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一多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设了“诗经”“楚辞”“周易”“尔雅”等近10门课。他讲课极为生动,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如述亲身经历,介绍诗人生平如讲熟识朋友的趣事逸闻,分析内容形式又如诗人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如果说朱自清沉静似水,闻一多则热烈如火。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一个新境界。”闻一多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还特别提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1939年5月25日,闻一多讲《诗经·采薇》。他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千古名句,写出士兵战时的痛苦,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他讲时还摸着胡子,流露出无限感慨。
闻一多讲《古代神话与传说》吸引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昆中北院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闻一多把自己在整张毛边纸上手绘的伏羲女娲图钉在黑板上,相当繁琐的考证,他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李凌回忆,闻一多讲《楚辞》有一个特点,他往往等天黑下来的黄昏,在教室外点个香炉,拿个烟斗,然后开始念《楚辭》的名句。每逢讲一些悲痛的词句时,学过戏剧的闻一多总能朗诵得特别感人。而且因为他每次讲课都有新内容,所以很多人赶来旁听,尽管没有学分。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让我们看到闻一多作为民主斗士金刚怒目的另一面。历史学家何兆武认为:“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是一腔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李凌和同学们谈论这些,说完以后他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
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一个学生交了一篇关于李贺诗歌的阅读报告给闻一多,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颜色特别浓烈,闻一多大为赞赏。
闻一多的课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是其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分析精辟;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格魅力,嫉恶如仇,诗人和斗士的双重身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学子。闻一多在思想转变之前,还有浓厚的名士派头。他在清华大学讲《楚辞》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
1944年,昆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西南联大教授们的生活越来越差,温饱都成了问题。如何解决八口人的衣食,成了闻一多焦虑的问题。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发起卖文售字,闻一多成了其中一员。
昆明接近象牙产区,当时欣赏和收藏牙章颇为盛行。有几位老朋友知道闻一多擅长篆刻,出了个主意,鼓励他公开治印,既是自食其力的雅事,改善生活,又可业余从事,不影响教研工作。闻一多治印的润资,明码标出,刚开始石章每字200元,牙章每字400元。他治印不直接收件,委托青云街、正义路几家笔店收转。《润例》贴出后,昆明城为之轰动,求其刻印者络绎不绝。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清高,一向以谈钱财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闻一多在困境中不得不挂牌治印谋生活所需,其内心想必是痛苦的。曾有一次,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鹤不满父亲挂牌治印,怒气冲冲地责问闻一多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听了没有生气,沉思了好半晌,只说了一句:“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淡淡的一句话,包含了不少辛酸。
闻一多通过治印,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1946年2月,他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弟之经济情况,更不堪问。两年前时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乃开始在中学兼课,犹复不敷,经友人怂恿,乃挂牌刻图章以资弥补。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赖此道。”
刘宜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史学者,著有《西南联大三部曲》《百年风雅》等。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如果说朱自清沉静似水,闻一多则热烈如火。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一个新境界。”闻一多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还特别提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1939年5月25日,闻一多讲《诗经·采薇》。他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千古名句,写出士兵战时的痛苦,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他讲时还摸着胡子,流露出无限感慨。
闻一多讲《古代神话与传说》吸引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昆中北院大教室里里外外都是人。闻一多把自己在整张毛边纸上手绘的伏羲女娲图钉在黑板上,相当繁琐的考证,他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李凌回忆,闻一多讲《楚辞》有一个特点,他往往等天黑下来的黄昏,在教室外点个香炉,拿个烟斗,然后开始念《楚辭》的名句。每逢讲一些悲痛的词句时,学过戏剧的闻一多总能朗诵得特别感人。而且因为他每次讲课都有新内容,所以很多人赶来旁听,尽管没有学分。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让我们看到闻一多作为民主斗士金刚怒目的另一面。历史学家何兆武认为:“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是一腔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李凌和同学们谈论这些,说完以后他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
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一个学生交了一篇关于李贺诗歌的阅读报告给闻一多,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颜色特别浓烈,闻一多大为赞赏。
闻一多的课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是其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分析精辟;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格魅力,嫉恶如仇,诗人和斗士的双重身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学子。闻一多在思想转变之前,还有浓厚的名士派头。他在清华大学讲《楚辞》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
1944年,昆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西南联大教授们的生活越来越差,温饱都成了问题。如何解决八口人的衣食,成了闻一多焦虑的问题。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发起卖文售字,闻一多成了其中一员。
昆明接近象牙产区,当时欣赏和收藏牙章颇为盛行。有几位老朋友知道闻一多擅长篆刻,出了个主意,鼓励他公开治印,既是自食其力的雅事,改善生活,又可业余从事,不影响教研工作。闻一多治印的润资,明码标出,刚开始石章每字200元,牙章每字400元。他治印不直接收件,委托青云街、正义路几家笔店收转。《润例》贴出后,昆明城为之轰动,求其刻印者络绎不绝。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清高,一向以谈钱财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闻一多在困境中不得不挂牌治印谋生活所需,其内心想必是痛苦的。曾有一次,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鹤不满父亲挂牌治印,怒气冲冲地责问闻一多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听了没有生气,沉思了好半晌,只说了一句:“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淡淡的一句话,包含了不少辛酸。
闻一多通过治印,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1946年2月,他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弟之经济情况,更不堪问。两年前时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乃开始在中学兼课,犹复不敷,经友人怂恿,乃挂牌刻图章以资弥补。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赖此道。”
刘宜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史学者,著有《西南联大三部曲》《百年风雅》等。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