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情,从未改变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ca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一多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设了“诗经”“楚辞”“周易”“尔雅”等近10门课。他讲课极为生动,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如述亲身经历,介绍诗人生平如讲熟识朋友的趣事逸闻,分析内容形式又如诗人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如果说朱自清沉静似水,闻一多则热烈如火。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一个新境界。”闻一多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还特别提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1939年5月25日,闻一多讲《诗经·采薇》。他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千古名句,写出士兵战时的痛苦,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他讲时还摸着胡子,流露出无限感慨。
  闻一多讲《古代神话与传说》吸引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昆中北院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闻一多把自己在整张毛边纸上手绘的伏羲女娲图钉在黑板上,相当繁琐的考证,他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李凌回忆,闻一多讲《楚辞》有一个特点,他往往等天黑下来的黄昏,在教室外点个香炉,拿个烟斗,然后开始念《楚辭》的名句。每逢讲一些悲痛的词句时,学过戏剧的闻一多总能朗诵得特别感人。而且因为他每次讲课都有新内容,所以很多人赶来旁听,尽管没有学分。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让我们看到闻一多作为民主斗士金刚怒目的另一面。历史学家何兆武认为:“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是一腔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李凌和同学们谈论这些,说完以后他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
  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一个学生交了一篇关于李贺诗歌的阅读报告给闻一多,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颜色特别浓烈,闻一多大为赞赏。
  闻一多的课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是其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分析精辟;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格魅力,嫉恶如仇,诗人和斗士的双重身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学子。闻一多在思想转变之前,还有浓厚的名士派头。他在清华大学讲《楚辞》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
  1944年,昆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西南联大教授们的生活越来越差,温饱都成了问题。如何解决八口人的衣食,成了闻一多焦虑的问题。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发起卖文售字,闻一多成了其中一员。
  昆明接近象牙产区,当时欣赏和收藏牙章颇为盛行。有几位老朋友知道闻一多擅长篆刻,出了个主意,鼓励他公开治印,既是自食其力的雅事,改善生活,又可业余从事,不影响教研工作。闻一多治印的润资,明码标出,刚开始石章每字200元,牙章每字400元。他治印不直接收件,委托青云街、正义路几家笔店收转。《润例》贴出后,昆明城为之轰动,求其刻印者络绎不绝。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清高,一向以谈钱财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闻一多在困境中不得不挂牌治印谋生活所需,其内心想必是痛苦的。曾有一次,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鹤不满父亲挂牌治印,怒气冲冲地责问闻一多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听了没有生气,沉思了好半晌,只说了一句:“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淡淡的一句话,包含了不少辛酸。
  闻一多通过治印,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1946年2月,他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弟之经济情况,更不堪问。两年前时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乃开始在中学兼课,犹复不敷,经友人怂恿,乃挂牌刻图章以资弥补。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赖此道。”
