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迫学习已经不能是新课标下的学习模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实验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要害怕学生做不好,不要害怕耽误了总复习时间,积极进行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这才是化学的意义,才是新课标的意义。
关键词强迫学习;课堂分组;解放学生;勇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8
"强迫学习"是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特点是:1、科目多--十四、五岁就要面临九个科目的学习(不包括体育、音乐、美术、课外活动等);2、任务重--随机的小测大考,学生犹如在枪林弹雨中,即便荷枪实弹,也是应接不暇;3、压力大--成绩这个数字是一剂毒药,它使学生神魂颠倒,头有两个大,就像做了天大的错事,所有的努力将会落一个对不起所有人的结果,何言快乐?
关于学习,"我个人认为,有两个解决强迫学习这个问题的方式:一是顺从孩子自己的兴趣,带他去学习他喜爱的东西;二是用艺术的美来吸引孩子,让孩子真正从心底热爱他正在学习的东西,让他自己去坚持。"[1]
这段话我非常赞同。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心理自我期待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一种兴趣去努力,日后你有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至少术业有专攻,可以丰富你的才能,提高生活质量。身为教师,面对14、15岁的孩子,首先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这个学科,用科目艺术性的美感染他们。所有老师都做到了,学生对再多科目也会如数家珍,用这些美丽铸就他们翱翔天宇的翅膀,他自己自然会坚持,而发自学生内在的这股力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要借用这股力量,开辟学生学习的乐土,用到的利器就是课堂分组实验。
课堂分組实验展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二《水的净化》(一)过滤
课前准备:①分实验小组。这是开学伊始就已完成,按照座位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有小组长负责领取仪器,组织讨论及实验。②采集天然水。我们校区附近有一风景区,有浅浅的河水,可以安全采集到天然水。③实验仪器准备。由各组长协调老师完成。
课上环节:1、提出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人需要饮用干净的水,而天然水浑浊,难闻,如何把天然水转变成较纯净的水?学生此时在情绪上对学习如饥似渴,急于把自己采集来的天然水变成纯净水,我可以看到孩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提出方法。过滤--可以把天然水中浑浊难溶的物质去掉。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告知正确的方法,水到渠成,课堂节奏简捷明快,课堂内容直奔主题。
3、实验操作。在此环节,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细节的问题,例如,①组装仪器的顺序,先放漏斗还是先放烧杯?②玻璃棒与漏斗形成一定角度还是并拢在一起?③漏斗下端管口怎样才算靠在烧杯内壁?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学生操作的同时,我在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同时拍摄一些照片,记录他们的快乐时光。在这些照片中,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表情一览无余。这张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倒数第一,他在班里单桌,可想他"身份"特殊。我给他一套仪器单独"享用",他惊讶表情挡不住心里的欢喜。我们可以看到他专注的进行试验,稚气的脸上荡漾着自豪,标准的操作成为班里的焦点。
我感到,他成功了。
课堂小结:课时结束时,各层次学生对本节内容都有了最大程度的理解和记忆。重现、强调操作要点给学生加深印象。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得以实现和升华--饮水思源。
这节课结束以后,学生会在课间继续讨论交流,反复体会其中的成就感,学生心底里在呼喊:"我能行,我做到了!"
所以,教师要努力对学生实行"五大解放"--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到第二课堂去;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投向社会;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进行制作、操作、实验。[2]这就要对学生经行针对性训练。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实验,独立地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论及注意事项。实验时,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报告单清点、布列和整理仪器和药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素养。要加强训练以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各种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如: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滴管要悬空竖直不碰壁。学生实验习惯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既要坚持不懈,又要严格管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习惯。
其次,发挥教师在课堂分组实验中的主导作用。化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及总结能力。实验课上学生动手操作更易出错。而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和对变化的期待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自己动手,团结协作。教师要及时巡视,掌握实验操作情况,看看各组现象描述是否正确、数据记录是否及时,发现问题是否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学生想出办法去解决;对于确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帮助,但绝对不可以包办、代替。如在进行"水的净化--过滤"实验时,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加以引导:(1)天然水可以直接饮用吗?(2)天然水是什么样的?(3)杂质分几种?(4)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5)过滤后的水就可以直接饮用吗?(6)木炭吸附属于什么变化?教师的引导可与学生的实验同步进行,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操作、思考、解答,实验热情自然会高涨起来。
第三,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上进心,不甘示弱,很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受到表扬、鼓励就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学生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的评价就十分重要。评价的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A、形成性评价。教师每次组织分组实验时,对小组的各方面表现,评定等级,作为评选先进小组的条件。B、小组自评。组员之间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评价,进行分析与总结,以集体的力量使各个小组成员得到最大收获。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和兴趣的顽强入迷。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对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征。"
总之,有了强烈的兴趣,有了科学的方法,天才就不是神话。我希望通过千万老师的努力,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和谐。这样将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明阶.北大家长的教子点滴[J].家教,2011-9,34-35.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广西桂林市:漓江出版社,86-87.
