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活动是快速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语文课堂的活动设计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得出结论: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要针对不同课型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具体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情境表演,激活体验
语文课堂中的情境表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形式之一。在情境表演中,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情境表演活动,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学习了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世说新语》,并找出“陈氏父子”相关的故事,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剧本的创编,再排练成一幕幕情景剧在课堂表演。通过故事创编和情境表演,再通过表演后“演员”和“观众”的课堂互动提问,学生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对陈氏父子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理解更立体充盈,这样的做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我们还可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到学习内容的表演当中,在现场表演环节进行学习,增加自我反思的机会,培养主动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这一课中,师生可以共同设计“角色剧”,设置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如,学生排演的关于“考试以后”的情景剧。学生通过扮演家长,设身处地地理解了实际生活中家长的感受。角色扮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引导他们学会在亲子交往中解决类似问题的技巧,让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角色扮演的环节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和完成,教师引导、启发、指导,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实践,这样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技巧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开发,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同时找到成就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团体讨论,激发兴趣
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对一个共同问题,根据资料与经验,合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是语文课堂上小组活动的常用形式之一。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意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团体讨论能够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小组成员通过倾听与讨论,可以充分沟通,学会相互尊重和有效合作。
例如,在新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有朋自远方来”活动中,第二个环节是“向朋友展示自我”。笔者有针对性地借用了团体讨论的脑力激荡法和工作分配法开展活动,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
活动:头脑风暴
目的:通过头脑风暴,列出组织这次活动将会涉及的项目
形式:6人一组
时间:10分钟
材料:笔、纸
操作程序:开动脑筋,与小组成员一起策划组织这次活动,列出这次活动的每一环节,组长记录所有项目,最后小组讨论确定可行项目。
头脑风暴的基本准则:(1)人人参与。(2)不批评不指责。(3)有创意地进行自由表达。(4)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
在“头脑风暴”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工作分配法”,让小组成员依照先前讨论确定的实施项目,明确任务,待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讨论和整理。团体讨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明确了活动项目,如:活动名称、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组分工、场地布置、活动流程等。活动既营造了活跃的气氛,又有利于接下来“自我展示”环节的顺利开展。
三、绘画分享,激荡创意
语文是利用语言文字传承思想文化的重要学科,学习语言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绘画可以促进语文想象能力的提高,将绘画分享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美术整合起来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例如,在上《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叫“看图画·说故事”。学生看完小说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或场景,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绘画,可以是一幅图画,也可以是几幅连环画。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猜猜描绘的是什么情节,并让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以及对相关人物的理解。绘画分享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创意,还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去感受《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和人物,寓教于乐。
四、竞赛活动,激发灵感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语文课堂竞赛活动,能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教学效率。
以“读童话·看电影”的主题阅读课开展角色朗读竞赛为例。初一下学期开学伊始,学生分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研读相关童话——《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魔衣橱》《圣诞颂歌》《夏洛的网》《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鬼妈妈》《借东西的小人》,各组分组讨论确定分角色朗读的片段,明确朗读角色,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各小组认真排练,精心准备。在最后的汇报演出中各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朗读才能,朗读片段选择各具特色,不仅对原著进行适当改编,还在朗读的同时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并精心制作了幻灯片,使情节更为紧凑,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令台下观众惊叹不已。从角色朗读比赛前的准备、排练到上台表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探究、創新精神有目共睹,令人感动。用学生的一段话呈现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
重温童话的意义不仅在于回味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更在于回忆它们曾带来的快乐和感动、成长和幸福的感受。当我们重新翻看那有些泛黄的书籍时,会意识到,曾经的我们是多么容易兴奋,容易满足,多么天真烂漫。这些曾被我们精心排练,珍藏在心底的童话,是启蒙的真知,是人生的第一步。从童话中,可以看到真善美,这些优秀的品德会深深植根于人心;在童话中,善良的人总会有好报,而罪恶的人难逃惩罚,这成了我们深信不疑的事实。也许,只有当每个人都像童话一样生活时,我们的生活才最美好、幸福。 ——马凌霄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竞赛活动的引入同样能起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效果。
上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课以后,正逢端午节,于是笔者就在班级组织“撞蛋比赛”,赛前广发“‘撞蛋挑战赛’英雄帖”:
为了喜迎端午节,初一(10)班将在本周三举行一场 “铁蛋王中王”撞蛋比赛。请各路英雄晚上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精心挑选鸭蛋,煮熟,装饰,修炼撞蛋秘法。周三语文课,人手一蛋,兵分8路,先组内挑战,各组第一名进入复赛,最后两名胜出者对决沙场。风云再起,决战江湖,到底谁能笑傲江湖?“铁蛋王中王”等你挑战!
