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性”设计理念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anyw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出台,高中语文课程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新的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不仅注重“基础性”,也开始强调“选择性”,“双性”结合成为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此,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高中语文教育基础目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发展潜力的学生,新课标设计了 “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课程结构。
  一、“双性”设计理念对语文课程结构的影响
  “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课程结构是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充分体现,在保证学生获得基础性知识、习得基本能力的同时,还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课程的母语地位决定了它是“基础”,语言文字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语言和文字的运用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语文课程本质就是一门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它自身存在的“基础性”不言而喻,语文素养是习得所有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另一方面,国家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除了必学、必考的强制性必修课程之外,还增设了必学、选考和选学、选考的相关课程,体现出课程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二是国家鼓励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以及符合学校发展的课程,都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7版新课标在保留以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选择性必修课程。三类课程难易度不同,共同必修课程完成难度较低,旨在增强学生所必须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选择性必修课程难度会稍微增强,起到巩固提升的效果;而选修课程则是让学生依据个人需要自行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些学校还会率先开设部分大学课程,难度各异,目的是为学生将来的專业性发展找到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业的掌握程度为依据,有效地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这种三层式的课程结构既增强了教师施教时的灵活性,还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符合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理念。
  二、“双性”设计理念对三类课程特点的影响
  “双性”设计理念对三类课程特点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各类课程各具特色。
  1.必修课程——突出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均衡性
  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必修课程,采用强制修习、纳入考试的方式,以满足语文教育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必修课程,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必须达到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选择基本学习内容,进行基础教学安排,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这是由教育的“公平发展”这一概念决定的,即所有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给予所有人一个实质性的、公平的教育,是必修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语文必修课程的目标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基础。通过对必修课程的修习,学生可以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最终在语言、审美、思维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
  语文必修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基础性”立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应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做到紧密衔接,而“启下”则是要为后续选修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把语文必修课程看作学生普遍发展的共同基础,它既是课程学习的共同基础,又是日常生活的共同基础,更是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共同基础。
  2.选择性必修课程——突出语文课程的全面性与过渡性
  新开设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学生可以在此类课程的范围内,依据个性发展需要和升学考试要求,选择部分适合自己的科目修习,即“限定选择”和“自由选择”——参加高考的学生可根据未来发展方向和高等院校要求选择,其他学生则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只要最终满足毕业学分要求即可。
  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旨在通过深化和拓展必修课程的内容来为不同的学生服务,是衔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桥梁。它是基于不同层次的学业质量标准而开设的具有选择性的课程,为逐步开设多门类的选择性课程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相对于必修课程来说,选择性必修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习“面”的广度,突出语文课程的全面性和过渡性。首先,选择性必修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必修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延续性,鼓励同门类的连续学习,鼓励持续性的学习方式;其次,选择性必修课程兼顾了选修与必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提高,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最后,选择性必修课程还体现了学生对学生学习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选择性必修课程在共同性与个性化之间铺设了一个台阶,既可以帮助学生稳当地迈开步子,又可以保障语文教育基本目标的实现。
  3.选修课程——突出语文课程的差异性与层次性
  选修课程给予学校和师生巨大的空间——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安排,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并且不作为考试要求的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在其他两类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性的课程,以及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地方发展需要,学校办学特色而开发的多样化课程。从理论上讲,选修课程与能否顺利升学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针对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体现出语文课程“选择性”的特点。选修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未来发展、兴趣喜好甚至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其实都可以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选修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多元的,也是因人而异的。选修课的授课内容既要反映基础性的特点,又要体现其拓展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个人能力的梯度感,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能力拓展与提高的作用。选修课程的设置,提升了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更好的学习条件,为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选修课程要更加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内容的统筹规划,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功效。   选修课程契合了“学习者的因素”,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因此,必须尊重学生不同方面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达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目标主要有赖于其课程内容的选择性,选修课程本身就是个性化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使得所有高中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并为他们未来多角度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语文选修课程就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把语文的学科置于更广阔的平台,将语文与生活更密切地联系起来。选修课程的出现,使得课堂的意义不仅限于师传生受,而是拓展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学的交流平台。
  由上述的目标指向可以看出,课程的“双性”始终反映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求上。必修课程大多侧重于学生基本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日常生活和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性”作用。而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则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更多的是面向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语文学习,这两类课程的要求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个性化”和“选择性”。
  三、基于“双性”理念的课程结构设计的价值
  1.促进语文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
