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实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水平。但教学经验又提醒我们,课堂时间仅有四十分钟,若课堂时间都用在实验探究中,教学目标可能难以完成, 最终难免又落下个教学低效的结果。所以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必须予以改变。基于以上物理学科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实验探究提前至课前,让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在学习新课之前完成实验探究内容,课堂上对课前实验探究内容进行展示,教师再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予以补充,实现实验探究和教学效率两不误。下面便以《弹力》为例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进行说明。
二、案例描述
《弹力》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内容,是学习力学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了《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后又一本具体性质力的学习,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对弹力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让学生建立起形变与弹力的联系,像弹簧一类的物体显而易见,但对于一些偏“刚性”的物体发生形变却很难发现和观察,学生要通过形变的特点去研究弹力的方向,所以形变的难以观察直接会影响学生对弹力方向的学习。若在课堂上仅仅让学生想象各种形变,而无亲眼所见的过程,似乎丢掉了学习物理的初衷,除此之外本节课还涉及到弹力方向与形变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对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实验一一展示,虽然过程是完整的,但却缺少了学生思维的参与。为了使学生既能有设计思维的参与,又能在课堂上亲眼所见,又节省时间,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以课前实验探究为载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整体结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与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可。
1.课前实验探究
1.1 教师布置具体的探究内容(分组进行)
1.2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报告(分组完成)
1.3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报告(分组完成)
2.课前实验探究融入物理课堂
实验目的 微小形变放大
实验原理 发现偏转α角,反射光线偏转2α角
实验方法 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墙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墙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间的接触挤压都会使物体发生形变呢?有些形变显而易见,比如说挤压弹簧,但如果是挤压桌面,桌面会发生形变吗?下面请第一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课前实验探究的成果。
小组1:(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报告如下)
教师:很好,力使物体发生形变,而物体发生形变又会挤压与它相接触的物体,我们初中就知道这种力叫弹力,那么弹力方向与形变方向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第二小组展示一下课前实验探究的成果
小组2:(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报告如下)
教师:为什么想到用纸桥板和水气球还有橡皮绳和弹簧做这个探究实验?
小组2:因为要研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就要明确看到形变以及形变的方向,桌面这些支撑面形变太微小,不方便观察。所以选择纸桥板以及水气球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选择橡皮绳和弹簧是因为感觉他们产生的是不同种类的弹力。
教师:很好,总的来说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弹力?
学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教师追问:只要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吗?
学生:不是,不光有形变,而且又要有恢復形变的能力
教师: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例如:水气球。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无法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塑性形变,例如:橡皮泥。
教师追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弹力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呢?
学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教师:几种常见的弹力就是我们同学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支持力,压力,拉力,弹簧弹力。
教师追问:这几种弹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支持力、压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物体。
学生:绳的拉力与绳子的形变方向相反,总是沿着绳。
教师:说的不错,我们可以把绳子拉力方向总结为: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也就是绳子形变的反方向)
三、案例分析
1.课前实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物理的感性认识
2.课前实验探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可以充分体会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无形的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这与塑造并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相距甚远,课前的实验探究作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实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水平。但教学经验又提醒我们,课堂时间仅有四十分钟,若课堂时间都用在实验探究中,教学目标可能难以完成, 最终难免又落下个教学低效的结果。所以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必须予以改变。基于以上物理学科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实验探究提前至课前,让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在学习新课之前完成实验探究内容,课堂上对课前实验探究内容进行展示,教师再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予以补充,实现实验探究和教学效率两不误。下面便以《弹力》为例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进行说明。
二、案例描述
《弹力》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内容,是学习力学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了《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后又一本具体性质力的学习,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对弹力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让学生建立起形变与弹力的联系,像弹簧一类的物体显而易见,但对于一些偏“刚性”的物体发生形变却很难发现和观察,学生要通过形变的特点去研究弹力的方向,所以形变的难以观察直接会影响学生对弹力方向的学习。若在课堂上仅仅让学生想象各种形变,而无亲眼所见的过程,似乎丢掉了学习物理的初衷,除此之外本节课还涉及到弹力方向与形变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对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实验一一展示,虽然过程是完整的,但却缺少了学生思维的参与。为了使学生既能有设计思维的参与,又能在课堂上亲眼所见,又节省时间,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以课前实验探究为载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整体结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与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可。
1.课前实验探究
1.1 教师布置具体的探究内容(分组进行)
1.2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报告(分组完成)
1.3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报告(分组完成)
2.课前实验探究融入物理课堂
实验目的 微小形变放大
实验原理 发现偏转α角,反射光线偏转2α角
实验方法 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墙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墙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间的接触挤压都会使物体发生形变呢?有些形变显而易见,比如说挤压弹簧,但如果是挤压桌面,桌面会发生形变吗?下面请第一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课前实验探究的成果。
小组1:(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报告如下)
教师:很好,力使物体发生形变,而物体发生形变又会挤压与它相接触的物体,我们初中就知道这种力叫弹力,那么弹力方向与形变方向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第二小组展示一下课前实验探究的成果
小组2:(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报告如下)
教师:为什么想到用纸桥板和水气球还有橡皮绳和弹簧做这个探究实验?
小组2:因为要研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就要明确看到形变以及形变的方向,桌面这些支撑面形变太微小,不方便观察。所以选择纸桥板以及水气球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选择橡皮绳和弹簧是因为感觉他们产生的是不同种类的弹力。
教师:很好,总的来说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弹力?
学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教师追问:只要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吗?
学生:不是,不光有形变,而且又要有恢復形变的能力
教师: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例如:水气球。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无法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塑性形变,例如:橡皮泥。
教师追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弹力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呢?
学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教师:几种常见的弹力就是我们同学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支持力,压力,拉力,弹簧弹力。
教师追问:这几种弹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支持力、压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物体。
学生:绳的拉力与绳子的形变方向相反,总是沿着绳。
教师:说的不错,我们可以把绳子拉力方向总结为: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也就是绳子形变的反方向)
三、案例分析
1.课前实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物理的感性认识
2.课前实验探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可以充分体会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无形的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这与塑造并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相距甚远,课前的实验探究作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