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的是高中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与生活直接接轨,如何将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实现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重点强调生活情趣,提倡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走进生活、学以致用、营造和谐的氛围,培养探究的意识,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活力和效率,注重活动过程的引导。
【关键词】生活情趣;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生活情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不是枯燥的课堂,干瘪的知识和考试分数所带来的压力;是一种阳光向上的生活状态,愉快求知的学习态度和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态。中国的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高考是每一个高中生必须翻越的高山,为了在这座山里爬得更高,他们不得不进入题海,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再了无生趣,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疾病,所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是十分重要的。
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社会与教师决定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本人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的高中生明确表示喜欢喜欢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不是自己现实生活中所期盼的,似乎离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有52.3%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很少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主要是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作业所占的比例极少。这样的课堂的确是缺乏情趣的,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在这个忙碌的物质时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呢?
一、激發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1.转变传统观念,实现课堂“四大解放”,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的宗旨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经历学习体验,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必须实施课堂“四大解放”,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性参与。新课标所确立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所以,为了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释放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就必须在课堂中教会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把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拓宽视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真正做到课堂生活化;其次要把解放学生的手从笔记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主动投入学习,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才真正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再次就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思维,不断地反思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最后还必须解放学生的嘴——畅所欲言,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减轻畏惧心理,这样就能激活思维,达到学有所思,学以致用的效果,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情趣。
2.贯彻“生活即教育”理念,落实“教学做合一”
(1)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
传统教学重视系统的理论说教,枯燥乏味不说,而且空洞,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面对这样的机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并不是课堂教育的唯一依据,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譬如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商品房问题来挖掘生活资源。
案例一:当今房屋的商品化是很高的,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主要是采光条件好),最好是一年到头有阳光照射到,但实际上买房子是不可能等观察一年后再买,但急于买,往往又可能受到开发商的欺骗。因为开发商的楼房设计广告图都非常好,而实际中,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往往会缩小楼间距,以致很多房子的阳光会被遮挡。因此,只要掌握了地理学中有关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就可进行推算。同学能否为父母做“参谋”,如何避免所购房屋像照片中一样被“影子”遮挡,确保它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呢?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的灌输。因而,在教学中务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过分严肃的课堂教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因此,在正式实施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案例二:有位教师在教学《植物的一生》里的种子的结构这个知识点时,他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玉米种子、菜豆种子、小麦种子、绿豆种子等,让小组成员自行观察不同种子的结构,最后小组代表总结。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挥。
(3)问题导向,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蕴含了为人处世的哲理,做人的原则,做事的规范,在教学中提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抽象化认知和学习的压迫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是我们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二、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国事”“天下事”的情怀
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把生活情境再现等方式,或者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角色化, 让学生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去认知生活、形成能力、从而培养一种家国情怀,实现从个体的学生向社会的公民身份的转变。这种学习是以人的能力提升为目的,以生命成长为目标,教育学生敬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懂得生活不只是书本上的公式、定理和知识,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的课堂不只是有老师和课本,还有古今中外和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和生活一样有趣,从而收获培养生活情趣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扮演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领取各自的学习任务,根据自我发展需要,确立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展示等过程中去获得学习的快乐。当然课堂也可以采用一些如小品表演、辩论赛、采访、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范围。譬如,针对反腐倡廉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同学们明白修身的重要性,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做人为官的理想标准,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还可以设计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开展社会调研,进行研究性学习,走访社会人士,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公民意识,培养公德心和公益精神;如走进敬老院,为校园传统文化的开展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也可以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阅历,增加生活积累;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等等。
总之,当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相结合时,课本知识才是有温度的,有价值的,才能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以学习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各学科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为做新时代的建设者打好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的先贤们早就给了我们一种读书人的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时刻与时代同步,关注国内外大事,深入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才会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培养了阳光的生活态度才能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从而成为一个有趣味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能够以平常心待之;面对成功与名利,能保持平衡之心,以淡泊宁静待之;面对人生的起伏跌宕,能保持坚毅之心。做到受荣不得意忘形、受挫不颓废忘志、真诚不吹嘘、成绩不张扬,能够远离世俗,远离功名利禄,一心一意地追求诗和远方,真正守住健康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3]盧梭.爱弥儿.