课前笔者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精心组织这次课堂“撞蛋”竞赛,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撞蛋”这一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乐趣,在后来的写作中更是灵感迸发,妙语连珠。可见语文课堂竞赛活动不失为为学生写作“供炊”的一种好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语文课堂活动创设得好,学生的学习体验就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知识,获得感悟,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情境表演,激活体验
语文课堂中的情境表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形式之一。在情境表演中,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情境表演活动,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学习了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世说新语》,并找出“陈氏父子”相关的故事,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剧本的创编,再排练成一幕幕情景剧在课堂表演。通过故事创编和情境表演,再通过表演后“演员”和“观众”的课堂互动提问,学生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对陈氏父子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理解更立体充盈,这样的做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我们还可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到学习内容的表演当中,在现场表演环节进行学习,增加自我反思的机会,培养主动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这一课中,师生可以共同设计“角色剧”,设置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如,学生排演的关于“考试以后”的情景剧。学生通过扮演家长,设身处地地理解了实际生活中家长的感受。角色扮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引导他们学会在亲子交往中解决类似问题的技巧,让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角色扮演的环节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和完成,教师引导、启发、指导,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实践,这样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技巧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开发,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同时找到成就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团体讨论,激发兴趣
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对一个共同问题,根据资料与经验,合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是语文课堂上小组活动的常用形式之一。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意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团体讨论能够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小组成员通过倾听与讨论,可以充分沟通,学会相互尊重和有效合作。
例如,在新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有朋自远方来”活动中,第二个环节是“向朋友展示自我”。笔者有针对性地借用了团体讨论的脑力激荡法和工作分配法开展活动,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
活动:头脑风暴
目的:通过头脑风暴,列出组织这次活动将会涉及的项目
形式:6人一组
时间:10分钟
材料:笔、纸
操作程序:开动脑筋,与小组成员一起策划组织这次活动,列出这次活动的每一环节,组长记录所有项目,最后小组讨论确定可行项目。
头脑风暴的基本准则:(1)人人参与。(2)不批评不指责。(3)有创意地进行自由表达。(4)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
在“头脑风暴”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工作分配法”,让小组成员依照先前讨论确定的实施项目,明确任务,待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讨论和整理。团体讨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明确了活动项目,如:活动名称、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组分工、场地布置、活动流程等。活动既营造了活跃的气氛,又有利于接下来“自我展示”环节的顺利开展。
三、绘画分享,激荡创意
语文是利用语言文字传承思想文化的重要学科,学习语言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绘画可以促进语文想象能力的提高,将绘画分享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美术整合起来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例如,在上《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叫“看图画·说故事”。学生看完小说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或场景,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绘画,可以是一幅图画,也可以是几幅连环画。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猜猜描绘的是什么情节,并让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以及对相关人物的理解。绘画分享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创意,还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去感受《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和人物,寓教于乐。
四、竞赛活动,激发灵感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语文课堂竞赛活动,能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教学效率。
以“读童话·看电影”的主题阅读课开展角色朗读竞赛为例。初一下学期开学伊始,学生分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研读相关童话——《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魔衣橱》《圣诞颂歌》《夏洛的网》《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鬼妈妈》《借东西的小人》,各组分组讨论确定分角色朗读的片段,明确朗读角色,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各小组认真排练,精心准备。在最后的汇报演出中各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朗读才能,朗读片段选择各具特色,不仅对原著进行适当改编,还在朗读的同时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并精心制作了幻灯片,使情节更为紧凑,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令台下观众惊叹不已。从角色朗读比赛前的准备、排练到上台表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探究、創新精神有目共睹,令人感动。用学生的一段话呈现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
重温童话的意义不仅在于回味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更在于回忆它们曾带来的快乐和感动、成长和幸福的感受。当我们重新翻看那有些泛黄的书籍时,会意识到,曾经的我们是多么容易兴奋,容易满足,多么天真烂漫。这些曾被我们精心排练,珍藏在心底的童话,是启蒙的真知,是人生的第一步。从童话中,可以看到真善美,这些优秀的品德会深深植根于人心;在童话中,善良的人总会有好报,而罪恶的人难逃惩罚,这成了我们深信不疑的事实。也许,只有当每个人都像童话一样生活时,我们的生活才最美好、幸福。 ——马凌霄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竞赛活动的引入同样能起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效果。
上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课以后,正逢端午节,于是笔者就在班级组织“撞蛋比赛”,赛前广发“‘撞蛋挑战赛’英雄帖”:
为了喜迎端午节,初一(10)班将在本周三举行一场 “铁蛋王中王”撞蛋比赛。请各路英雄晚上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精心挑选鸭蛋,煮熟,装饰,修炼撞蛋秘法。周三语文课,人手一蛋,兵分8路,先组内挑战,各组第一名进入复赛,最后两名胜出者对决沙场。风云再起,决战江湖,到底谁能笑傲江湖?“铁蛋王中王”等你挑战!
课前笔者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精心组织这次课堂“撞蛋”竞赛,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撞蛋”这一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乐趣,在后来的写作中更是灵感迸发,妙语连珠。可见语文课堂竞赛活动不失为为学生写作“供炊”的一种好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语文课堂活动创设得好,学生的学习体验就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知识,获得感悟,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