  刘宜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史学者,著有《西南联大三部曲》《百年风雅》等。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全国四十一位名流聚会,地点在会稽(今绍兴)的兰亭。  日子是早就定好的,三月初三。  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为“上巳”。春秋战国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去水边沐浴,祈求祛病消灾、福祉降临。上巳多在三月初三,到了汉代,把这一天定为“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把起于西周的游戏“曲水流觞”纳入节日,作为重要的娱乐内容。人们坐在岸边,看弯曲的水面上,酒杯顺流而
期刊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以公元1587年为切入点,叙述了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的人生历程。  明神宗可以說是一个幸运而又不幸的皇帝。幸运的是他的皇位来得顺风顺水,年少登基,没有太后专政、宦官专权、大臣逼宫。不幸的是,他生于明朝中后期,当时的时局看似四海升平,实则是死水一潭。朝廷重文轻武,文官系统十分臃肿,突出的问题是“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朝纲,矫
期刊
凌晨醒来,突然想看看南京这座城,看看熟悉的大街。屋后的建邺路上,路灯橙色的光如常照着。  远远地,丰富路方向终于有了动静,一辆清运垃圾的三轮车拐了过来,一路扑腾响着开走了,开车的人戴口罩,目不转睛。几分钟后,一辆自行车出现,围巾和口罩把骑车人的脸蒙得紧紧的。我望着她,直到她消失在朝天宫的路口。马路上,就这两辆车、两个人。  有了奔波的人,天就亮了,城市醒了,和每个早晨一样。但又和每个早晨不一样,许
期刊
知道琅琊山,缘于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琅琊山离我们并不远,一路向西,过南京就是。停好车,往琅琊山风景区走,入口处,一座长长的碑霸气地映入眼帘,原来是《醉翁亭记》全文,篆刻疏朗大气、笔法飘逸灵动。耳边自然而然响起《醉翁亭记》诵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号醉翁。琅琊山上,翼然临于泉上的亭子是山之僧智仙所作,名之者就是欧
期刊
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看到2018年读者在微信公众号上给我的留言是“2019会更好的”。没错,2019年,我的确更好了,有很多喜讯,有很多任务已完成,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边走边爱  最好的爱情大抵是接近友情,我对看世界的执念也传染了先生,一起游玩和成长,共同分担责任和义务,帮助对方追求自我意识,同时又因为共同的给予、分享、信任和互爱合为一体。2019年5月,我们开启了一段周游列国的蜜月旅行。 
期刊
晨起奇遇  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窗外阳光明媚,不由长舒一口气,继而偷瞄一眼藏在枕头下的那张“火星图纸”,分外开心,管它外语、奥数,我想做的事儿不比它们高级几千几万倍?  “走开!别烦我!”咦,是妈妈的声音。我赶紧跑出去,看到睡梦中的妈妈正闭着眼舞着双臂跟一只“蜻蜓”斗法!蜻蜓个头儿足足抵得上两只猫头鹰,圆乎乎的眼睛好像两个大皮球,可惜身材比例不太协调:一块大、一块小;一处瘪、一处鼓……就像被揍过
期刊
楝树竟然和蔷薇一起开花?我很意外。  童年记忆中的楝树,总是孤单地生长在路边。上学路上,那一串串金黄的水果糖样的果实,也曾是我和小伙伴嬉戏的玩具。  封存在我记忆中的楝树,味道是苦的。小时候没见过蔷薇,更不知道蔷薇和楝树一起开花。那天无意中往窗外一看:恣意蓬勃的绿叶中是一捧一捧淡紫色的花,似云如雾。  原来,楝树的花需要仰头望,我被这棵开满花的楝树惊艳到了。  晚读课前,我专门去看这棵开满花的楝树
期刊
一  读了作家韩丽晴写的卷首语《细节》(见本刊2019年11期),我有很多感动。  我的第一个感动是“无细节,不文学”。当我提笔准备写点文字时,发现那只是我的原始冲动。因为文学对我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风景,充其量是谋生之故,和孩子们一起读过几本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而已。偶尔,打肿着脸,对孩子们的涂鸦,装腔作势一番罢了。因此,在冲动、感动之余,必须驼腰作业,做点力所能及的琐碎小事。  细节,就是马蹄铁
期刊
将观后感写下去,就会“长”成真正的影评  有些学生跟我说,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就头大,深感生活体验贫乏。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两点一线,想从生活中掘出亮点,实非易事。其实,得空看一部优秀电影,把观影感受略作整理,就是一篇不错的习作。而且将观影的所思所想进行整理书写成影评,还是锻炼思考与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用专业术语说,影评被称为“电影评论”,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
期刊
他躺在病床上,我给他读海桑的诗:  打我记事开始,爷爷就是个老头  他那么老,好像从来不曾年轻过  他那么老,好像生来只为了做我的爷爷  可我从未认真想过他有一天会死  我总以为,一个人再老,总可以再活一年吧  然而有一天他还是死了  就像土垛的院墙风雨多了  总有一天会塌下来  沒了  完了  他的一生我也知道得很少  他说过一些,我记不大起来  就像他爱我很多  我只是喊他爷爷  我哽咽着念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