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的数学课究竟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才算得上是一堂好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多为他们想想,就一定会将数学课上好.
一、数学教学从尊重学生开始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尊重. 数学教师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就应该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尊重学生.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 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方式,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布置作业,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或自选作业,让优等的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让后进生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习过程,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就算成功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好动,上课常安静不了几分钟,常常使我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后来听了专家的一节课,我豁然开朗. 此后我上课时“降低”自己的身份,以一个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语言变得儿童化,表情也变得丰富了,并且始终用鼓励、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一名学生. 这样一来,学生变得乐于思考、乐于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走近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只要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出发
(一)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以往的教学过程,我们总过多地关注课本上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要讲哪些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效果总是针对学生有没有听懂来评价的,总以为他们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 正是这些自以为是的“以为”,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缺乏生气. 在教学“认识乘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观察以上的加法算式,有些什么特点?
生:几个加数都相同.
师:对了,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老师来告诉大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 另外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电脑图:每排3台,有9排. )
师:求一共多少台电脑,怎样列式?(生报出连加算式)
师:好,请大家把这个算式写下来. (生拿笔写)
师:写好了吗?(生说没有,抱怨太烦了)
师:看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得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有谁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乘法.
这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显然是不同的. 一个是“教”给学生,一个是由于学生的需要自发产生的. 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处处体现出学生的需要.
(二)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发现、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 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中,我安排了制作角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尝试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我欣喜地看见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全班展示交流会上热闹非凡:有的说可以在钉子板上拉出一个角;有的认为可以用小棒搭成一个角;……没有人教他们,是学生自己在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中通过切身的体验初步认识了角.
三、数学教学应紧贴学生的生活
人们对数学教学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考试”,这种片面性造成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 真正的数学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丰富多彩、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 所以教师要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素材,而且要让学生多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获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真实感受.
(一)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数学教学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内容在与鲜活的生活题材互相磨合渗透中逐步内化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生活经验. 我们在教学时要选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教学活动更精彩、更直观,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直接体现. 数学应用意识的具体体现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 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结合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生活实际,到工厂车间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整理加工,帮助学生形成书面化的数学问题,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 当课堂上出现了用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出来的素材编成的应用题时,学生感到十分亲切,课堂就真正成为他们的“生活娱乐空间”. 这样的开放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只有立足学生,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妙趣横生.
一、数学教学从尊重学生开始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尊重. 数学教师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就应该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尊重学生.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 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方式,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布置作业,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或自选作业,让优等的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让后进生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习过程,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就算成功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好动,上课常安静不了几分钟,常常使我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后来听了专家的一节课,我豁然开朗. 此后我上课时“降低”自己的身份,以一个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语言变得儿童化,表情也变得丰富了,并且始终用鼓励、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一名学生. 这样一来,学生变得乐于思考、乐于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走近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只要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出发
(一)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以往的教学过程,我们总过多地关注课本上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要讲哪些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效果总是针对学生有没有听懂来评价的,总以为他们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 正是这些自以为是的“以为”,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缺乏生气. 在教学“认识乘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观察以上的加法算式,有些什么特点?
生:几个加数都相同.
师:对了,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老师来告诉大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 另外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电脑图:每排3台,有9排. )
师:求一共多少台电脑,怎样列式?(生报出连加算式)
师:好,请大家把这个算式写下来. (生拿笔写)
师:写好了吗?(生说没有,抱怨太烦了)
师:看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得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有谁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乘法.
这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显然是不同的. 一个是“教”给学生,一个是由于学生的需要自发产生的. 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处处体现出学生的需要.
(二)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发现、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 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中,我安排了制作角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尝试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我欣喜地看见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全班展示交流会上热闹非凡:有的说可以在钉子板上拉出一个角;有的认为可以用小棒搭成一个角;……没有人教他们,是学生自己在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中通过切身的体验初步认识了角.
三、数学教学应紧贴学生的生活
人们对数学教学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考试”,这种片面性造成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 真正的数学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丰富多彩、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 所以教师要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素材,而且要让学生多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获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真实感受.
(一)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数学教学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内容在与鲜活的生活题材互相磨合渗透中逐步内化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生活经验. 我们在教学时要选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教学活动更精彩、更直观,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直接体现. 数学应用意识的具体体现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 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结合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生活实际,到工厂车间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整理加工,帮助学生形成书面化的数学问题,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 当课堂上出现了用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出来的素材编成的应用题时,学生感到十分亲切,课堂就真正成为他们的“生活娱乐空间”. 这样的开放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只有立足学生,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