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悉心研究教学技巧,创设诱人的学习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探索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改革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新课标改革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在课堂中表达自如,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学富有成效,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唱好开头,唤起注意力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开头很重要,头开得好,引人入胜,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使他们自觉地跟着老师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容易走失的,外界的一点“引诱”就会使学生思想“脱轨”,因此,能否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地备好课,抓住课堂上前15分钟的教学。怎样开头才算好?这就要依据内容,课堂气氛和教师个人的素质来定。
开头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破题,温故知新,提出问题开头。如学习《石榴》时,笔者问:“同学们,你看见过石榴吗?你能把石榴的外形特征描述给大家听一听吗?”直接破题,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同学们对照作者笔下的“石榴”比较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剥茧抽丝,达到最终学习目的。2.讲故事开头,一段短小赋予情感的小故事,往往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但讲故事一定要紧贴课题,恰如其分,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如学习《生命的林子》时,教者可以先由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导入,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3.配乐描述,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学习《燕子》时,一上课就播放《春天在哪里》,教者随着配乐,通过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引入绿草如茵,花红柳绿,百鸟欢歌的春天中,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继而引起学生往下学的欲望。当然,开头亦无固定形式,有的时候,还可以取材于课堂,随时设计。
二、锤炼语言,增强感染力
语言是课堂的最基本要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要借助于语言表达,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老师推理严密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语言的魅力。因此,教者要想做好语言的组织和应用,力求准确、通俗、生动、风趣,以至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就必须在语言表达艺术上下功夫,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在要求。
1.语言要新颖避免别人讲过多遍,早已没有棱角的语言;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八股”调语言,做到言之有物,耐人寻味。
2.语言要准确防止信口开河,言过其实。语言失之于宽,可信度差,学生就会有一种受骗之感,不能“取信于生”,即使课讲得再好,也难免使学生反感。
3.语言要通俗,适当用一些口头语、歇后语、成语、顺口溜等等。这些语言既通俗易懂,又能贴近学生的情感。切忌用生硬费解,学生像听“天书”似的语言词句,要注意语言精练,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4.语言要风趣,要注意吸收相声语言的诙谐和逗趣等,让课堂语言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进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疑提问,开发想象力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大凡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诱导学生的思维。
设疑,一般采用三种方法:1.摆矛盾,使学生的思维在横的方面扩展开来,去思考更多的问题。2.解包袱,使学生在纵的方面能上下联系,去研究和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3.留悬念,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沸腾”状况,去反复琢磨问题,提问设疑不宜提太难谁也答不上来的问题,也不要去找答不上来的学生,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设疑意识,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一是要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二是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三是施展空间,让学生见疑必究。
四、形象直观,加强记忆力
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帮助学生的眼、耳、手、脑同时并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使教学形象直观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形象化教学。形象化教学主体感强,容易使抽象变具体,对增强课堂效果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在学习《九寨沟》这篇文章时,笔者大胆地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中,用课件制作将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特别是“五花池”更让同学们叹为观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不断加强语言的形象直观性,即通过对事物的形状,各种汉字结构特征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一种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的主体感觉。如在学习“俯瞰”和“瞻仰”这两个词时,可以配合“从高处往下看”和“往前或往上看”,“恭敬地看”这些动作,并让学生一起参与表演,这样这两个动词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3.要精辟巧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要树立一种观念,即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主要知道怎么做,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
总而言之,“曲径幽幽有道循”,我们教师只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把握契机,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给学生以大量创新思维的时空,学生一定会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不断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万伟、秦德林、吴永军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楼王小学)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改革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新课标改革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在课堂中表达自如,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学富有成效,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唱好开头,唤起注意力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开头很重要,头开得好,引人入胜,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使他们自觉地跟着老师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容易走失的,外界的一点“引诱”就会使学生思想“脱轨”,因此,能否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地备好课,抓住课堂上前15分钟的教学。怎样开头才算好?这就要依据内容,课堂气氛和教师个人的素质来定。
开头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破题,温故知新,提出问题开头。如学习《石榴》时,笔者问:“同学们,你看见过石榴吗?你能把石榴的外形特征描述给大家听一听吗?”直接破题,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同学们对照作者笔下的“石榴”比较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剥茧抽丝,达到最终学习目的。2.讲故事开头,一段短小赋予情感的小故事,往往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但讲故事一定要紧贴课题,恰如其分,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如学习《生命的林子》时,教者可以先由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导入,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3.配乐描述,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学习《燕子》时,一上课就播放《春天在哪里》,教者随着配乐,通过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引入绿草如茵,花红柳绿,百鸟欢歌的春天中,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继而引起学生往下学的欲望。当然,开头亦无固定形式,有的时候,还可以取材于课堂,随时设计。
二、锤炼语言,增强感染力
语言是课堂的最基本要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要借助于语言表达,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老师推理严密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语言的魅力。因此,教者要想做好语言的组织和应用,力求准确、通俗、生动、风趣,以至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就必须在语言表达艺术上下功夫,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在要求。
1.语言要新颖避免别人讲过多遍,早已没有棱角的语言;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八股”调语言,做到言之有物,耐人寻味。
2.语言要准确防止信口开河,言过其实。语言失之于宽,可信度差,学生就会有一种受骗之感,不能“取信于生”,即使课讲得再好,也难免使学生反感。
3.语言要通俗,适当用一些口头语、歇后语、成语、顺口溜等等。这些语言既通俗易懂,又能贴近学生的情感。切忌用生硬费解,学生像听“天书”似的语言词句,要注意语言精练,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4.语言要风趣,要注意吸收相声语言的诙谐和逗趣等,让课堂语言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进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疑提问,开发想象力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大凡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诱导学生的思维。
设疑,一般采用三种方法:1.摆矛盾,使学生的思维在横的方面扩展开来,去思考更多的问题。2.解包袱,使学生在纵的方面能上下联系,去研究和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3.留悬念,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沸腾”状况,去反复琢磨问题,提问设疑不宜提太难谁也答不上来的问题,也不要去找答不上来的学生,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设疑意识,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一是要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二是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三是施展空间,让学生见疑必究。
四、形象直观,加强记忆力
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帮助学生的眼、耳、手、脑同时并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使教学形象直观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形象化教学。形象化教学主体感强,容易使抽象变具体,对增强课堂效果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在学习《九寨沟》这篇文章时,笔者大胆地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中,用课件制作将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特别是“五花池”更让同学们叹为观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不断加强语言的形象直观性,即通过对事物的形状,各种汉字结构特征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一种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的主体感觉。如在学习“俯瞰”和“瞻仰”这两个词时,可以配合“从高处往下看”和“往前或往上看”,“恭敬地看”这些动作,并让学生一起参与表演,这样这两个动词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3.要精辟巧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要树立一种观念,即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主要知道怎么做,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
总而言之,“曲径幽幽有道循”,我们教师只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把握契机,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给学生以大量创新思维的时空,学生一定会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不断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万伟、秦德林、吴永军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楼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