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精准扶贫的内容及意义
相对于粗放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贫困情况,使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精准帮扶。对农村的精准扶贫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四个方而。2015年6月,在贵州省考察时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深刻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工作,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特别指出扶贫工作要“贵在精準、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现阶段,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全面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收获。
二、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政策落实难
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扶贫政策和措施办法,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基层单位的推行过程中,并没能按照预期的效果开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门不能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全面、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对国家政策的深入理解不足,加之没有把百姓的利益放到首位,“私心”过重,这就使得好的政策达不到好的效果,真正贫困的农民没有得到政策福利的惠及。
(二)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利用率低
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日趋加大,特别是对乡村公路方面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部分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靠天吃饭的情况。尤其是在通讯、气象、水利水电方面的建设与现实的各种需要还相差较大。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低,剩余劳动力较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一年中专职务农的农民真正用于务农的时间,往往低于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剩余时间则更多的用于进城打工等其他事务上。而对于农民工群体,国家虽然在政策上给予了相当的支持和保护,但此群体技术能力较低,工资待遇仍然不高。
(三)农村教育问题凸显
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一直是各级政府特别注重的问题。农村的教育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急需进一步改革。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凸显,父母进城打工,导致孩子们支能由年迈的老人照看。这对儿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母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儿童人格缺陷。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又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这一现象极有可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和治安稳定带来隐患。
三、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精准扶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民生工程。全体参与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以张家口沽源县为例,明确了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双组长”负责制。在各个各乡镇、贫困村分别成立了相关的扶贫开发工作站,从而实现了县、乡、村站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实现了一级抓一级,从重落实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全县各个部门间的通力合作,责权分明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科学规划,进行政府社会扶持体系建设
各地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制定近景、中景、远景规划,才能有的放矢的推进扶贫工作开展,帮助特困群众脱贫致富。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侧重整体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对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二是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开展旅游开发等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三是加强执行部门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四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建设。只有将上述工作的大方向进行有效把控后,才能从各个方面多管齐下,全方位展开扶贫帮困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发展,重新构建弄农民收入布局。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除了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帮扶政策。还应该调动区域企业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相关社会企业可以在这些地区建设适合当地特点的生产型单位,从源头上使民众富足起来。另外,地方政府、区域企业还可设立专项资金针对于落后地区的人才发展,为这些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技术提升提供动力支撑,改善当地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土地政策的引领下,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者,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改革制度,把相关经验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国家各职能部门:一是要探索农村土地的流转,是否可以以租赁、抵押等方式给相关区域企业。二是可是探索开展农民通过集体用地或宅基地获取资产性收益的土地制度改革。三是要探索和完善宅基地基本制度、切实可行的农民限制房屋回收制度和多占宅基地整改制度等
(四)加强政策落地和树立脱贫典型
针对既有政策,树立吃苦耐劳,具有脱贫致富意识的群众典型,扶植其进行扩大再生产,在渔业、畜牧业等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以典型群众的成果案例,激励其他群众,改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增产增收。
相信在扶贫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精准扶贫工作必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收到良好成效。(作者单位为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
相对于粗放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贫困情况,使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精准帮扶。对农村的精准扶贫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四个方而。2015年6月,在贵州省考察时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深刻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工作,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特别指出扶贫工作要“贵在精準、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现阶段,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全面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收获。
二、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政策落实难
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扶贫政策和措施办法,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基层单位的推行过程中,并没能按照预期的效果开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门不能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全面、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对国家政策的深入理解不足,加之没有把百姓的利益放到首位,“私心”过重,这就使得好的政策达不到好的效果,真正贫困的农民没有得到政策福利的惠及。
(二)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利用率低
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日趋加大,特别是对乡村公路方面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部分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靠天吃饭的情况。尤其是在通讯、气象、水利水电方面的建设与现实的各种需要还相差较大。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低,剩余劳动力较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一年中专职务农的农民真正用于务农的时间,往往低于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剩余时间则更多的用于进城打工等其他事务上。而对于农民工群体,国家虽然在政策上给予了相当的支持和保护,但此群体技术能力较低,工资待遇仍然不高。
(三)农村教育问题凸显
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一直是各级政府特别注重的问题。农村的教育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急需进一步改革。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凸显,父母进城打工,导致孩子们支能由年迈的老人照看。这对儿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母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儿童人格缺陷。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又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这一现象极有可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和治安稳定带来隐患。
三、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精准扶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民生工程。全体参与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以张家口沽源县为例,明确了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双组长”负责制。在各个各乡镇、贫困村分别成立了相关的扶贫开发工作站,从而实现了县、乡、村站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实现了一级抓一级,从重落实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全县各个部门间的通力合作,责权分明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科学规划,进行政府社会扶持体系建设
各地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制定近景、中景、远景规划,才能有的放矢的推进扶贫工作开展,帮助特困群众脱贫致富。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侧重整体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对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二是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开展旅游开发等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三是加强执行部门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四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建设。只有将上述工作的大方向进行有效把控后,才能从各个方面多管齐下,全方位展开扶贫帮困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发展,重新构建弄农民收入布局。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除了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帮扶政策。还应该调动区域企业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相关社会企业可以在这些地区建设适合当地特点的生产型单位,从源头上使民众富足起来。另外,地方政府、区域企业还可设立专项资金针对于落后地区的人才发展,为这些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技术提升提供动力支撑,改善当地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土地政策的引领下,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者,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改革制度,把相关经验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国家各职能部门:一是要探索农村土地的流转,是否可以以租赁、抵押等方式给相关区域企业。二是可是探索开展农民通过集体用地或宅基地获取资产性收益的土地制度改革。三是要探索和完善宅基地基本制度、切实可行的农民限制房屋回收制度和多占宅基地整改制度等
(四)加强政策落地和树立脱贫典型
针对既有政策,树立吃苦耐劳,具有脱贫致富意识的群众典型,扶植其进行扩大再生产,在渔业、畜牧业等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以典型群众的成果案例,激励其他群众,改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增产增收。
相信在扶贫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精准扶贫工作必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收到良好成效。(作者单位为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