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由这一观点出发从精心设计课堂引言,采用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引用故事,"横"生妙趣,巧布疑问,借"疑"增趣,巧用诗歌,出"奇"制趣,自编口诀,激发学生兴趣等六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好奇心;催化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興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上好一堂课,开头是极其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欲望。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引言的重要性,善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例如,在讲地震时,可用低沉的语言说;"1976年七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真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却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劫难。仅仅十几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人民币。"这时,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样才能预防地震,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地限度。
二采用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采用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方式,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出示中国政区彩色板图、空白政区图、自制的各省级行政区小卡片等教具,利用这些直观教具,让学生识记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形状特征。学会绘图、拼图的能力,使学生对中国政区图产生深刻难忘的印象。
地理教学过程教师口头讲授,利用板图、地图、模型、仪器等直观教具进行形声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来感知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讲述无论如何生动、形象,也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怎么办?好在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和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大大地方便了地理教学,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如制作"地球围绕太阳转"、"雨的形成"的动画,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变化规律、雨的形成过程。利用网络中的图片、文件介绍地理知识,很多过去只能凭想象的情景一下子跃然于眼前,学生进入了一片神奇的天地,又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特别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季风的形成"、"大陆岛和火山岛、珊瑚岛的形成"、"褶皱和断层"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反应普遍良好,学习兴趣大增
三引用故事,"横"生妙趣
把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会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化得妙趣横生,很受欢迎。如讲到"季风气候"一节时,我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四巧布疑问,借"疑"增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就是说,各种授课方式贵在巧设疑问,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形成高潮.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是句至理名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否则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打不起精神,更别提兴趣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好提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讲台风时,由于学生对台风比较熟悉,就设计了一些问题来讲解①台风形成于什么季节?是怎样形成的?②台风的影响地区?③台风会带来什么天气?④台风的危害?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台风特点也应该是理解了。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巧用诗歌,出"奇"制趣
诗歌语言优美,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恰当地巧用诗歌于课堂中,会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能起到出"奇"制趣的作用。如讲季风时,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这些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如在教学"黄河"一课时,让学生齐唱《黄河颂》--"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无限爱恋,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教学"中国行政区划"时,教师领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这一形式,使课堂充满了轻松活跃的气氛,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美感和情感,一举多得。
六自编口诀,激发学生兴趣
将教学内容编成简洁明快的口诀,使知识点串在一起,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世界十大人口大国可用"中印美印俄(饿)巴(八)日,尼(你)孟(梦)巴(吧)"来记忆。识记"南亚"国家时,口诀是:"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可取国名的一两个字分三节组合:韩日;飞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莱(印度尼西亚,文莱)。又讲五个经济特区时,利用谐音可编生(深)猪(珠)头下(厦)海。加以记忆,不仅省时,且可长期保持在脑海中。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时间一长,学生们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好奇心;催化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興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上好一堂课,开头是极其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欲望。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引言的重要性,善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例如,在讲地震时,可用低沉的语言说;"1976年七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真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却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劫难。仅仅十几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人民币。"这时,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样才能预防地震,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地限度。
二采用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采用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方式,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出示中国政区彩色板图、空白政区图、自制的各省级行政区小卡片等教具,利用这些直观教具,让学生识记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形状特征。学会绘图、拼图的能力,使学生对中国政区图产生深刻难忘的印象。
地理教学过程教师口头讲授,利用板图、地图、模型、仪器等直观教具进行形声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来感知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讲述无论如何生动、形象,也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怎么办?好在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和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大大地方便了地理教学,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如制作"地球围绕太阳转"、"雨的形成"的动画,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变化规律、雨的形成过程。利用网络中的图片、文件介绍地理知识,很多过去只能凭想象的情景一下子跃然于眼前,学生进入了一片神奇的天地,又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特别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季风的形成"、"大陆岛和火山岛、珊瑚岛的形成"、"褶皱和断层"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反应普遍良好,学习兴趣大增
三引用故事,"横"生妙趣
把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会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化得妙趣横生,很受欢迎。如讲到"季风气候"一节时,我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四巧布疑问,借"疑"增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就是说,各种授课方式贵在巧设疑问,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形成高潮.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是句至理名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否则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打不起精神,更别提兴趣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好提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讲台风时,由于学生对台风比较熟悉,就设计了一些问题来讲解①台风形成于什么季节?是怎样形成的?②台风的影响地区?③台风会带来什么天气?④台风的危害?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台风特点也应该是理解了。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巧用诗歌,出"奇"制趣
诗歌语言优美,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恰当地巧用诗歌于课堂中,会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能起到出"奇"制趣的作用。如讲季风时,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这些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如在教学"黄河"一课时,让学生齐唱《黄河颂》--"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无限爱恋,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教学"中国行政区划"时,教师领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这一形式,使课堂充满了轻松活跃的气氛,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美感和情感,一举多得。
六自编口诀,激发学生兴趣
将教学内容编成简洁明快的口诀,使知识点串在一起,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世界十大人口大国可用"中印美印俄(饿)巴(八)日,尼(你)孟(梦)巴(吧)"来记忆。识记"南亚"国家时,口诀是:"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可取国名的一两个字分三节组合:韩日;飞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莱(印度尼西亚,文莱)。又讲五个经济特区时,利用谐音可编生(深)猪(珠)头下(厦)海。加以记忆,不仅省时,且可长期保持在脑海中。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时间一长,学生们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