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问题链”设计思想与学科素养之共性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dWE4R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注入主体精神的合金,成为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各学科素养的融合,构成了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形成学科的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前进的基本目标.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
  从以上定义分析,培养学科素养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其中离不开的是思维能力.
  2课堂教育现状
  随着教育的改革,现今课堂已较少出现“满堂灌”等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增多,教师更多的是想办法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理解知识,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获得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此能力的培养需要积极思考,它离不开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合力构建来共同完成课堂既定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存在较多误区,部分教师认为就是“提问教学”,设置的问题往往是只需对以往知识进行简单回忆,它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更加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本文针对此方面的现象,对“问题链”的设计及验证情况阐述自己的想法.
  3部分“问题链”定义及共性
  2007年,姚禾提出了建构问题链的一系列原则:问题与问题的衔接具有逻辑性和激发性,前一问题能为后面的问题积累知识和方法的经验,为后继问题指引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后一问题相对前一问题又能恰好的处于“可及”又“不可立即”的状态.
  2010年王后雄对“问题链”的定义为: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2012年胡久华、郇乐认为“驱动性问题链”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策略.问题解决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真实的驱动型问题,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逐渐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需创设一系列问题,形成螺旋上升的“问题链”,通过逐层解答,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
  从以上两个定义分析可知,“问题链”具有某些共性.如(1)课堂以问题呈现,各问题间有联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步上升的;(2)设计的问题会让学生有困惑、有学习激情,然后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情况下,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目标.
  4“问题链”设计原则及实例探析
  除了以上两点,笔者认为,“问题链”设计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及设置难度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程度.
  “问题链”的结构等各元素都是为了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目标,一切以其为中心思想,由于表述其篇幅较大,不做详述.
  教师设计问题时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程度,确保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表明,只有适度水平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有效的驱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链”的设计目标是否指向该学科的核心问题,能否与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有联系和迁移.
  “问题链”中的问题,每个都有其结构、组成要素和所处的水平.问题所处的水平是根据知识点的要求来设计的,如有的问题设计是知识文本型的,如“什么是电流”?但更多的问题设计不仅是为了获得某知识点,而应在获得此知识点的过程中把核心问题的解决方法、策略表述出来.
  (3)“问题链”设计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学生会做题,而应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速,人在生活、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而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与深度.在平时的授课中,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所培养,会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终身学习能力主要涉及知识的整合、方法的借鉴、探索研究能力等,所以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需要多向此方面靠拢.
  (4)“问题链”中的“链”应有效链接各个问题使其成为学生思维推进的“链条”.
  课堂实例:通过设置一连串问题,有效解决“物体同时参与两个运动,判断该物体的真实运动”这一知识点.
  实验演示激疑,导入问题情境.
  在一段封闭、长约1 m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用红蜡块做成的小圆柱体,将玻璃管口塞紧.然后将玻璃管放置,在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紧贴黑板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
  问题1: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好像小蜡块沿着斜线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问题2:可通过什么方法来确定它的运动性质?(描点法、频闪照相机等方法可确定为匀速直线运动)
  问题3:小蜡块产生匀速运动的原因?(从两个分运动的性质可判断出合速度与合力的方向,进而判断其具体运动)
  问题4:上述实验过程中,若水平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
其他文献
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特别讲究叙述与虚构.小说与一般记叙文相比,又特别重视手法、章法的运用.叙述与虚构、手法与章法,是小说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具体到《小圣施威降大圣
【摘 要】 在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体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对英语课堂用语的关注度和使用率也很低。本论文着眼于这种现象,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并总结了英语课堂用语的四原则(准确性,有效性,交流性,扩展性),并提供了开场与结束、指令类、评价类等不同种类的课堂用语。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 课堂用语 有效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中,课堂用语是“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耕读理念源于古代知识分子边耕边读为生活方式和“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耕”指农耕和实践,“读”指读书求知,“耕读”既包含边实践边学习,也指用耕的方式读,《耕读:普通高中教学文化建构研究》课题已成为江苏省教科所重点资助课题,耕读研究已如火如荼展开,整个校园都在体现耕读文化.耕读理念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教育思想,对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研究有着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知识点教
最近两年的江苏物理高考实验题中都出现了常用仪器简单操作的考查,一年是多用电表、一年是螺旋测微器,考查结果甚不理想.客观上现行高考的模式本身有其局限性,但命题者正试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理应肯定,但肯定背后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好奇心在当下的中学生中是什么状况?我们的中学生有多少人是有兴趣地学习?观察和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否还有地位可言?  1好奇心的现状及重要性  以前在资料中看到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让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如何调动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必须从问题的设置出发,通过情境的设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该课题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以新课标为准绳设置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准绳,纵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课标不仅赋权于教师,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接受与理解,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习成效.对于物理概念教学要求与方法,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应该使学生认清概念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的含义,理解建立且适用的条件,认识相关概念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大纲中指出教学中的注意点:“概念的教学要思路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
1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1.1在培养目标上  新课标明确指出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丰富自己的实验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物理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与生产中够获得所必需的物理知识、能力与实验方法,让每一个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物理上获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不同需求.  1.2在教学目标上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
暑期培训听了黄恕伯教授的课,深受启发,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与授,更是启与导的作用.教学中的练习不在多而在精,有一道母题便可举一反三,掌握好相应的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要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我在教学中按照这种教学思路去思考和探究,现把我教学中的一节课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  高三物理教学中有探究滑动摩擦因数的实验,高三教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八个年头,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针对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八年过去了,情况如何?我们以广州市内一个中等生源的学校高二级理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利用现状.  1问卷设计与实施  在新课程关注学生心智同步成长的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一线实际情况,尊从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为目的,我们将学与教中关于学生资源利用及涉及到的内容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