  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和相对灵活的实施机制,充分发挥着育人的功能。首先,三类课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共同指向“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理念,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功能的定位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新课标指出,“要整体把握必修与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要将文化传承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之间存在一种螺旋上升的、互补完善的关系,属于“螺旋式课程”的组织方式。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衍生出选择性必修课程,在这两类课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发出选修课程,它们满足语文学科核心素養要达到的不同质量水平要求,也体现出对“自主选择、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迫切诉求。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程虽然是以必修课程为基础进行拓展深化的,但却同样具有基础性,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必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也左右着选修课程的学习难度。此外,这三类课程之间也反映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主体课程决策权的共享与互动。国家作为主体开发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并且对选修课程的设置提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而地方与学校则要达成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语文课程的特色化和本土化。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和引领下,给予每一所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其实也是语文课程“双性”的具体体现。
  2.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层式语文课程设置的初衷在于,在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多角度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必修课程需要学生完成最基础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核心素养所涉及的四个方面都获得适应性发展。而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面”的广度和学习“点”的深度,始终围绕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选修课程的设计涉及语言运用、审美鉴赏、思维提升、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最终获得不同层面的发展,这又是语文课程“选择性”的表现。
  同时,根据新课标中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选修课程的设置还应关注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一些由语文学科向外辐射延伸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选修课程。实际上,选修课程就是在一个更加开阔的平台中学习语文,不仅增强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而且拉近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教育中的优势,并且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充分体现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存在两大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内部的发展规律,即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二是教育外部的发展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基于“双性”理念的课程结构就充分体现了这两条规律,在促进学生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新型语文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选择权,努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他们的专业提升和个性发展。依据新课标中“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可知,语文课程必须尊重学生在学科基础素养、未来发展方向和个人兴趣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修改过后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使得不同学生学习多样语文变成现实。倪文锦先生认为,“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双翼,共同构建了语文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式和更全面的发展。”的确,语文课程以任务为导向,构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体现了综合性,而这些仅仅在必修课程中是不可能完全达成的,所以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存在巨大的空间。选修课程能够带领学生走出学科和课堂的限制,实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其次,在来社会对语文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在语文方面也应具备更高的素养。而新型的语文课程结构既能够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多重体验,又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教育本身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功能,通过教育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薪火相传。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贯穿于三类课程之中,就是将文化营养不断地渗入到社会发展之中,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另外,社会存在劳动力的缺口,所以教育的第二种功能就是在贯彻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为当下或者未来的社会培养必备的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新型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意味着因趣而学,因材施教,意味着学生可以形成全面而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塑造一批不同领域的创新性人才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加强文化软实力,并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不能仅把考试当作唯一依据,也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标准只是标准,课程设置要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将语文课程结构中的“基础性”和“选择性”紧密融合起来,形成相对灵活的语文课程模式,是语文课改的重中之重。基于“双性”理念的三层式语文课程结构,就做到了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可谓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最恰当的选择。
  [作者通联: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尿酸(UA)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血清尿酸值是临床上经常测定的生化项目,检测血清尿酸的水平是痛风诊断的重要依据。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嘌呤食物饮食导致高尿酸血症患痛风明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课堂教学来实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外知识的积累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课外积累往往是以阅读为主要形式的。本文将围绕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探索,以达到促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通过课外阅读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
目的:根据医疗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乡镇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从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一种进行性评估。课堂即时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能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导向以及推进学生后继学习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课堂对话,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洞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能力,抓住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即时评价。  一
《中庸》曰:“致广大而尽精微。”课堂多细节,细节须精微,细节催生灵动,细节成就完美。特级教师李仁甫倡导的“生成课堂”,常常就于细微处巧生成、见精彩。笔者不揣浅陋,就以李老师执教的《呼兰河传(节选)》(苏教版九下)为例,谈谈他是如何于细微处进行智慧生成的。  一、呵护阅读初体验:课前预学细节的用心,为课堂生成锻造引擎  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说,细节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孕育着成功的必然。就像浪花显示
对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和控制感进行调查发现:(1)待岗人员对待压力的应付方式依次为退避、合理化、求助、自责、发泄.女性更多地采用这五种应付方式,年龄偏大组更倾向于选择合
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体。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大多数学生能写会算,可是口头表达的能力很不乐观。高中校园里,口才好的学子太少了,更别提辩论型学子了。高中生都在忙什么?他们在忙着刷题,忙着应试。作为训练口才的语文课堂,又是什么样的呢?相信很多高中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太沉闷了,大多数的场景是,教师在说,学生在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口
目的:了解农村育龄妇女的健康生殖状况,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以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全区农村已婚妇女进行免费的内外生殖器,妇科盆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用国学经典来感染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养成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
本文探讨了3-5岁儿童对物体的认知及对他人的认知过程.结果表明:儿童通过视觉认知外界物体时,物体的外观特性(形状与颜色)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认知过程中,通过触觉及视觉对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