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两个观点。即: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秩序,教师有好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变革,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大学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创新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全社会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就给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不断思考与探索,总结出新教法,就必须对我们的课程教学提出新的目标与要求,对现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就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弊端,进行研究性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秩序,教师的教学态度要和蔼可亲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 的理解和信认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展开,老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开诚布公,相互沟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虚心接受和容纳学生们的新观点和不同见解。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通,教与学相长的情境中,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学生大脑思维兴奋点。
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思想,才敢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近、尊、爱”才有利于促进情感教学。人是有感情的,教师仅靠每周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很难达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感情的目的。因此,老师应转变教风,由课堂接触学生变为多接触学生。由在三尺讲台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中讲课。一个教师死守住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的呆板教学方法学生最反感。提倡情感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深入学生中间。试想教师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地跟学生交流,充满人情味的话语能温暖每个学生心灵;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并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进行研究性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变革
一个教师除了善于创造和谐的课堂秩序,与学生友好相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外,必须有丰富知识和好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教一杯必须自己有一桶水。要培养创新人才,老师自己一定要创新,创新是衡量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学生创新,就要进行研究性教学。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包含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研究性的学”,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也就是说研究性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成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研究性教学的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培养创新人才,组织大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是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进行各类课题的研究中,将研究成果结合到各门课程中,及时将研究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从科研实践中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主持的课题,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与问题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的目的。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深入地去思考,更不会想到创新,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如:激励式、发散式、创新式、逆向式的提问。教师还应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让学生在课开始时“带着问题走进来”,课末“带着问题走出去”,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之中。
作者简介:
刘永宏男(1967-),籍贯:湖北松滋,博士,副教授。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大学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创新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全社会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就给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不断思考与探索,总结出新教法,就必须对我们的课程教学提出新的目标与要求,对现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就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弊端,进行研究性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秩序,教师的教学态度要和蔼可亲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 的理解和信认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展开,老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开诚布公,相互沟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虚心接受和容纳学生们的新观点和不同见解。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通,教与学相长的情境中,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学生大脑思维兴奋点。
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思想,才敢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近、尊、爱”才有利于促进情感教学。人是有感情的,教师仅靠每周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很难达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感情的目的。因此,老师应转变教风,由课堂接触学生变为多接触学生。由在三尺讲台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中讲课。一个教师死守住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的呆板教学方法学生最反感。提倡情感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深入学生中间。试想教师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地跟学生交流,充满人情味的话语能温暖每个学生心灵;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并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进行研究性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变革
一个教师除了善于创造和谐的课堂秩序,与学生友好相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外,必须有丰富知识和好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教一杯必须自己有一桶水。要培养创新人才,老师自己一定要创新,创新是衡量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学生创新,就要进行研究性教学。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包含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研究性的学”,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也就是说研究性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成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研究性教学的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培养创新人才,组织大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是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进行各类课题的研究中,将研究成果结合到各门课程中,及时将研究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从科研实践中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主持的课题,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与问题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的目的。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深入地去思考,更不会想到创新,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如:激励式、发散式、创新式、逆向式的提问。教师还应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让学生在课开始时“带着问题走进来”,课末“带着问题走出去”,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之中。
作者简介:
刘永宏男(1967-),籍贯:湖北松滋,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