力。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3)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较前几年相比,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讲,政府参与度与日益扩大的转移形势不相一致,农民转移多呈现自发行为或“亲帮亲、邻帮邻”,技能培训、政策配套、劳务管理难以开展。
(4)农民工生存环境恶劣及社会保障普遍缺乏。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1)强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2)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要解决好各产业间发展层次和发展顺序的问题。
(3)加快城镇化建设,扩大就业需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立足现有的中心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科学合理地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努力提高建设品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全方位投入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建设一批现代气息浓郁,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使其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体现特色,注重质量,逐步完善,把扩大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优先目标。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
(4)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略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
(5)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展职业教育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完善农村教育政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注重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劳动力供求、就业服务指南、就业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料库,实现登记、就业、培训“一条龙”服务,扩大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借助网络和中介机构优势,多途径、多渠道的搜集本地及各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定期向外发布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状况,建立多层次的劳动力供求网络,为劳动力转移铺设通畅的信息通道。
(6)注重农民经纪人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培植,加强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充分发挥“能人”效应,鼓励、支持农民经纪人自我组织劳动力转移,逐步形成“一个农民经纪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批人”的“葡萄串”效应,同时鼓励组建各种行业协会,规范劳动力转移行为,调解问题与矛盾,减少转移风险,逐步形成政府组织、引导和服务为主,经纪人队伍与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配合的新型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使劳动力转移逐步走上规范的轨道。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