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个注意” 实现“两个确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i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由于依然受到一些滞后的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在培养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凸显,合作探究还流于形式等。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呢?笔者认为应落实好“四个注意”,实现“两个确保”。
  一、落实“四个注意”是新型学习方式形成的前提
  (一)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做主的权利。如学生的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等。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转嫁给学生或越俎代庖。要让学生有自主权,教师应先在自己的“意识”里坚决让学生“自主”。这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用人性化的眼光去尊重学生、平等待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就先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划出你认为用得生动准确的词语并进行体会。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请喜欢同季节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互相交流,共同探究。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兴趣
  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保证,但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即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就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不完整,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也难以形成。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自主权,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兴趣。例如,教师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以教师的激情投入或新颖的教学方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学《春天的手》,我就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使他们在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象活起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并且热烈、持久、有效。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意义、好处。教师可以向学生宣讲合作成功的典型范例,让学生明白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多尝几次与人合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如对合作探究学习获得成功的学习小组,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欢愉,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为了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我为学生设计了這样的课堂合作探究的流程: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倾听采纳→综合完善→成果汇报。而在合作态度上我要求学生做到:互相尊重、虚心倾听、少安毋躁、言语温和。
  (四)注意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1.探究的问题要有效。学生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抑或是个人才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文章的难点是有帮助的。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才不会停留在表层上,也不会空耗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无效的探究。
  2.探究的过程要有效。只重视探究问题的设计,不重视探究过程的组织引导,探究的成效就会降低。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让学生的探究学习在积极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如以各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学习竞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探究的效果。其次,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探究方法。如课外预习时,告诉学生可以采用观察、实验、查阅、咨询等方式去探究要完成的问题。
  二、实现“两个确保”是新型学习方式形成的关键
  (一)确保课前预习充分
  学生只有先充分预习,才能了解文章内容,发现问题;同时,可避免课堂上出现“临时性预习”的现象。“临时性预习”不仅因为时间仓促而不能全面熟悉课文,而且也难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也就难以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因此,确保课前预习的充分是确保充分探究的前提。如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课前,就布置学生阅读杨成武将军写的《忆长征》和《星火燎原》第三集,观看影片《大渡河》和电视剧《长征》。通过课前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以及观看有关的影视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轻而易举了。
  (二)确保探究时间充分
  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探究就不能全面深入,探究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形式。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变革教师“一包到底”的教学方式,去除对教学内容实行“全面开花教学”的弊病,把握好文章的重点、难点,然后少讲、精讲、多点拨,让学生多想、多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思考题: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接下来让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自己所画的内容和自己的所想。这样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培养。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尤其是儿童首先接触的是他们的生活世界,而不是我们给他们构建的科学世界。学生首先是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课程只有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潜能。基于这样的理解,湖北武汉市水里湖第一小学的王俊老师这样实施苏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材《蔬菜》一课的教学: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成一圈。教师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的蔬菜:白菜、卷心菜、萝卜、辣椒、茄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歌唱则是用人声表现音乐魅力的艺术,歌唱教学乃至音乐教学自然都是离不开声音的。然而,在笔者的音乐教学中却常常运用一种特殊的歌唱学习方式——无声歌唱。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无声歌唱”比有声歌唱更富学习成效,恰当地使用无声歌唱能够使音乐教学事半而功倍,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无声歌唱的涵义    无声歌唱是指歌唱者不发出声音的特殊的歌唱学习方式,即一般
英语韵句与唐诗宋词具有相同的特点,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编写而成的。其语音语调优美、内容生动有趣,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会使学生的语音语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运用,可使学生感受其美感,初步学会欣赏。同时,因为韵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简单好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轻松而无压力,在这种状态下识记理解句子更容易熟记在心,以至熟能生巧,达到应用的程度。那么,如何巧妙运用韵句于教学过程之中呢?  一、
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  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意志、顽强毅力、刚强品格等心理要素。小学阶段是人生知识的起点,也是多元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段。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教师在这一时段引导得好,将起到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作者把他们的思想情感隐藏于文本中,他的喜怒哀乐就是通过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于文字中“身临其境”,就能与作者达共鸣之极,收获丰富的情感。  【案例】《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  师: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自信的形象已深深烙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但著名作家苏叔阳已经近三
什么是Blog?关于Blog的定义和认识可以说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简单的来说:Blog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把Blog译为“网志”、把写Blog的blogger译为“博客”。Blog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而教育Blog,则是由教育工作者书写的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网志”。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舞台之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亮点。 
下面根据笔者两次执教“梯形面积的计算”,就突破“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谈一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  第一次执教:  师(课件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看一看,这其中哪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不会计算呢?  生:梯形的面积不会计算。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  生: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包办作业批改的模式?如何在作业批改中鼓励学生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如何将评价模式引入作业批改机制,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一、在批改符号上改革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一般都在局部,少有在思路、解法、计算步骤、结果等方面同时出错的现象。故仅用“V”或“×”是一种毫无针对性、指导性和目的性的劳动,不仅达不到作业批改的最终目的,且不利于培養
江苏省优质资源下乡工程推进会在我县举行,我有幸举行了一节观摩课,颇有感触:课堂中的互动艺术是决定课堂高效的关键所在。课堂中,主讲教师、现场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积极的多维、有效的互动,使课堂“鲜活”起来。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达到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学,特别是利用《江苏省优质资源下乡课堂教学片》教学,更要运用互动的方式使课堂“鲜活”起来,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祖面前哭诉说:“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佛祖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施舍。”  他说:“可我是一个穷光蛋呀!”   佛祖又告诉他:“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施舍别人五样东西,那样你就会成功。”  这五样东西也正是我们教师所必需的,做到了这五施,相信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一、颜施  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