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迅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正快速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学也走上了教育信息化之路。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突破“物理难学”这一历史性问题,成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110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的窍门。但受制于各種客观条件,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比较完美地完成各种实验是难以实现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这一难题得以突破。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物理课堂,做好各种实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呢?
一、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做好演示实验
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先通过大屏幕讲解或者演示该实验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问题,能有效便捷地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实验的内容。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受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或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等。而如果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模拟”作用,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成熟,在教育教学中也迅速运用起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实验仪器的结构进行自由拆分;对实验原理进行动态分析具有模拟实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辅助教学效果。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滑动变阻器的线圈、接线柱、滑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原理、接法、作用是教学重点。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信息技术软件,对滑动变阻器进行动态组装,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用软件模拟实验,并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用导线连成实物电路。当开关闭合,导线中通过电流部分由灰色变成红色,尤其是演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右移动时,通过电流部分的导线长度也随之改变,效果就更明显。
通过对“模拟”实验的分析、总结、归纳,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真实地“模拟”了实验现象。因为在实际的实验中,电流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确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去想象。这种抽象的知识信息,增加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而用电脑软件进行实验的“模拟”,较好地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依托多媒体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有一些实验现象在课堂中是不容易演示的,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托里拆利实验是用水银做的,有的学生就会问到:用水来做这个实验会怎么样呢?这个实验在课堂上是不能演示的,教师可以通过人教版所配制的录像演示科研人员所做的实验,通过观察比三层楼还要高的水柱,极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再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时,对于云、雾、雨、露、霜、雪、冰雹、雾淞等这些自然现象,在课堂中很难直接观察到。可以利用录像把这些自然现象浓缩在一个几分钟的影片里,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用自己家里的DV或数码相机拍摄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物理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将视频集中起来在班级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技术水平不及,至少可以鼓励他提出一些创意想法——不管是别出心裁还是异想天开的想法,都会使学生受益,教师都应该鼓励。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这本身就是创新,对原来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任何创新的前提都是对现状的一种突破,而任何突破的前提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流、互动、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这正是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欠缺的品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符合教育改革未来走向的。
参考文献:
[1] 钟永江,钟绍春,尹桂萍,蔡 烨.用信息技术“点亮”物理实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课程整合的方法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
[2] 邱 婷.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 535300)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110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的窍门。但受制于各種客观条件,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比较完美地完成各种实验是难以实现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这一难题得以突破。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物理课堂,做好各种实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呢?
一、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做好演示实验
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先通过大屏幕讲解或者演示该实验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问题,能有效便捷地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实验的内容。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受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或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等。而如果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模拟”作用,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成熟,在教育教学中也迅速运用起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实验仪器的结构进行自由拆分;对实验原理进行动态分析具有模拟实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辅助教学效果。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滑动变阻器的线圈、接线柱、滑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原理、接法、作用是教学重点。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信息技术软件,对滑动变阻器进行动态组装,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用软件模拟实验,并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用导线连成实物电路。当开关闭合,导线中通过电流部分由灰色变成红色,尤其是演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右移动时,通过电流部分的导线长度也随之改变,效果就更明显。
通过对“模拟”实验的分析、总结、归纳,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真实地“模拟”了实验现象。因为在实际的实验中,电流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确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去想象。这种抽象的知识信息,增加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而用电脑软件进行实验的“模拟”,较好地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依托多媒体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有一些实验现象在课堂中是不容易演示的,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托里拆利实验是用水银做的,有的学生就会问到:用水来做这个实验会怎么样呢?这个实验在课堂上是不能演示的,教师可以通过人教版所配制的录像演示科研人员所做的实验,通过观察比三层楼还要高的水柱,极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再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时,对于云、雾、雨、露、霜、雪、冰雹、雾淞等这些自然现象,在课堂中很难直接观察到。可以利用录像把这些自然现象浓缩在一个几分钟的影片里,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用自己家里的DV或数码相机拍摄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物理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将视频集中起来在班级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技术水平不及,至少可以鼓励他提出一些创意想法——不管是别出心裁还是异想天开的想法,都会使学生受益,教师都应该鼓励。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这本身就是创新,对原来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任何创新的前提都是对现状的一种突破,而任何突破的前提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流、互动、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这正是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欠缺的品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符合教育改革未来走向的。
参考文献:
[1] 钟永江,钟绍春,尹桂萍,蔡 烨.用信息技术“点亮”物理实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课程整合的方法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
[2] 邱 婷.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 5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