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控制与PLC》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理念,根据课程的定位,进行了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实践证明,该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作过程;机电控制;PLC;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一、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我院开设的《机电控制与PLC》课程还不够适用,对时代要求还有差距,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紧密,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的需要,因此,对《机电控制与PLC》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流程
以服务于车间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的《机电控制与PLC》课程为改革对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课程改革的流程为:第一步,岗位调研;第二步,工作过程分析;第三步,培养确定目标;第四步,课程定位;第五步,教学情境设计;第六步,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
三、课程的定位
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机电设备施工技术管理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从而能够在企业车间进行生产实践,并获得各项综合能力。《机电控制与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分析、安装、调试各生产设备控制系统的能力。
为了培养工作车间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控制与PLC》课程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理念,我们与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师、专家合作,以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进行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开发。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机电控制与PLC》课程教学设计充分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符合工学结合的特点,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课程的系统化。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机械制造业发展需要,依据能够胜任企业车间的施工技术管理员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取教学内容,对后续课程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课程内容的排序是基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的,并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真分析所服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将课程开发设计为五个项目,项目一是皮带机进退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工作对象为生产线上的皮带运输机,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器控制;项目二是普通车床的控制系统,工作对象是C160车床,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器控制;项目三车间消防给水控制系统,工作对象为消防水泵,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器控制;项目四将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改造为PLC控制系统,工作对象为流水线皮带运输机,工作手段为PLC控制;项目五PLC与变频器、触摸屏在车间供水系统中的应用,工作对象为水泵,工作手段为PLC控制。这五个项目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系统地串在一起,体现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遵循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系统化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模式设计,采取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布置实训项目任务,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调研、决策、计划,制定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计划、步骤。教师只是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创设符合工作需要的工作学习场景,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学”中“教”,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不仅获得知识和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工作的方法能力和与人协作沟通的社会能力。通过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驱动法、实物展示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小组协作、多媒体课件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知识”上升到“用知识”。
1、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合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做实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设置实训思考题达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2、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单纯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直接交流的优势,以及运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和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的优势。一边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讲授,一边在实验室利用实物操作演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容易理解,从而既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3、在检查学生的实训项目时,当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并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暗示,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找到错误所在。
4、运用激疑导入法,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案例或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所要讲授的课题。
5、针对每个项目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事先在项目中设置故障,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分组讨论、小组协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组协作式学习,及时地安排适当的实训、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兼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考核形式为形成性考核,即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每个实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的综合性考核结合起来。实训项目考核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融为一体,改变原来的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分开考的模式,其考核指标分为实训项目成果考核和工作态度考核,前者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考核,后者主要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考核。期末的综合性考核是综合性实训项目的考核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五、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反映课程改革后,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为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收获很大,受到了学生欢迎。教学中所采取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改革中所研究并实践的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已经在全院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芦蔚瑶.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
[2]晏军,宋俐荣.电路分析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科教文汇,2011,(2).
[3]王冬梅.PLC技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1).
关键词:工作过程;机电控制;PLC;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一、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我院开设的《机电控制与PLC》课程还不够适用,对时代要求还有差距,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紧密,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的需要,因此,对《机电控制与PLC》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流程
以服务于车间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的《机电控制与PLC》课程为改革对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课程改革的流程为:第一步,岗位调研;第二步,工作过程分析;第三步,培养确定目标;第四步,课程定位;第五步,教学情境设计;第六步,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
三、课程的定位
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机电设备施工技术管理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从而能够在企业车间进行生产实践,并获得各项综合能力。《机电控制与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分析、安装、调试各生产设备控制系统的能力。
为了培养工作车间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控制与PLC》课程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理念,我们与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师、专家合作,以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进行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开发。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机电控制与PLC》课程教学设计充分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符合工学结合的特点,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课程的系统化。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机械制造业发展需要,依据能够胜任企业车间的施工技术管理员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取教学内容,对后续课程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课程内容的排序是基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的,并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真分析所服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将课程开发设计为五个项目,项目一是皮带机进退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工作对象为生产线上的皮带运输机,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器控制;项目二是普通车床的控制系统,工作对象是C160车床,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器控制;项目三车间消防给水控制系统,工作对象为消防水泵,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器控制;项目四将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改造为PLC控制系统,工作对象为流水线皮带运输机,工作手段为PLC控制;项目五PLC与变频器、触摸屏在车间供水系统中的应用,工作对象为水泵,工作手段为PLC控制。这五个项目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系统地串在一起,体现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遵循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系统化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模式设计,采取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布置实训项目任务,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调研、决策、计划,制定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计划、步骤。教师只是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创设符合工作需要的工作学习场景,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学”中“教”,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不仅获得知识和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增强了学习工作的方法能力和与人协作沟通的社会能力。通过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驱动法、实物展示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小组协作、多媒体课件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知识”上升到“用知识”。
1、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合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做实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设置实训思考题达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2、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单纯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直接交流的优势,以及运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和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的优势。一边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讲授,一边在实验室利用实物操作演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容易理解,从而既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3、在检查学生的实训项目时,当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并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暗示,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找到错误所在。
4、运用激疑导入法,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案例或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所要讲授的课题。
5、针对每个项目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事先在项目中设置故障,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分组讨论、小组协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组协作式学习,及时地安排适当的实训、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兼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考核形式为形成性考核,即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每个实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的综合性考核结合起来。实训项目考核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融为一体,改变原来的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分开考的模式,其考核指标分为实训项目成果考核和工作态度考核,前者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考核,后者主要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考核。期末的综合性考核是综合性实训项目的考核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五、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反映课程改革后,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为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收获很大,受到了学生欢迎。教学中所采取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改革中所研究并实践的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已经在全院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芦蔚瑶.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
[2]晏军,宋俐荣.电路分析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科教文汇,2011,(2).
[3]王冬梅.PLC技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