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激活三尺讲台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思维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思考。每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内心的活力要靠教师激发,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因此,互动是优化课堂的重中之重。
  
  一、互动教学开拓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对教师来说,最简单的教学是把答案直接交给学生。其实,教师经常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正因如此,它弱化了学生发现客观世界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关系的能力。这种教学很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它扼杀了学生的热情,限制了好奇心。教师的工作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成为他们永久的依靠。
  湘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活动2的教学过程如下。
  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可先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活跃起来,接着可让学生阐述理由。
  学生1:选A,理由是线路短而直,需修建隧道。工程造价高。难度大。
  教师:刚才同学分析A线路,谁还有不同想法?
  学生2:选择B,成本较低,线路较长,有一定的坡度,穿过山谷、鞍部地区。
  大部分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小部分学生表示同意。
  教师:你分析得也对,能不能这样选择呢?还有没有其它意见?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对c线路的分析。
  学生3:选择C,线路虽然长一些。但多数路段沿等高线修建,坡度较小。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不少学生表示赞同。
  教师:大家对线路状况分析得都对,到底选择哪条线路呢?
  同学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教师。
  教师总结:三条线路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先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最后选择最佳方案。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依据铁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铁路的成本和获得的经济效益考虑,加之图中也未标出比例尺,所以选择A、C都可,但是要把选择的理由表述正确。
  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在分析、判断,教师在倾听。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性、开放性较强的练习,既可满足班级内“提出问题有深度、有创造性回答问题”的学生需要,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互动教学激发兴趣,强化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而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事情,要掌握和运用知识,关键靠学生自身的因素,任何外因的努力都必须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学习动机和思维的积极性,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发展智力,增长才干。
  如在湘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节讲述水循环内容时,可让学生看图绘制水循环过程。
  (引言)我们所用的水从哪里来?怎么来的?绘制我们所用水的来龙去脉。
  [学生绘制、归纳]绘制图,并标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①蒸发、⑧植物蒸腾、②水汽输送、③⑦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等。
  并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纠正,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再次得到发挥。
  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析图、绘图能力,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既使学生动眼、动耳,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三、互动教学激励创新思维,锻炼合作能力
  
  互动教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在讲述“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后,可设计题目如下。
  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到月球上寻找能源物质”,教师及时引导肯定“这个想法好,现在已经发现了什么能源物质”,学生齐声回答:“氦”。有的则认为“把废气收集起来,再循环利用”;还有的提出:“把废气收集起来,用容器装起来,放在海洋中”。对这个问题学生反响很大,持不同意见。教师可及时引导:“如果这样做,用什么容器装?多大的容器?放在海洋中会不会发生爆炸?”然后由学生来做“小老师”,对大家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使师生间、学生间都融于交流互动的氛围中,大家参与教学的情绪更为高涨。最后,教师再做出归纳和小结: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经过讨论、发表、相互纠正的反复过程,使学生对“能源问题的开发和利用”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真正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四、互动教学创建良好氛围,和谐师生关系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活动2中第二题——讨论: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这道题可改为让学生进行一次课堂辩论,正方观点: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方观点: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首先,正反方观点确立。
  学生辩论开始……
  在辩论中,教师仅起到点拨引导作用,
  [教师点拔]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在其运动过程中水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人类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水资源呢?水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学生集体讨论、辩论]归纳总结: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顾水循环和平衡的原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教师点评]强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即利用量不能超过水的更新数量;注意保护水质,免受污染,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本部分内容通过正反方辩论,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有利于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同时也表现出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尊重,提供发表意见的空间,在此情景下,多元声音得以保留和重视,可以体会到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都认为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社会,更注重个人的成就而没什么集体的规范要求,个人自由高于一切。也许,在校园里美国的孩子是最自由的。但拜读了《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这本书后,却发现原来自己大错特错了。  作者罗恩·克拉克,这位从未想过会走上教师岗位,渴望去发掘埃及法老的墓穴,渴望成为一名满世界乱飞的战地记者,渴望成为一名在外国执行秘密任务的间谍的年青人,自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一名小
一、创新思维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发散性思维形成阶段。创新型思维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能够摆脱传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是创新性能力形成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它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学生不断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习惯的同时,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前提基础——发散性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为创新型思
一、选择题    图1中黑点分别为甲、乙、丙、丁所处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相对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在乙的东北  B.乙在丙的西南  C.丙在丁的东南  D.丁在甲的西北  2.甲、乙、丙、丁四地点中:  A.甲地地方时最晚  B.乙地地转偏向力最大  C.丙地处于东半球  D.丁地自转线速度最慢  3.当晨昏线通过丙、丁两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80.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江苏省黄埭中学周建男教师回答:    1.引导学生看书  对于课本,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有的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课本;有的认为书本很简单,没什么值得看;有的很少花时间去看课本甚至根本没有看过,就急急忙忙地做习题。就算是认真看课本的学生,也未必懂得怎样“看”,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其实。课本上的案例、地图、活动、问题研究都是典型,要仔细品
一、课题选择    “积极发现、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并富有创新地寻找应对策略”是新课程改革推崇的教学、学习理念。“中学地理小论文撰写”第一个课题,可选择高中必修教材下册第六单元第五节“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这节教材内容简单,但与生活结合非常紧密,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呢?我校在中国同步学习网地理频道(http://www.tbxx.com/showNews,p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师资情况  学历:教师队伍基本达到了初中地理教学对学历的要求,但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居多,而这些教师一般为专科学历。本科学历(包括以大专学历为起点经过继续教育后取得的本科学历)仅占50%,都是年轻教师。  对新课标的了解情况:所有教师都知道地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目标。  教学情况:仅有10%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不超过25分钟。有40%的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方面花的时间较
一、课程标准要求    1 课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三个递进的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例如,
一、活动要素    时间:2009年5月9~10日,星期六,星期日。小雨、阴转多云。5月中旬是青海湖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时候,湟鱼开始产卵,天气开始转暖,环湖草原开始泛绿,风沙较强。此时开展环保和考察活动收效甚佳。  地点:青海湖环湖地区。青海湖环湖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环境以及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为考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人员:指导教师三人,学生十二名。对学生的要
在世界经济(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的互补契合)飞速发展的今天,海洋不仅成为联结世界的红色纽带,更是经济发展的坚强能源后盾,石油的海上开采与运输尤甚。所以,海洋环境的安全与否,将直接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面向未来“别无选择”的安全命题。    一、能源经济的“霸主”——石油    石油,有着“黑色金子”、现代经济的“血液”等众多美誉。伴随着20世
据法新社巴黎12月16日报道,以下是2008年引起全球关注的灾难性事件。  4月28日,一辆从北京出发的特快列车与另一辆列车在山东省淄博相撞,至少70人丧生,400多人受伤。  5月2日和3日,“纳尔吉斯”特强气旋风暴袭击缅甸,导致13.8万人死亡和失踪,240万人无家可归,稻田被毁。  5月12日,中国四川省遭遇里氏8级地震,8.8万人死亡或失踪,500万人失去家园。据中国政府统计,此次灾难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