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育势必与时俱进。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改革的首要、核心目标——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与我们传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比,虽然融入了新的内涵,但却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想使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快速发展与提高,一方面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注重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协调、协作:(1)是学校与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协同;(2)是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协作。
下面仅就课任教师之间的合作作一浅议,供专家、同仁斧正。
所谓合作:即突现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完成全面育人目标。
1.团结协作的重大意义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程综合化是亮点之一。教育遵照“小学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指示精神,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基础的同时设置了综合课,以淡化学科界限,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相互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的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基础教育目标的改革、课程的改革,势必要求教师间积极有效的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2 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如何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这一切都将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学生会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当前,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智力、物质生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家庭关系简单化;邻里、同伴交往欠缺;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狭小,促使他们的“自我关注”,使得他们个人主义强、合作意识差、受挫能力弱等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是否善于合作,对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思想、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战胜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具有深远意义。
1.3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增强教育效果。团结协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氛围,可以使师生轻松愉快、精力旺盛,进而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活跃的创造思维,更能发挥聪明才智,乐此不疲、忘我工作,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团结协作中的关系
教育过程的调节。教师的劳动方式从微观上看是个体式的脑力劳动(备课、上课、辅导、考试……),都是个人单独进行的,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从宏观上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教育工作者之间。)都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晶。从纵向来说,一个人的成长要经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这样一条跨时空的教育“流水线”,需要经过几十位老师的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每个阶段的教育连贯一致,相互衔接,每个教师在其岗位上目标一致地认真工作,才能完成最终目标。由此可见,教师的施教方式虽然是个体的,但它却是整个过程中的一道道重要“工序”。自己的“工序”,既然影响其他的“工序”。也受其他“工序”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过程的质量。因此,每个教师在保证自己这道“工序”高质量的同时,不能只看到个人工作的成果或过高评价自己的成绩而忽视相互间的协作,要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单个“工序”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合作性与施教方式的个性之间的关系;从横向看,在常规教育上,教师只有目标一致、要求一致、言行一致,齐抓共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如果王老师积极倡导学生分秒必争、“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而李老师则主张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张老师则力求学生主体,玩中学……势必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或盲从,或都不从,或左右不定等,必然降低教育效果。在教学上,比如,一个学校的语文、数学科教师如果轻视音体美教育,那么在管理、言行等方面必然会淡化,这个学校的音体美科的教学肯定是不完善的,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再如,如果在数学、自然……非语文课堂上,教师也能认真对待学生的书写、字音、语言完整性等活动,这个班的语文水平一等会加速提高,反之,就会掣肘语文能力的提高,其他科的教学亦然。
3.教学中人际关系的调节
人际关系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式的。我们仅仅从班级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虽然他们是在共同的育人目标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但由于现实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的人际关系也难免会出现种种不和谐现象:
(1)由于分工不同出现的各自强调自己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产生争自习、争辅导、争作业等现象。
(2)由老师之间的个性、年龄、性别、学历、经历、专业、能力、水平等差异造成的教学观念、思想、方法上的分歧。
(3)由教育管理中一些措施的不健全、不科学(如表彰先进、评职晋级……)也往往引起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相斥心理。
此外,个别教师由于“文人相轻”习气的影响,所产生的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也是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何协调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生活与工作,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不断强化自身的人际修养和职业道德。不断学习,深刻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严以律己,谦虚谨慎,平等待人,互帮互助,真心交流,勇于自我批评……总之,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品行,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之根、之本。
3.2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假如一个学校里有这样的教师集体,在这样集体中的每一个教师看来,全校的成功占第一位,而他班上的成功占第二位,至于教师个人的成功只放在第三位,那么,在这样的集体中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工作。”这就是说,只有把个人与集体融合在一起,才能做好集体——学校工作。
3.3 集体备课,真情交流,资源共享。教师间,特别是同科教师以及同班教师之间,应该经常坐在一块,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退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磋商施教方法、措施,才能拿出最佳方案,有的放矢地施教,才能最有效地促进班级、学生的提高。同理,教师与领导之间要经常交流、互相理解,教师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集体的各项工作,领导也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工作;教师与教辅、后勤人员,只有分工不同,也应该交流、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4 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当前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被赋予了广泛的竞争机制。合作与竞争是社会中自然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形式,所以,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协作精神,而且应具有竞争意识。教师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和协调程度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习、进步,也影响着个人的工作效益。但两者也自然而然会发生一定的矛盾(比如,竞争有时也破坏合作、合作有时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等。)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合作与竞争的协调性:①要有良好的目的来引导。②要健全相应的规范法规以及良好的竞争机制——公开、公正、公平;摒弃不正当的竞争——虚意、违规甚至违法。教师之间应当是在合作总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此外,教育自身还要注意行政手段,进行政策性与规范性的调节,进行教育调节,心理调节。事实证明,在任何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凝聚力大,效能增强,它不仅仅涉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问题,甚至决定教学的成败。毋庸置疑,人与人之间友爱、团结、关心、帮助、融洽,处处充满同志式的友爱情谊和集体的温暖,富有人情。在这种集体氛围下工作、学习、生活,增强工作效率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人的业务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容置疑的。
