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
一、以故事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创设情境,利用和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舍去了教材中的实验,而是有表情地讲述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时学生们瞪着眼睛,怀着好奇的心情听着,迫切等待着,我急转而导:“乌鸦为什么能喝着了水?”顿时学生们思维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是小石头把水挤开,使水面升高。”“每块小石头占据瓶子里的空间”……这样,巧妙地把“体积”的意义展示出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好。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创编童话故事卡通片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捧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此时我暂时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由一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也让其他同学都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结果同学们都遇到了猪八戒同样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么表示?以此引发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我留下悬念,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之后,我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了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电教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以质疑求异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尤为突出,当表现获得成功时,就会激起再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质疑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借此激起学生继续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十的加减法”时,我展示了一幅在一块草地上画有10只梅花鹿,左边4只,右边6只的图画让学生列式计算。学生纷纷说出:“10-6=4或10-4=6”后,突然有一位学生冒出一句:“10-10=0。”引起哄堂大笑,我问同学们笑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列式计算错误!”于是我又问刚才那位同学是怎样想的?他说:“原来有10只梅花鹿,向左走了4只,向右走了6只,一只也没剩下,所以用10-10=0。”多好的创意啊!我当即表扬那位同学有创新精神,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激动不已。此时学生的创新热情被鼓舞起来,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我又趁机推波助澜,提出:“根据□+□=10和10-□=□推想出另外的加减算式。”这样,通过质疑求异进行“一图多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训练,对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给予充分肯定,既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思维迸出创造的火花。
三、以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符合儿童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课堂上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思维会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拿出一张圆形卡片问学生:“你怎样求出这张卡片的周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把卡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可直接量出圆的周长;有的说用一根细线绕圆一周,剪去多余部分,细线的长度即为圆的周长。我马上予以肯定,说:“你们真聪明,办法真好。”接着我拿出一根细线,在细线的一端系一小石块,教师手执细线的另一端,轻轻旋转石块,同时问学生:“石块运动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们一致回答:“圆形。”“那么,你怎样求它的周长呢?”由于这个圆形学生只能看得见,却摸不着,拿不到,用前面的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学生感到茫然。于是我抓住时机:“虽然我们无法测出这个圆的周长,但我们却能测量出这个圆的直径(也就是石块与老师手之间长度的2倍),你能否探求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直径来求出圆的周长呢?”学生一下活跃起来,纷纷取出课前准备的大小不同的圆形卡片,去测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寻找周长和直径间的关系,再经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很快就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又让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极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四、以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如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当售货员”、“巧解故事里的数学问题”等等,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活动:找10位同学,戴上头饰,头饰上分别写有3/6、1/2、12/24、9/18、2/5、6/15、10/25、8/20、16/40、10/20,老师提问:“分数这个大家庭要拍合影,请同学们按要求排好队,第一排是分数值等于的,第二排是分数值等于的。”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动脑思考,都想找到合适的队里参与拍照,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一、以故事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创设情境,利用和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舍去了教材中的实验,而是有表情地讲述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时学生们瞪着眼睛,怀着好奇的心情听着,迫切等待着,我急转而导:“乌鸦为什么能喝着了水?”顿时学生们思维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是小石头把水挤开,使水面升高。”“每块小石头占据瓶子里的空间”……这样,巧妙地把“体积”的意义展示出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好。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创编童话故事卡通片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捧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此时我暂时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由一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也让其他同学都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结果同学们都遇到了猪八戒同样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么表示?以此引发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我留下悬念,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之后,我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了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电教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以质疑求异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尤为突出,当表现获得成功时,就会激起再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质疑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借此激起学生继续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十的加减法”时,我展示了一幅在一块草地上画有10只梅花鹿,左边4只,右边6只的图画让学生列式计算。学生纷纷说出:“10-6=4或10-4=6”后,突然有一位学生冒出一句:“10-10=0。”引起哄堂大笑,我问同学们笑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列式计算错误!”于是我又问刚才那位同学是怎样想的?他说:“原来有10只梅花鹿,向左走了4只,向右走了6只,一只也没剩下,所以用10-10=0。”多好的创意啊!我当即表扬那位同学有创新精神,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激动不已。此时学生的创新热情被鼓舞起来,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我又趁机推波助澜,提出:“根据□+□=10和10-□=□推想出另外的加减算式。”这样,通过质疑求异进行“一图多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训练,对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给予充分肯定,既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思维迸出创造的火花。
三、以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符合儿童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课堂上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思维会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拿出一张圆形卡片问学生:“你怎样求出这张卡片的周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把卡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可直接量出圆的周长;有的说用一根细线绕圆一周,剪去多余部分,细线的长度即为圆的周长。我马上予以肯定,说:“你们真聪明,办法真好。”接着我拿出一根细线,在细线的一端系一小石块,教师手执细线的另一端,轻轻旋转石块,同时问学生:“石块运动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们一致回答:“圆形。”“那么,你怎样求它的周长呢?”由于这个圆形学生只能看得见,却摸不着,拿不到,用前面的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学生感到茫然。于是我抓住时机:“虽然我们无法测出这个圆的周长,但我们却能测量出这个圆的直径(也就是石块与老师手之间长度的2倍),你能否探求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直径来求出圆的周长呢?”学生一下活跃起来,纷纷取出课前准备的大小不同的圆形卡片,去测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寻找周长和直径间的关系,再经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很快就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又让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极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四、以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如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当售货员”、“巧解故事里的数学问题”等等,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活动:找10位同学,戴上头饰,头饰上分别写有3/6、1/2、12/24、9/18、2/5、6/15、10/25、8/20、16/40、10/20,老师提问:“分数这个大家庭要拍合影,请同学们按要求排好队,第一排是分数值等于的,第二排是分数值等于的。”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动脑思考,都想找到合适的队里参与拍照,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