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哲学的辨证观来看,这个世界就是处在相互对立而又对应的关系中,而黑与白,正如阴阳处两级而对立,对应,具有无限的表现力,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是拥有一切,无所不包的。
  【关键词】黑与白;道;山水画
  中国古代道家以黑白论世界,黑色为阴,白色为阳。中国山水画家们借山水体现他们的哲学观点,用黑白之色,创造出一个气象万千,变化无穷的艺术世界。既有其深厚的民族哲理,也有其玄妙的哲学意义,这是中国山水画最根本的原理。中国山水画正是在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中形成的,艺术家们追求简淡、玄远的美感、艺术观,奠定了一千五百年山水画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所以说山水画与道是相合的。山水画的美不是体现山水本身的美,而是体现了“道”。
  一、无相生,虚实相成
  以崇尚老庄哲学的轻淡玄学风气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最根本的原因。道家最基本的思想是“道”,其本质是“无”,是“虚”,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古代有“阴阳交互,有无相生……两极取和”等辨证的论述,道家的太极阴阳图也直观地表现出黑白相交,首尾相连。正是这种阴—阳—黑—白,变化出无限的意象,“黑”与“白”也给山水画带来了无限的艺术生命力。
  山水画中的“黑”,即画中之实。实是直接描写,山水画是描绘自然山川的美,是按照美的规律来体现形象,创造意境。山水画中的“实”以美的可感形象和虚处互为作用,画论中“山实,虚之川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正是这种虚实相成,黑白交融互相渗透引发,增添意境,使欣赏者心旷神怡,乃臻妙境。清代的笪重光《画筌》中说过“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实景是指的现实表象的真,这个“真”是客观存在的,即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景;山水画的“真境”是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艺术,画中所体现的“真境”、“神境”皆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到艺术美的形象,在艺术处理手法上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完美而统一的画面。
  “白”在平常的认识中仅仅是一种视觉的感受,空白的视觉平面意味着对无数绘画语言进行承载的可能,它既是“没有”、“无”的客观空间,又是种种绘画形式赖以产生的基础,所以又是包容一切的。“白”代表着“无”,虽眼睛看不到,但画家的心灵可以感应到他的存在,把无形当有形,中国山水画家们将这种白融入自己的思想中,运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围绕审美情绪的表达,将空白作为构成形式的一块有着深刻含义的有机形态,使中国山水画流淌着一种空灵、缥缈不定的情感。中国山水画家们的这种创举,是艺术升华的创举。
  白是间接描写,在山水画中,空白即是虚,即是“画外之画”,是画家把自己的感情寄于画中,化景为心象,实际上就是由画内空间向画外空间拓展,由实向虚的转变的艺术形式,虚实结合的形式是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发展,既是内容的制约,又是自身的审美功能的表现。以前的士大夫们以虚无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表现自然,所以中国的山水画自始至终就是“意境中的山水”而非纯客观的描写自然。元代有很多画家把自己看到的实景转为空灵的意象,在笔墨的表现手法上,不断追求着个性的解放。《画筌》中讲“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烟锁断”。但运用得体,实不易做到,所谓“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画面单纯而不单调,这是中国绘画美学中“虚”与“实”辩证关系在创作中普遍运用的结果。
  二、阴阳者要中和
  “黑中见白,白中见黑”,是用留白来调节虚实关系的表现手段,“浓重求实,轻淡为虚”,是指山水画中韵律节奏的空间变化,靠墨色的轻重节拍来展示从实到虚的神妙意境。山水画运用“黑”与“白”的对比来展示画中的虚实,正是“阴阳者要中和”,也符合山水画中“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马一角”,“夏半边”的左虚右实或右实左虚式的空间结构,大虚大实,黑白分明,纯化画面的构图方法,都属简化之举。“虚灵不滞于物,质实中求神妙”,以实处形象的规定性去引发观众的想象,使其在艺术效果上得到延伸和扩展。所谓的“简者简于象而简于意”。画面单纯而不单调,这是“虚”与“实”在山水画创作中普遍运用的结果。
  三、有限的无限意象
  石涛又以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缥缈,此生活之大端也。”(《苦瓜和尚语录·笔墨章第五》)把自然界带普遍的现象,天工施巧之处视为“生活之大端”,以此作为艺术表现规律的一种探索,利用自然规律,经过认识的深化形成表现程式,升华到艺术规律,即不停留在实,而要从实化虚,发展到艺术境界创造意境。“虚实”本来就是一对如“黑白”一样辩证的哲学概念,转化到艺术表现和美学范畴上,特别是山水画的表现上得到了生动的反映。从山水画的创造来讲,着眼于通过画面有限的形象(黑)去表现无限的意象(白),“黑”与“白”的结合能将自然美升华到艺术美。中国绘画美学中对这方面问题的认识,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的。
  山水画以黑白这两种最基本的色彩,通过水与墨在宣纸上的渗透,产生不同的层次,表现色彩无穷的幻化。用“蒙塞尔色立体”去剖析这种幻化,可见黑白处在两级的纵轴上,如色彩明度的变化,与横向的色彩和纯度是没有直接联系的,但却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力。这种黑白的对比关系更具表现的张力,以达到以虚当实、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力。黑与白的相互关系的表达(不管是画面的关系上,还是色彩,意境的表达上)使得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在表达上更趋完美。山水画博大精深的“气韵”、“意境”的美学特色,正是通过黑白两者的关系来表现的。
