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早期文献中,“中”原指方位,至《易》出现,已有崇尚“中”的记载,并有道德的内涵。《尚书》以“中”表示合宜,可以贯穿九德,故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慕,礼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寒,强而义。”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乎矣!民鲜久矣。”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行的至高境界,一般人不易做到。
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状态或达到此种状态的行动取向。这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中道”如出一辙。亚里士多德说:“任何领域的专家都避免过犹不及,而选择其中……一件好的艺术品,不能再有丝毫增减,表示了最佳境界会被过犹不及所破坏,只能由执中去维持。”
加强自我修养,注重以德为先——管理者治校的前提
1.充实真才实学。《中庸》指出:“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礼,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可见,中庸之道在教导人们务做饱学之士,务具实干之才,而不要半瓶子醋,动辄颐指气使,炫耀于人。学校是进行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专门场所,学校管理者的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需要有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实践知识;不仅需要有一般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专业知识。作为新世纪的校长,除了应具有教学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之外,尤其要有广博的领导综合知识结构,要具有真才实学,这是胜任校长职位的前提。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学校管理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国家的方针政策。另外,学校管理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学校管理学,要真正懂得管理科学。这是管理者区别于教师的主要之处,这比掌握其他的知识更为重要。
学校管理者除了要具有理论基础之外,还要有管理好一所学校的能力。学校的工作纷繁复杂,管理内容千头万绪,要把学校管理得井然有序,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出众的领导组织才能。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艺术。对学校设置的课程要有一门专长,对其他课程至少要有一般性的常识理解。学校管理者还应该是学校科研的带头人,不仅自己要做好研究工作,还要带领其他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科研工作中来,在教学中做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是基本的中庸修养。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就必须在思想上求真,具有终生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人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校长的学习。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作为焦点人物,只有德高学深,才会众望所归。
校长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首先要襟怀坦白,诚实忠厚;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待人诚恳。在工作上要扎扎实实,不要为了取得表面上的成绩而弄虚作假。其次要奉公守法,不搞特殊化,要自尊自爱,不为自己牟取私利;要正确地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处理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为人办事要正直,遇事要秉公办理,处理教师之间矛盾时要一视同仁,不要在学校内部拉帮结派,在教师之间搞对立。最后,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为人师表,而校长是师生的楷模,校长的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宣传,对全校的师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校长要时刻考虑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师生的影响,要勤于修身、雅量大度,真正成为一校的模范。
3.忠恕之道。《菜根谭》中有这样的说法:“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寂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忠恕之道的“忠”就是“人与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作为一种伦理规范,首先要求校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师生,不要过分挑剔。孔子提出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要求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次,要求校长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气量,要允许师生有不同的意见,不能因为自己的聪明、博学而搞“一言堂”,禁止百家争鸣,不然学校将会走向死寂。校长还要有仁爱之心,这是忠恕之道的情感基础,否则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另外,“忠恕”不是仁爱的滥施,它并不排斥惩罚,而是主张宽猛相济,惩恕的并存与结合,无原则的迁就无益于学校的发展。
管理恰到好处,防止“过犹不及”——管理者治校的核心
孔子评论他的学生子张和子夏谁更好的时候,说子张才高意广,子夏笃信谨守。谁更好呢?孔子的结论是:“过犹不及”。就是说,过激和不到位是一样的。古人有言:“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这说明凡事都有个“度”,做过了头,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这就是“过犹不及”。
我国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经历了以严格的科学管理为主和以人际关系理论的指导为主的学校管理时期,现在应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建立学校文化——这是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校容校貌、规章制度、物质设施,学校师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等在教育与学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校风、校园精神等因素构成的教育环境系统。学校文化是一种社会心理环境系统,它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创造形成的,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力。学校文化不仅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它不仅可以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发展智能和创造性。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时刻都受到鞭策和熏陶,如学校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学校师生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学校内部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协调好学校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学校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