关键词强迫学习;课堂分组;解放学生;勇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8
"强迫学习"是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特点是:1、科目多--十四、五岁就要面临九个科目的学习(不包括体育、音乐、美术、课外活动等);2、任务重--随机的小测大考,学生犹如在枪林弹雨中,即便荷枪实弹,也是应接不暇;3、压力大--成绩这个数字是一剂毒药,它使学生神魂颠倒,头有两个大,就像做了天大的错事,所有的努力将会落一个对不起所有人的结果,何言快乐?
关于学习,"我个人认为,有两个解决强迫学习这个问题的方式:一是顺从孩子自己的兴趣,带他去学习他喜爱的东西;二是用艺术的美来吸引孩子,让孩子真正从心底热爱他正在学习的东西,让他自己去坚持。"[1]
这段话我非常赞同。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心理自我期待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一种兴趣去努力,日后你有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至少术业有专攻,可以丰富你的才能,提高生活质量。身为教师,面对14、15岁的孩子,首先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这个学科,用科目艺术性的美感染他们。所有老师都做到了,学生对再多科目也会如数家珍,用这些美丽铸就他们翱翔天宇的翅膀,他自己自然会坚持,而发自学生内在的这股力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要借用这股力量,开辟学生学习的乐土,用到的利器就是课堂分组实验。
课堂分組实验展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二《水的净化》(一)过滤
课前准备:①分实验小组。这是开学伊始就已完成,按照座位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有小组长负责领取仪器,组织讨论及实验。②采集天然水。我们校区附近有一风景区,有浅浅的河水,可以安全采集到天然水。③实验仪器准备。由各组长协调老师完成。
课上环节:1、提出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人需要饮用干净的水,而天然水浑浊,难闻,如何把天然水转变成较纯净的水?学生此时在情绪上对学习如饥似渴,急于把自己采集来的天然水变成纯净水,我可以看到孩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提出方法。过滤--可以把天然水中浑浊难溶的物质去掉。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告知正确的方法,水到渠成,课堂节奏简捷明快,课堂内容直奔主题。
3、实验操作。在此环节,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细节的问题,例如,①组装仪器的顺序,先放漏斗还是先放烧杯?②玻璃棒与漏斗形成一定角度还是并拢在一起?③漏斗下端管口怎样才算靠在烧杯内壁?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学生操作的同时,我在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同时拍摄一些照片,记录他们的快乐时光。在这些照片中,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表情一览无余。这张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倒数第一,他在班里单桌,可想他"身份"特殊。我给他一套仪器单独"享用",他惊讶表情挡不住心里的欢喜。我们可以看到他专注的进行试验,稚气的脸上荡漾着自豪,标准的操作成为班里的焦点。
我感到,他成功了。
课堂小结:课时结束时,各层次学生对本节内容都有了最大程度的理解和记忆。重现、强调操作要点给学生加深印象。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得以实现和升华--饮水思源。
这节课结束以后,学生会在课间继续讨论交流,反复体会其中的成就感,学生心底里在呼喊:"我能行,我做到了!"
所以,教师要努力对学生实行"五大解放"--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到第二课堂去;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投向社会;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进行制作、操作、实验。[2]这就要对学生经行针对性训练。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实验,独立地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论及注意事项。实验时,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报告单清点、布列和整理仪器和药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素养。要加强训练以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各种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如: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滴管要悬空竖直不碰壁。学生实验习惯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既要坚持不懈,又要严格管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习惯。
其次,发挥教师在课堂分组实验中的主导作用。化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及总结能力。实验课上学生动手操作更易出错。而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和对变化的期待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自己动手,团结协作。教师要及时巡视,掌握实验操作情况,看看各组现象描述是否正确、数据记录是否及时,发现问题是否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学生想出办法去解决;对于确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帮助,但绝对不可以包办、代替。如在进行"水的净化--过滤"实验时,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加以引导:(1)天然水可以直接饮用吗?(2)天然水是什么样的?(3)杂质分几种?(4)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5)过滤后的水就可以直接饮用吗?(6)木炭吸附属于什么变化?教师的引导可与学生的实验同步进行,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操作、思考、解答,实验热情自然会高涨起来。
第三,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上进心,不甘示弱,很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受到表扬、鼓励就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学生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的评价就十分重要。评价的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A、形成性评价。教师每次组织分组实验时,对小组的各方面表现,评定等级,作为评选先进小组的条件。B、小组自评。组员之间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评价,进行分析与总结,以集体的力量使各个小组成员得到最大收获。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和兴趣的顽强入迷。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对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征。"
总之,有了强烈的兴趣,有了科学的方法,天才就不是神话。我希望通过千万老师的努力,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和谐。这样将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明阶.北大家长的教子点滴[J].家教,2011-9,34-35.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广西桂林市:漓江出版社,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