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摘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各种制约因素,把握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几个关键。
关键词:新型;城乡关系;小康社会;制约因素;关键
目前,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背景下,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加快完善城乡互促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一、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结构问题,而目前最大的难点也在于此。新型城乡关系将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人为地将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造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也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的循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松动。但城乡二元体制在很长时期里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直到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开始,中央的城乡政策开始由“以农补工”向“以工补农”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但二元结构体制涉及多项制度,彻底破除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新型城乡关系分区域、多形态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分区域分时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战略步骤,也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分区域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最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路径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和改革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过程中,应该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以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框架的新型城乡关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
3、構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而是一个城乡互促内生发展机制建立的过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生动力发展机制的一部分。随着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源,最终城乡共同为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持续保障。
二、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面临的制约因素
1、城乡不对称的土地制度。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民土地使用权收益和附着物所有权收益由于很难流动,在很大程度上相应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征地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大都流向了城市,不仅缺乏对农村强制征地的严格限制,而且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也偏低。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为承包农民提供了更大的交易土地的自由,但没有提供以承包权进行抵押的基础。与城市居民拥有的处分其房屋的权力相比,对农民的处理房屋极其房屋下的宅基地方面的权力限制过于严格。城乡土地的不对称性,使农村无法与城市平等地分享由发展机遇带来的资源收益。
2、城乡有别的财税体制。长期采取的一系列抑农促工的财税手段来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造成我国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的迅速扩大。财政支出重点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经费和开支均由国家、政府和全民单位负担。但在农村,农民必须自己出钱办中小学、办医疗、文化事业、道路、水电。这种城乡严重割裂的财税体制,严重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
3、城乡不均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城乡之间差距巨大,成为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矛盾。我国通过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直接和城市户口联系起来。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等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而广大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则不能享受相关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4、城乡不对等的户籍管理。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城乡有别的各种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制
度大部分都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但实际却是拥有城市户口的可以享受,农村户口的不能享受。
5、城乡资源要素的体制性分割。农村改革后,农民可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很多方面是不平等的,对农民工的一些不公平、歧视性的政策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十六大以来,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是我国城乡关系的重要特征。十六大以后,城乡关系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体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只要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资源要素的体制性分割就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三、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应该把握好的几个关键
1、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的对接。城乡体制对接就是要强力推进城乡规划的一体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科学地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在城乡产权、价格、医疗、就业等制度、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市场要素、城乡体制、民生社会事业地方面,打破过去城乡规划自成体系、相互分割的格局,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化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大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一体化。通过促进城乡发展体制的对接实施,突破城乡二元化的长期制约、相互分离的障碍,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作用,使人财物形成合力,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向前发展。
2、要处理好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互惠。要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力度,使城乡财政支出与人口比例相当,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转移支付。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等经费纳入政府财政支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市场,鼓励城乡合作,跨区发展,融合城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镇结构体系和空间形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镇建设用地市场,逐步探索土地入股、租赁、出让等流转形式,最大限度地放活土地。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体系,通过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健全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生产企业优惠制度,逐步理顺农资价格体系,真正使广大农民群众收入增加,得到实惠。
3、要处理好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差距之比逐渐拉大。在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城乡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严重。城市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交通四通八达,而一些农村,公路建设却严重滞后。城乡就业、子女上学、户籍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平衡性。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应该在资金、项目上重点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加快城乡之间的对接延伸,做到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功能同步发展,城乡共建共享共用。
4、要处理好城乡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处于不同空间的城市经济活动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确立起基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建立起城乡之间相互贯通和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资源市场的配置,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和融合度,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之间互动、互融、互补、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
摘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各种制约因素,把握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几个关键。
关键词:新型;城乡关系;小康社会;制约因素;关键
目前,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背景下,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加快完善城乡互促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一、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结构问题,而目前最大的难点也在于此。新型城乡关系将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人为地将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造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也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的循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松动。但城乡二元体制在很长时期里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直到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开始,中央的城乡政策开始由“以农补工”向“以工补农”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但二元结构体制涉及多项制度,彻底破除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新型城乡关系分区域、多形态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分区域分时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战略步骤,也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分区域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最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路径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和改革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过程中,应该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以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框架的新型城乡关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
3、構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而是一个城乡互促内生发展机制建立的过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生动力发展机制的一部分。随着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源,最终城乡共同为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持续保障。
二、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面临的制约因素
1、城乡不对称的土地制度。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民土地使用权收益和附着物所有权收益由于很难流动,在很大程度上相应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征地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大都流向了城市,不仅缺乏对农村强制征地的严格限制,而且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也偏低。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为承包农民提供了更大的交易土地的自由,但没有提供以承包权进行抵押的基础。与城市居民拥有的处分其房屋的权力相比,对农民的处理房屋极其房屋下的宅基地方面的权力限制过于严格。城乡土地的不对称性,使农村无法与城市平等地分享由发展机遇带来的资源收益。
2、城乡有别的财税体制。长期采取的一系列抑农促工的财税手段来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造成我国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的迅速扩大。财政支出重点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经费和开支均由国家、政府和全民单位负担。但在农村,农民必须自己出钱办中小学、办医疗、文化事业、道路、水电。这种城乡严重割裂的财税体制,严重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
3、城乡不均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城乡之间差距巨大,成为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矛盾。我国通过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直接和城市户口联系起来。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等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而广大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则不能享受相关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4、城乡不对等的户籍管理。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城乡有别的各种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制
度大部分都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但实际却是拥有城市户口的可以享受,农村户口的不能享受。
5、城乡资源要素的体制性分割。农村改革后,农民可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很多方面是不平等的,对农民工的一些不公平、歧视性的政策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十六大以来,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是我国城乡关系的重要特征。十六大以后,城乡关系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体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只要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资源要素的体制性分割就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三、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应该把握好的几个关键
1、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的对接。城乡体制对接就是要强力推进城乡规划的一体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科学地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在城乡产权、价格、医疗、就业等制度、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市场要素、城乡体制、民生社会事业地方面,打破过去城乡规划自成体系、相互分割的格局,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化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大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一体化。通过促进城乡发展体制的对接实施,突破城乡二元化的长期制约、相互分离的障碍,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作用,使人财物形成合力,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向前发展。
2、要处理好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互惠。要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力度,使城乡财政支出与人口比例相当,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转移支付。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等经费纳入政府财政支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市场,鼓励城乡合作,跨区发展,融合城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镇结构体系和空间形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镇建设用地市场,逐步探索土地入股、租赁、出让等流转形式,最大限度地放活土地。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体系,通过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健全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生产企业优惠制度,逐步理顺农资价格体系,真正使广大农民群众收入增加,得到实惠。
3、要处理好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差距之比逐渐拉大。在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城乡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严重。城市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交通四通八达,而一些农村,公路建设却严重滞后。城乡就业、子女上学、户籍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平衡性。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应该在资金、项目上重点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加快城乡之间的对接延伸,做到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功能同步发展,城乡共建共享共用。
4、要处理好城乡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处于不同空间的城市经济活动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确立起基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建立起城乡之间相互贯通和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资源市场的配置,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和融合度,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之间互动、互融、互补、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