强调顺应自然,注重“权变之道”——管理者治校的策略
1.律天时,袭水土。《中庸》指出:“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是说要效法自然界的运动规律,顺应沙土变化的机理,也就是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研究事物之结构、机理,以便在和谐的良性循环中运动发展。《中庸》解释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注意借鉴中庸的这种思想,把管理看作是顺乎自然的一种行为方式,不做不符合规律的事,不妄为。学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学从科学管理、行为科学一直发展到现代管理理论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校管理者应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要求,主动按客观规律办事。
2.权变之道。中庸之道,特别看重权衡与权变。《孟子》中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吕氏春秋》说:“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也就是说,“殊途同归”就是中庸,它表现为一种权衡。领导者恩威并施于人,都要仔细权衡而不失中庸。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得好与差总是要通过知觉反馈到管理者大脑中去,而管理者一旦觉察到管理环境与对象的变化之后,就会立刻开动思想机器,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管理行为加以调控和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善于权变之道的管理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行动能力。这一点要经过管理者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才能达成,也是每一个管理者的追求目标。环境是学校管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实现的基础,善于权变的管理者很重视环境给予的活动条件,就像《国外著名管理家论管理》中说的那样:“一位有资格的管理者总是能够——明确外界的各种限制因素,并对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管理之道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管理者要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随机应变。
管理活动是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环境相互作用与交织影响的过程。权变管理之道除了随环境而变外,还要考虑管理对象这一重要因素,也应该随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追求“无可无不可”,实现自我管理——管理者治校的目标
孟子说:“孔子可以由仕为官则出仕为官,可以退下来就退下来,可以长久则长久,可以短暂而短暂。”这就是所谓“无可无不可”的意思。可见,无可无不可,完全视需要而定;需要去做则去做,不需要去做则不去做。学校管理中的“无可无不可”就是寻求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达到实现自我管理的极致。
“无可无不可”的思想要求学校管理者视需要而决定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抓有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长远发展的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而不要事无巨细都亲自插手。学校管理者摆脱了繁杂的日常事务,表面看来好似比较轻闲,但却因决策正确,管理者也能各展其长,各尽所能,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取得最佳效果。总之,学校管理者要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为教师创新性地工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教师自我管理,发挥学校管理的最大效益,这就是“无可无不可”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应用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状态或达到此种状态的行动取向。这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中道”如出一辙。亚里士多德说:“任何领域的专家都避免过犹不及,而选择其中……一件好的艺术品,不能再有丝毫增减,表示了最佳境界会被过犹不及所破坏,只能由执中去维持。”
加强自我修养,注重以德为先——管理者治校的前提
1.充实真才实学。《中庸》指出:“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礼,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可见,中庸之道在教导人们务做饱学之士,务具实干之才,而不要半瓶子醋,动辄颐指气使,炫耀于人。学校是进行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专门场所,学校管理者的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需要有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实践知识;不仅需要有一般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专业知识。作为新世纪的校长,除了应具有教学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之外,尤其要有广博的领导综合知识结构,要具有真才实学,这是胜任校长职位的前提。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学校管理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国家的方针政策。另外,学校管理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学校管理学,要真正懂得管理科学。这是管理者区别于教师的主要之处,这比掌握其他的知识更为重要。
学校管理者除了要具有理论基础之外,还要有管理好一所学校的能力。学校的工作纷繁复杂,管理内容千头万绪,要把学校管理得井然有序,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出众的领导组织才能。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艺术。对学校设置的课程要有一门专长,对其他课程至少要有一般性的常识理解。学校管理者还应该是学校科研的带头人,不仅自己要做好研究工作,还要带领其他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科研工作中来,在教学中做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是基本的中庸修养。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就必须在思想上求真,具有终生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人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校长的学习。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作为焦点人物,只有德高学深,才会众望所归。
校长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首先要襟怀坦白,诚实忠厚;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待人诚恳。在工作上要扎扎实实,不要为了取得表面上的成绩而弄虚作假。其次要奉公守法,不搞特殊化,要自尊自爱,不为自己牟取私利;要正确地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处理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为人办事要正直,遇事要秉公办理,处理教师之间矛盾时要一视同仁,不要在学校内部拉帮结派,在教师之间搞对立。最后,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为人师表,而校长是师生的楷模,校长的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宣传,对全校的师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校长要时刻考虑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师生的影响,要勤于修身、雅量大度,真正成为一校的模范。