【关键词】生活情趣;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生活情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不是枯燥的课堂,干瘪的知识和考试分数所带来的压力;是一种阳光向上的生活状态,愉快求知的学习态度和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态。中国的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高考是每一个高中生必须翻越的高山,为了在这座山里爬得更高,他们不得不进入题海,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再了无生趣,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疾病,所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是十分重要的。
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社会与教师决定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本人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的高中生明确表示喜欢喜欢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不是自己现实生活中所期盼的,似乎离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有52.3%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很少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主要是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作业所占的比例极少。这样的课堂的确是缺乏情趣的,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在这个忙碌的物质时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呢?
一、激發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1.转变传统观念,实现课堂“四大解放”,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的宗旨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经历学习体验,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必须实施课堂“四大解放”,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性参与。新课标所确立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所以,为了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释放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就必须在课堂中教会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把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拓宽视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真正做到课堂生活化;其次要把解放学生的手从笔记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主动投入学习,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才真正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再次就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思维,不断地反思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最后还必须解放学生的嘴——畅所欲言,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减轻畏惧心理,这样就能激活思维,达到学有所思,学以致用的效果,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情趣。
2.贯彻“生活即教育”理念,落实“教学做合一”
(1)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
传统教学重视系统的理论说教,枯燥乏味不说,而且空洞,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面对这样的机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并不是课堂教育的唯一依据,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譬如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商品房问题来挖掘生活资源。
案例一:当今房屋的商品化是很高的,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主要是采光条件好),最好是一年到头有阳光照射到,但实际上买房子是不可能等观察一年后再买,但急于买,往往又可能受到开发商的欺骗。因为开发商的楼房设计广告图都非常好,而实际中,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往往会缩小楼间距,以致很多房子的阳光会被遮挡。因此,只要掌握了地理学中有关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就可进行推算。同学能否为父母做“参谋”,如何避免所购房屋像照片中一样被“影子”遮挡,确保它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呢?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的灌输。因而,在教学中务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过分严肃的课堂教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因此,在正式实施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案例二:有位教师在教学《植物的一生》里的种子的结构这个知识点时,他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玉米种子、菜豆种子、小麦种子、绿豆种子等,让小组成员自行观察不同种子的结构,最后小组代表总结。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挥。
(3)问题导向,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蕴含了为人处世的哲理,做人的原则,做事的规范,在教学中提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抽象化认知和学习的压迫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是我们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二、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国事”“天下事”的情怀
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把生活情境再现等方式,或者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角色化, 让学生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去认知生活、形成能力、从而培养一种家国情怀,实现从个体的学生向社会的公民身份的转变。这种学习是以人的能力提升为目的,以生命成长为目标,教育学生敬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懂得生活不只是书本上的公式、定理和知识,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的课堂不只是有老师和课本,还有古今中外和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和生活一样有趣,从而收获培养生活情趣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扮演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领取各自的学习任务,根据自我发展需要,确立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展示等过程中去获得学习的快乐。当然课堂也可以采用一些如小品表演、辩论赛、采访、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范围。譬如,针对反腐倡廉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同学们明白修身的重要性,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做人为官的理想标准,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还可以设计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开展社会调研,进行研究性学习,走访社会人士,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公民意识,培养公德心和公益精神;如走进敬老院,为校园传统文化的开展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也可以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阅历,增加生活积累;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等等。
总之,当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相结合时,课本知识才是有温度的,有价值的,才能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以学习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各学科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为做新时代的建设者打好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的先贤们早就给了我们一种读书人的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时刻与时代同步,关注国内外大事,深入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才会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培养了阳光的生活态度才能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从而成为一个有趣味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能够以平常心待之;面对成功与名利,能保持平衡之心,以淡泊宁静待之;面对人生的起伏跌宕,能保持坚毅之心。做到受荣不得意忘形、受挫不颓废忘志、真诚不吹嘘、成绩不张扬,能够远离世俗,远离功名利禄,一心一意地追求诗和远方,真正守住健康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3]盧梭.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