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是初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文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节选,其中不少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作。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丰富,喜欢听故事、读小说,同时逻辑思维也在逐渐发展。因此,依托语文教材提供的小说作品,搞好小说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艺读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初中小说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小说教学要发挥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曾经有人提出,初中阶段的小说可作为一般记叙文来教。于是,在教学操作中,教师只对小说这种文体特征作常识性介绍,如小说的三要素,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等。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观点忽视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人文作用,错过了文学教育的大好时机。
从语言来看,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正处于第二个加速发展的时期(12~16岁),称之为语言变化时期;从思维来看,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飞速发展,同时抽象思维也在急速向前推进;从心理来看,此时,他们思想活跃,无忧无虑,正是生动活泼的文学教育的好时机,而小说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的独特优势成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契机,在小说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小说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作品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能力。品读,就是在读书中学会评价欣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小说往往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技巧也多种多样,如何欣赏难以尽述,下面仅举几例。
1.细节描写欣赏。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作者对此作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范进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噫!好了!我中了!”的疯话几乎一以贯之,又有昏厥的动作神态,“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行文非常奇特,又有分寸感。疯跑的动作,用“飞跑”来形容,写足了那股疯劲。踹在泥塘里的细节,既不牵强,又是以漫画式的笔法加以“丑化”:“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作者刻画一个疯癫的举人可谓穷形尽相,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吴敬梓这种高超的画技。
2.个性化的对话欣赏。
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賈雨村与门子初次见面时,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这油腔滑调的话既恭维了对方,又介绍了自己,拉了关系,表现了门子圆滑世故、善于巴结的特点。
3.心理描写欣赏。
范进向丈人借盘缠准备参加乡试,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心里却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这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范进对追求功名的如痴如醉。
4.环境描写欣赏。
鲁迅的《社戏》中,月夜行船写得非常精彩,如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在讲读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服务的。此处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烘托“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情景交融,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
三、小说教学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时应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运用相应的教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复述法。
小说故事性强,语言形象生动,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故事,用课文中的语言复述故事,或简要、或详细,均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如《杨修之死》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文白夹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既可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可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提问法。
教师是专业的提问家,问题设置得巧妙,就能诱导学生对课文的难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同学们探索课文的积极性。比如,读鲁迅的小说,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经历的差异,学生很难像读金庸、琼瑶小说那样入迷。有一位教师在讲读《孔乙己》时,打破常规发问:“你喜欢孔乙己吗?”这个问题一出,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加以点拨,同学们对孔乙己的陌生感消失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他们面前。可见,提问时寻找和把握好切入点非常重要。
3.进入角色法。
教师在导学时,应引导和启发学生与作者同方向去寻求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发生转变。比如教《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小弗朗士,由于相同的身份,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去感受贪玩、淘气、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找到一种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这样,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更准确了。
4.课内外阅读结合法。
要搞好小说教学,仅仅靠每个学期在课堂上学的那几篇课文远远不够,还应以课外阅读小说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但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判别能力有限,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才能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因此,教师在每个学期要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把课外阅读的具体内容纳入课内教学体系中。如,课堂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可指导学生课外读《骆驼祥子》;课堂学习《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文时指导学生课外读《红楼梦》等。值得注意的是,开展课外阅读,还必须对学生进行考查。在整个考查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认真进行课外阅读的乐趣和益处,从而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丰富,喜欢听故事、读小说,同时逻辑思维也在逐渐发展。因此,依托语文教材提供的小说作品,搞好小说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艺读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初中小说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小说教学要发挥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曾经有人提出,初中阶段的小说可作为一般记叙文来教。于是,在教学操作中,教师只对小说这种文体特征作常识性介绍,如小说的三要素,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等。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观点忽视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人文作用,错过了文学教育的大好时机。
从语言来看,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正处于第二个加速发展的时期(12~16岁),称之为语言变化时期;从思维来看,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飞速发展,同时抽象思维也在急速向前推进;从心理来看,此时,他们思想活跃,无忧无虑,正是生动活泼的文学教育的好时机,而小说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的独特优势成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契机,在小说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小说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作品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能力。品读,就是在读书中学会评价欣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小说往往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技巧也多种多样,如何欣赏难以尽述,下面仅举几例。
1.细节描写欣赏。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作者对此作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范进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噫!好了!我中了!”的疯话几乎一以贯之,又有昏厥的动作神态,“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行文非常奇特,又有分寸感。疯跑的动作,用“飞跑”来形容,写足了那股疯劲。踹在泥塘里的细节,既不牵强,又是以漫画式的笔法加以“丑化”:“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作者刻画一个疯癫的举人可谓穷形尽相,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吴敬梓这种高超的画技。
2.个性化的对话欣赏。
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賈雨村与门子初次见面时,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这油腔滑调的话既恭维了对方,又介绍了自己,拉了关系,表现了门子圆滑世故、善于巴结的特点。
3.心理描写欣赏。
范进向丈人借盘缠准备参加乡试,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心里却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这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范进对追求功名的如痴如醉。
4.环境描写欣赏。
鲁迅的《社戏》中,月夜行船写得非常精彩,如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在讲读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服务的。此处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烘托“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情景交融,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
三、小说教学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时应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运用相应的教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复述法。
小说故事性强,语言形象生动,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故事,用课文中的语言复述故事,或简要、或详细,均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如《杨修之死》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文白夹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既可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可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提问法。
教师是专业的提问家,问题设置得巧妙,就能诱导学生对课文的难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同学们探索课文的积极性。比如,读鲁迅的小说,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经历的差异,学生很难像读金庸、琼瑶小说那样入迷。有一位教师在讲读《孔乙己》时,打破常规发问:“你喜欢孔乙己吗?”这个问题一出,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加以点拨,同学们对孔乙己的陌生感消失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他们面前。可见,提问时寻找和把握好切入点非常重要。
3.进入角色法。
教师在导学时,应引导和启发学生与作者同方向去寻求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发生转变。比如教《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小弗朗士,由于相同的身份,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去感受贪玩、淘气、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找到一种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这样,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更准确了。
4.课内外阅读结合法。
要搞好小说教学,仅仅靠每个学期在课堂上学的那几篇课文远远不够,还应以课外阅读小说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但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判别能力有限,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才能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因此,教师在每个学期要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把课外阅读的具体内容纳入课内教学体系中。如,课堂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可指导学生课外读《骆驼祥子》;课堂学习《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文时指导学生课外读《红楼梦》等。值得注意的是,开展课外阅读,还必须对学生进行考查。在整个考查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认真进行课外阅读的乐趣和益处,从而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