3.忠恕之道。《菜根谭》中有这样的说法:“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寂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忠恕之道的“忠”就是“人与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作为一种伦理规范,首先要求校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师生,不要过分挑剔。孔子提出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要求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次,要求校长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气量,要允许师生有不同的意见,不能因为自己的聪明、博学而搞“一言堂”,禁止百家争鸣,不然学校将会走向死寂。校长还要有仁爱之心,这是忠恕之道的情感基础,否则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另外,“忠恕”不是仁爱的滥施,它并不排斥惩罚,而是主张宽猛相济,惩恕的并存与结合,无原则的迁就无益于学校的发展。
管理恰到好处,防止“过犹不及”——管理者治校的核心
孔子评论他的学生子张和子夏谁更好的时候,说子张才高意广,子夏笃信谨守。谁更好呢?孔子的结论是:“过犹不及”。就是说,过激和不到位是一样的。古人有言:“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这说明凡事都有个“度”,做过了头,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这就是“过犹不及”。
我国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经历了以严格的科学管理为主和以人际关系理论的指导为主的学校管理时期,现在应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建立学校文化——这是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校容校貌、规章制度、物质设施,学校师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等在教育与学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校风、校园精神等因素构成的教育环境系统。学校文化是一种社会心理环境系统,它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创造形成的,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力。学校文化不仅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它不仅可以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发展智能和创造性。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时刻都受到鞭策和熏陶,如学校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学校师生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学校内部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协调好学校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学校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
强调顺应自然,注重“权变之道”——管理者治校的策略
1.律天时,袭水土。《中庸》指出:“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是说要效法自然界的运动规律,顺应沙土变化的机理,也就是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研究事物之结构、机理,以便在和谐的良性循环中运动发展。《中庸》解释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注意借鉴中庸的这种思想,把管理看作是顺乎自然的一种行为方式,不做不符合规律的事,不妄为。学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学从科学管理、行为科学一直发展到现代管理理论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校管理者应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要求,主动按客观规律办事。
2.权变之道。中庸之道,特别看重权衡与权变。《孟子》中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吕氏春秋》说:“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也就是说,“殊途同归”就是中庸,它表现为一种权衡。领导者恩威并施于人,都要仔细权衡而不失中庸。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得好与差总是要通过知觉反馈到管理者大脑中去,而管理者一旦觉察到管理环境与对象的变化之后,就会立刻开动思想机器,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管理行为加以调控和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善于权变之道的管理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行动能力。这一点要经过管理者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才能达成,也是每一个管理者的追求目标。环境是学校管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实现的基础,善于权变的管理者很重视环境给予的活动条件,就像《国外著名管理家论管理》中说的那样:“一位有资格的管理者总是能够——明确外界的各种限制因素,并对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管理之道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管理者要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随机应变。
管理活动是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环境相互作用与交织影响的过程。权变管理之道除了随环境而变外,还要考虑管理对象这一重要因素,也应该随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追求“无可无不可”,实现自我管理——管理者治校的目标
孟子说:“孔子可以由仕为官则出仕为官,可以退下来就退下来,可以长久则长久,可以短暂而短暂。”这就是所谓“无可无不可”的意思。可见,无可无不可,完全视需要而定;需要去做则去做,不需要去做则不去做。学校管理中的“无可无不可”就是寻求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达到实现自我管理的极致。
“无可无不可”的思想要求学校管理者视需要而决定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抓有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长远发展的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而不要事无巨细都亲自插手。学校管理者摆脱了繁杂的日常事务,表面看来好似比较轻闲,但却因决策正确,管理者也能各展其长,各尽所能,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取得最佳效果。总之,学校管理者要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为教师创新性地工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教师自我管理,发挥学校管理的最大效益,这就是“无可无不可”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应用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