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感知的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
【关键词】主体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环境 合作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其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该活动的能动性。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破除了传统教学中严重忽视学生主体的发展这一弊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教育思想,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努力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在课堂中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应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在关注他的进步,聆听着他渴望成功的心声。例如,在《二次函数》一章的习题课上我请了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算。全班都在安静地欣赏两位同学的演算,突然一位学生大叫起来:“难道我的错了吗?”——他的答案与黑板上不一致。当时我有点恼火,至少我可以批评他“大声喧哗!破坏课堂纪律!”而我没有这样做,我先去看看他的答案,发现与黑板上不一致,但也对,只是表达形式不同,为什么他要大叫呢?我想,他很不容易把问题解决了,结果与黑板答案不同,不就失望了吗?所以他不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而是“情不自禁”,这可能就是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我批评他“破坏课堂纪律”,这也是可以的,但他口服不一定心服。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前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即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导到所提问题的有关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坚强的意志,从而提高他们数学的非智力素质。例如,在教八年级数学“三视图”一节中,笔者首先出示图片和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观察、朗读,然后提出问题:山美,诗美,哪位同学谁能说出“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并说明这首诗教会了我们怎样观察物体,(横看、侧看、远看、身处山中看)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不同方向看。这样,通过美妙的诗句,漂亮的图案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场景的引入,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创造条件,提供参与机会。(1)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促进大脑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2)组织讨论,在交流中参与。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复习例题,习题和讨论题等材料,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3)在数学教学中,要认真发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恢谐的谈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习中的疲劳,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我在“线段”教学时,对直线曾这样描述:“直线可以想象成黑板的边缘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无限地延伸,穿过教室,越过高山,突破大气层,直冲银河系,乃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寥寥数语,就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线段与直线的联系和区别。
三、鼓励探索,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
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但人的潜能的挖掘却非常有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及创造的机会,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给学生留空间、送机会、给时间。因比,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质疑,离开座位讨论,主动上黑板演算,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复习完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后,便出示问题:已知:AB=CD,BC=DA,E、F是AC上的两点,且AE=CF。由此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能说明理由吗?不妨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一下。顷刻间,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有的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有的移动位置在认真讨论,有的因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结论而兴奋不已,有的示意老师请求帮助。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语言,扩大了学生思维空间,又极大程度地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沟通、自身思维碰撞,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思维创造,有效实现了同龄人相互间沟通式的教育。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其实是最难的教学。”所谓“难”应该是指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要求教师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参与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主体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环境 合作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其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该活动的能动性。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破除了传统教学中严重忽视学生主体的发展这一弊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教育思想,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努力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在课堂中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应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在关注他的进步,聆听着他渴望成功的心声。例如,在《二次函数》一章的习题课上我请了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算。全班都在安静地欣赏两位同学的演算,突然一位学生大叫起来:“难道我的错了吗?”——他的答案与黑板上不一致。当时我有点恼火,至少我可以批评他“大声喧哗!破坏课堂纪律!”而我没有这样做,我先去看看他的答案,发现与黑板上不一致,但也对,只是表达形式不同,为什么他要大叫呢?我想,他很不容易把问题解决了,结果与黑板答案不同,不就失望了吗?所以他不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而是“情不自禁”,这可能就是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我批评他“破坏课堂纪律”,这也是可以的,但他口服不一定心服。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前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即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导到所提问题的有关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坚强的意志,从而提高他们数学的非智力素质。例如,在教八年级数学“三视图”一节中,笔者首先出示图片和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观察、朗读,然后提出问题:山美,诗美,哪位同学谁能说出“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并说明这首诗教会了我们怎样观察物体,(横看、侧看、远看、身处山中看)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不同方向看。这样,通过美妙的诗句,漂亮的图案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场景的引入,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创造条件,提供参与机会。(1)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促进大脑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2)组织讨论,在交流中参与。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复习例题,习题和讨论题等材料,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3)在数学教学中,要认真发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恢谐的谈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习中的疲劳,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我在“线段”教学时,对直线曾这样描述:“直线可以想象成黑板的边缘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无限地延伸,穿过教室,越过高山,突破大气层,直冲银河系,乃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寥寥数语,就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线段与直线的联系和区别。
三、鼓励探索,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
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但人的潜能的挖掘却非常有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及创造的机会,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给学生留空间、送机会、给时间。因比,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质疑,离开座位讨论,主动上黑板演算,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复习完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后,便出示问题:已知:AB=CD,BC=DA,E、F是AC上的两点,且AE=CF。由此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能说明理由吗?不妨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一下。顷刻间,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有的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有的移动位置在认真讨论,有的因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结论而兴奋不已,有的示意老师请求帮助。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语言,扩大了学生思维空间,又极大程度地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沟通、自身思维碰撞,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思维创造,有效实现了同龄人相互间沟通式的教育。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其实是最难的教学。”所谓“难”应该是指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要求教师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参与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