  山水画在唐宋以来,作为中国画坛已经盛行一千多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正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世人,在艺术家们的创造下成为山水画创造的独特语言,成为画家们借山水以“澄怀观道”的独特方式,我们讲到山水画是在人们追求玄远、简淡的美感,如苏轼提出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以及“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个思想与庄子说过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是一脉相承的,黑白之色正以它们简朴的本色征服着中国的山水画家们,给人一种幽冥、空灵飘渺的感受,一种画家自己所理想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来安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信心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自信心  爱默生曾经指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萧伯纳也曾经指出:“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由此可见,信心是人们开展某项活动或做好某件事情的重要情感保证,是克服不良因素推进活动进程的重要内在动力。长期以来,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无论教育大家,还是教学
期刊
【摘要】“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兴趣;主动性;乐学;评价  如何把中学和谐教学引入中学政治课
期刊
19世纪末,日本开始运用“日常生活指导模式”来进行写作教学实践。20世纪30年代日本一部分地区的教师发起了“日常生活作文”运动,这一运动的发起使“日常生活指导模式”在日本近代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近现代“日常生活指导模式”在过去模式的基础上又作了不少改进,兼顾“反映个性”和“交流认识、传达思想”两个方面。“日常生活指导模式”是一项把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与学生的人格塑造结合起来的现实的行之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高中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要求坚守一线的政治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观念、与时俱进,在认真审视形势发展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特点和学科教学情况,努力寻找创新创优的突破口和入手处,并充分发扬新时代精神,敢于进取、勇于拼搏、善于创新、乐于奉献,以全面加强师生能力建设,促进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程背景;教改创新;实践与
期刊
【摘要】悉心研究教学技巧,创设诱人的学习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探索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改革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新课标改革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在课堂中表达自如,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学富有成效,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唱好开头,唤起注意力  一
期刊
【摘要】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效能的重要保障。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活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能力培养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席卷整个高中学科教学,如何运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开展丰富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成为高中数学学科面临的需
期刊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由学习产生新的兴趣从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一、“容错”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积极意义  1.巧借“容错”运用于数学教学  作为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尽快地掌握课堂内容,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但在实际中,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始终是令人“心惊胆战”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教师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难关呢?  首先就是要把握好学生的写作心理,学生作文成功的第一步是教师对学生赏识性的评价。  一、赏识学生习作,满足其自尊的心理需要  作文起步,小学生由说、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过渡到说、写几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多元化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是一个处处充满创新精神的时代。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成为农村地区数学教师所面对的一大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索,索中思,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从我执教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趣摆火柴棒”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拙见
期刊
一直以来,我一遇到作文课心里就犯怵,不知该如何指导。因为按照以往的做法,无论是讲解各种文体的一般写法和技法,还是范读相关例文,收效都甚微。讲文体的写法和技法,学生当时听得条条是道,可一当拿起笔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而学生听完老师的例文,又被其篇章结构、文法修辞牵着鼻子走,跳不出例文的框子。有时也想做一些尝试,改变一下做法,总担心学生配合不好,既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又没有效果,因此一直犹豫着。而今天的一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