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一直存在着注重背、写,轻视读、说的倾向,以致大部分学生口头能力表达都比较差。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怎样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多年来,我通过实践和探索体会到:要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应根据儿童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突出说话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并进行严格的系统的训练。
一、采取看、听与说相结合的形式,突出说话的真实性
说话的真实性,我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的话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不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二是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是“八哥学舌”,只会重复书本上或别人说过的现成的话。
“说”是在“看”、“听”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看”“听”作基础,学生对事物没有一个根本的了解,学生必然说不清、道不明。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并进一步根据学生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真实地把事物表达出来。如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察树上的小鸟:它们是一种什么鸟?它们在树上的姿势怎么样?它们在干什么,发出了什么声音?通过指导观察,在学生获得事物表象时,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和合理的幻想。学生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大部分能用自己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如:“小鸟站在树枝上吱吱地叫着。”、 “一群小鸟蹲在树枝上唱歌。”、“小麻雀们蹲在树枝上快乐地唱歌。”、“小麻雀们蹲在树杈上叽叽喳喳地说话。”
通过这种先看、听后说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说话的真实性。
二、采取看、做与说相结合的形式,突出说话的完整性
说话的完整性,就是要求说话有系統、圆满、通俗、言尽其意,使人听得懂。为了使学生说话达到系统完整这一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看”与“说”相结合和“做”与“说”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
“看”与“说”相结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狭窄,又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缺乏完整的认识而浮于表面,对语言的感觉缺乏规范的知觉。要让学生爱说,会说,必须先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说”的内容。观察说话的内容很多,有看图说话、观察人物、事物、景物说话等。低年级主要是观察静物、图片、校园等,中高年级主要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如公园、街道、家乡学校的四季和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另外,看到身边发生的事,让学生说话训练。一次,我问学生:“刚才,你看到发生什么事了?”一位同学生说:“刚才,我看到一位同学因玩球打破了窗玻璃。”显然,说得有些单调、不完整。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说出玻璃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破的,当时这个同学的样子怎样,心情怎样,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这个同学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是如何认识错误的。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步得到扩展,说的话不仅内容完整,而且生动形象。
“做”与“说”相结合。感受最深的事物莫过于亲自做过的事情。坚持做说结合,做后说一说,再现生活,既锻炼了说话能力,又作为作文准备素材。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精心组织安排学生针对“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等话题举行辩论赛,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辩论赛的经过。我还利用教材中“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叠纸、剪纸、制作手抄报和其它简单的手工制作等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不但能准确、完整地回答上述问题,而且能系统地说出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
三、采取说、评相结合的形式,促进说话的准确性
说话的准确性,就是要求语言表达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在语言“真实”、“完整”基础上的再提高,是对说话训练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除了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语言,课堂上要求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感情丰富,还要求不论课内、课外,凡开口力求准确,尽量避免出现语病,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说话在同学议的基础上,老师抓住重点及时评点。由于学生说话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发展的差异,说话教学要因材施教,实行大面积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说话能力,因此,我在评点学生的说话时,坚持贯彻抓先进,促后进,带动一大片的原则。抓住那些说话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完整的典型学生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对照“镜子”,有的放矢学习;对一些说话片片断断,词不达意,语病较多的差生进行对比教育;对于一般学生则分批定期检查督促。通过评讲,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互相学习,对照先进,检查自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在评讲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平时给予他们较多的锻炼机会,提高说话能力。
“说”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作为“写”的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的先导,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不能单纯的为说话训练而训练,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良好习惯,将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尽快过渡,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采取看、听与说相结合的形式,突出说话的真实性
说话的真实性,我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的话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不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二是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是“八哥学舌”,只会重复书本上或别人说过的现成的话。
“说”是在“看”、“听”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看”“听”作基础,学生对事物没有一个根本的了解,学生必然说不清、道不明。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并进一步根据学生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真实地把事物表达出来。如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察树上的小鸟:它们是一种什么鸟?它们在树上的姿势怎么样?它们在干什么,发出了什么声音?通过指导观察,在学生获得事物表象时,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和合理的幻想。学生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大部分能用自己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如:“小鸟站在树枝上吱吱地叫着。”、 “一群小鸟蹲在树枝上唱歌。”、“小麻雀们蹲在树枝上快乐地唱歌。”、“小麻雀们蹲在树杈上叽叽喳喳地说话。”
通过这种先看、听后说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说话的真实性。
二、采取看、做与说相结合的形式,突出说话的完整性
说话的完整性,就是要求说话有系統、圆满、通俗、言尽其意,使人听得懂。为了使学生说话达到系统完整这一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看”与“说”相结合和“做”与“说”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
“看”与“说”相结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狭窄,又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缺乏完整的认识而浮于表面,对语言的感觉缺乏规范的知觉。要让学生爱说,会说,必须先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说”的内容。观察说话的内容很多,有看图说话、观察人物、事物、景物说话等。低年级主要是观察静物、图片、校园等,中高年级主要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如公园、街道、家乡学校的四季和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另外,看到身边发生的事,让学生说话训练。一次,我问学生:“刚才,你看到发生什么事了?”一位同学生说:“刚才,我看到一位同学因玩球打破了窗玻璃。”显然,说得有些单调、不完整。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说出玻璃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破的,当时这个同学的样子怎样,心情怎样,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这个同学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是如何认识错误的。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步得到扩展,说的话不仅内容完整,而且生动形象。
“做”与“说”相结合。感受最深的事物莫过于亲自做过的事情。坚持做说结合,做后说一说,再现生活,既锻炼了说话能力,又作为作文准备素材。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精心组织安排学生针对“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等话题举行辩论赛,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辩论赛的经过。我还利用教材中“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叠纸、剪纸、制作手抄报和其它简单的手工制作等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不但能准确、完整地回答上述问题,而且能系统地说出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
三、采取说、评相结合的形式,促进说话的准确性
说话的准确性,就是要求语言表达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在语言“真实”、“完整”基础上的再提高,是对说话训练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除了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语言,课堂上要求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感情丰富,还要求不论课内、课外,凡开口力求准确,尽量避免出现语病,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说话在同学议的基础上,老师抓住重点及时评点。由于学生说话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发展的差异,说话教学要因材施教,实行大面积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说话能力,因此,我在评点学生的说话时,坚持贯彻抓先进,促后进,带动一大片的原则。抓住那些说话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完整的典型学生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对照“镜子”,有的放矢学习;对一些说话片片断断,词不达意,语病较多的差生进行对比教育;对于一般学生则分批定期检查督促。通过评讲,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互相学习,对照先进,检查自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在评讲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平时给予他们较多的锻炼机会,提高说话能力。
“说”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作为“写”的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的先导,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不能单纯的为说话训练而训练,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良好习惯,将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尽快过渡,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