总之,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协作性是有机统一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强音。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
[2] 《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
[3]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下面仅就课任教师之间的合作作一浅议,供专家、同仁斧正。
所谓合作:即突现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完成全面育人目标。
1.团结协作的重大意义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程综合化是亮点之一。教育遵照“小学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指示精神,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基础的同时设置了综合课,以淡化学科界限,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相互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的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基础教育目标的改革、课程的改革,势必要求教师间积极有效的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2 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如何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这一切都将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学生会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当前,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智力、物质生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家庭关系简单化;邻里、同伴交往欠缺;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狭小,促使他们的“自我关注”,使得他们个人主义强、合作意识差、受挫能力弱等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是否善于合作,对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思想、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战胜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具有深远意义。
1.3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增强教育效果。团结协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氛围,可以使师生轻松愉快、精力旺盛,进而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活跃的创造思维,更能发挥聪明才智,乐此不疲、忘我工作,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团结协作中的关系
教育过程的调节。教师的劳动方式从微观上看是个体式的脑力劳动(备课、上课、辅导、考试……),都是个人单独进行的,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从宏观上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教育工作者之间。)都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晶。从纵向来说,一个人的成长要经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这样一条跨时空的教育“流水线”,需要经过几十位老师的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每个阶段的教育连贯一致,相互衔接,每个教师在其岗位上目标一致地认真工作,才能完成最终目标。由此可见,教师的施教方式虽然是个体的,但它却是整个过程中的一道道重要“工序”。自己的“工序”,既然影响其他的“工序”。也受其他“工序”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过程的质量。因此,每个教师在保证自己这道“工序”高质量的同时,不能只看到个人工作的成果或过高评价自己的成绩而忽视相互间的协作,要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单个“工序”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合作性与施教方式的个性之间的关系;从横向看,在常规教育上,教师只有目标一致、要求一致、言行一致,齐抓共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如果王老师积极倡导学生分秒必争、“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而李老师则主张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张老师则力求学生主体,玩中学……势必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或盲从,或都不从,或左右不定等,必然降低教育效果。在教学上,比如,一个学校的语文、数学科教师如果轻视音体美教育,那么在管理、言行等方面必然会淡化,这个学校的音体美科的教学肯定是不完善的,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再如,如果在数学、自然……非语文课堂上,教师也能认真对待学生的书写、字音、语言完整性等活动,这个班的语文水平一等会加速提高,反之,就会掣肘语文能力的提高,其他科的教学亦然。
3.教学中人际关系的调节
人际关系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式的。我们仅仅从班级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虽然他们是在共同的育人目标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但由于现实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的人际关系也难免会出现种种不和谐现象:
(1)由于分工不同出现的各自强调自己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产生争自习、争辅导、争作业等现象。
(2)由老师之间的个性、年龄、性别、学历、经历、专业、能力、水平等差异造成的教学观念、思想、方法上的分歧。
(3)由教育管理中一些措施的不健全、不科学(如表彰先进、评职晋级……)也往往引起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相斥心理。
此外,个别教师由于“文人相轻”习气的影响,所产生的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也是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何协调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生活与工作,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不断强化自身的人际修养和职业道德。不断学习,深刻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严以律己,谦虚谨慎,平等待人,互帮互助,真心交流,勇于自我批评……总之,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品行,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之根、之本。
3.2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假如一个学校里有这样的教师集体,在这样集体中的每一个教师看来,全校的成功占第一位,而他班上的成功占第二位,至于教师个人的成功只放在第三位,那么,在这样的集体中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工作。”这就是说,只有把个人与集体融合在一起,才能做好集体——学校工作。
3.3 集体备课,真情交流,资源共享。教师间,特别是同科教师以及同班教师之间,应该经常坐在一块,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退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磋商施教方法、措施,才能拿出最佳方案,有的放矢地施教,才能最有效地促进班级、学生的提高。同理,教师与领导之间要经常交流、互相理解,教师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集体的各项工作,领导也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工作;教师与教辅、后勤人员,只有分工不同,也应该交流、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4 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当前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被赋予了广泛的竞争机制。合作与竞争是社会中自然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形式,所以,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协作精神,而且应具有竞争意识。教师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和协调程度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习、进步,也影响着个人的工作效益。但两者也自然而然会发生一定的矛盾(比如,竞争有时也破坏合作、合作有时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等。)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合作与竞争的协调性:①要有良好的目的来引导。②要健全相应的规范法规以及良好的竞争机制——公开、公正、公平;摒弃不正当的竞争——虚意、违规甚至违法。教师之间应当是在合作总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此外,教育自身还要注意行政手段,进行政策性与规范性的调节,进行教育调节,心理调节。事实证明,在任何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凝聚力大,效能增强,它不仅仅涉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问题,甚至决定教学的成败。毋庸置疑,人与人之间友爱、团结、关心、帮助、融洽,处处充满同志式的友爱情谊和集体的温暖,富有人情。在这种集体氛围下工作、学习、生活,增强工作效率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人的业务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容置疑的。
总之,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协作性是有机统一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强音。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
[2] 《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
[3]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