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全国四十一位名流聚会,地点在会稽(今绍兴)的兰亭。
日子是早就定好的,三月初三。
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为“上巳”。春秋战国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去水边沐浴,祈求祛病消灾、福祉降临。上巳多在三月初三,到了汉代,把这一天定为“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把起于西周的游戏“曲水流觞”纳入节日,作为重要的娱乐内容。人们坐在岸边,看弯曲的水面上,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在谁面前滞留,谁就要吟诗,否则罚酒。
名流来自全国各地,但不需要长途跋涉,没有舟车劳顿之苦。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他们大都在这里逗留、隐居,谈玄论道。此时的东晋,既无外敌南侵之忧,也无北伐统一之力,又没有三国时的刀光剑影,还不需要像“竹林七贤”装疯卖傻。他们有的是时间,也有的是心境。
说是全国,其实是晋的一半——东晋。晋在公元266年开国,定都洛阳。这是中华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之一,只是没过几年太平日子,就开始内外交困。公元317年,晋分崩离析,一半归五胡十六国,另一半是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统辖江东。
这些名流又确实来自全国。比如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左司马孙绰,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即使是王羲之,也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们的家族,在永嘉之乱后南渡。这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他们大都住在建康的乌衣巷一带,乌衣巷由此成为高档住宅区。唐代诗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代诗人罗必元“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中的“王谢”,“王”指的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谢”指的是谢安。
谢安是太常谢裒的儿子、豫章太守谢鲲的侄子、镇西将军谢尚的弟弟、从事中郎谢万的哥哥、车骑将军谢玄的叔叔……他多次辞官,游手好闲,高谈阔论。后来“东山再起”,不仅挫败大司马桓温的篡位,还任淝水之战总指挥,打败进犯的苻坚。苻坚当时拥兵百万,“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谢安用区区八万兵马,打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还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和平。
这些名流,朝廷召见任用,未必会去,但王羲之召集,他们要到的。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自己威望也高。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伯父王导、王敦,一位是宰相,一位是镇东大将军。父亲王旷为淮安太守,是第一个提出晋室渡江、建立东晋王朝的人。岳父郗鉴做过安西将军、车骑将军、太尉。他由江州刺史升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他的书法成就极高,“入木三分”说的就是他。更重要的是,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合俗流。他出面召集,又是“曲水流觞”这样的雅事,一呼百应。
都到了。
东晋政权先后由琅琊王氏、颍川(今河南禹州)庾氏、谯国(今安徽怀远)恒氏、陈郡谢氏等掌控。四大家族都有代表人物到场。王氏家族人数最多,有王羲之和他的六个儿子;谢氏家族有谢安与其弟谢万;庾氏家族有车骑将军庾冰的儿子庾友和庾蕴;桓氏家族有桓温的儿子桓伟。还有来自高平(今山东金乡)郗氏家族的代表、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昙,来自中都孙氏家族的孙统、孙绰兄弟以及孙绰的儿子孙嗣。
王羲之带他们来到兰亭。
兰亭位于会稽西南兰渚山下,因越王勾践在这里种植兰树、汉代设置驿亭得名。准备工作几天前就开始了,书童们挖沟引水,清流潺潺。三月的江南,本该连日阴雨、乍暖还寒。但这一年的三月初三,天气格外好。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竹林摇曳,远山如黛。
大家先举行消灾祈福的祭礼,然后依次在水边坐下。没有酒池肉林,没有莺歌燕舞,只有畅抒胸臆。
酒杯顺着曲折的流水而来。
王羲之曰:代谢鳞次,忽然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迺携齐契,散怀一丘。
谢安也曰: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
孙绰跟着曰: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伐木,肃此良俦。修竹荫沼,旋濑荣丘。穿池激湍,连滥觞舟。
王羲之七子中,除操之外,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献之参加了聚会。
王玄之曰: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
王凝之曰:荘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
……
最后,十一人各成两首,十五人各成一首。十六人一首没成,罚酒三杯,其中有王献之。以至于有人调侃他:“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王大令即中书令,王献之曾任此官职,并在任上去世。
一场声势浩大的雅集,得诗三十七首,有四言,有五言,编辑《兰亭集》,请王羲之作序。王羲之醉眼迷离,取鼠须笔,略作沉吟,在构树皮做的纸上挥洒: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一气呵成,计28行,324字。满纸笔酣墨饱,气韵流畅。文书双璧,浑然成天下第一行书。
这次雅集,盛况空前。此后,多少文人墨客,甚至帝王将相,都仿兰亭曲水流觞,但无一能有气势。没有了那时代,没有了那性情,没有了那名流,没有了那王羲之,又怎么会有那永和九年?王羲之或许预料到了,否则不会隔空对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日子是早就定好的,三月初三。
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为“上巳”。春秋战国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去水边沐浴,祈求祛病消灾、福祉降临。上巳多在三月初三,到了汉代,把这一天定为“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把起于西周的游戏“曲水流觞”纳入节日,作为重要的娱乐内容。人们坐在岸边,看弯曲的水面上,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在谁面前滞留,谁就要吟诗,否则罚酒。
名流来自全国各地,但不需要长途跋涉,没有舟车劳顿之苦。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他们大都在这里逗留、隐居,谈玄论道。此时的东晋,既无外敌南侵之忧,也无北伐统一之力,又没有三国时的刀光剑影,还不需要像“竹林七贤”装疯卖傻。他们有的是时间,也有的是心境。
说是全国,其实是晋的一半——东晋。晋在公元266年开国,定都洛阳。这是中华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之一,只是没过几年太平日子,就开始内外交困。公元317年,晋分崩离析,一半归五胡十六国,另一半是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统辖江东。
这些名流又确实来自全国。比如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左司马孙绰,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即使是王羲之,也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们的家族,在永嘉之乱后南渡。这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他们大都住在建康的乌衣巷一带,乌衣巷由此成为高档住宅区。唐代诗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代诗人罗必元“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中的“王谢”,“王”指的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谢”指的是谢安。
谢安是太常谢裒的儿子、豫章太守谢鲲的侄子、镇西将军谢尚的弟弟、从事中郎谢万的哥哥、车骑将军谢玄的叔叔……他多次辞官,游手好闲,高谈阔论。后来“东山再起”,不仅挫败大司马桓温的篡位,还任淝水之战总指挥,打败进犯的苻坚。苻坚当时拥兵百万,“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谢安用区区八万兵马,打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还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和平。
这些名流,朝廷召见任用,未必会去,但王羲之召集,他们要到的。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自己威望也高。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伯父王导、王敦,一位是宰相,一位是镇东大将军。父亲王旷为淮安太守,是第一个提出晋室渡江、建立东晋王朝的人。岳父郗鉴做过安西将军、车骑将军、太尉。他由江州刺史升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他的书法成就极高,“入木三分”说的就是他。更重要的是,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合俗流。他出面召集,又是“曲水流觞”这样的雅事,一呼百应。
都到了。
东晋政权先后由琅琊王氏、颍川(今河南禹州)庾氏、谯国(今安徽怀远)恒氏、陈郡谢氏等掌控。四大家族都有代表人物到场。王氏家族人数最多,有王羲之和他的六个儿子;谢氏家族有谢安与其弟谢万;庾氏家族有车骑将军庾冰的儿子庾友和庾蕴;桓氏家族有桓温的儿子桓伟。还有来自高平(今山东金乡)郗氏家族的代表、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昙,来自中都孙氏家族的孙统、孙绰兄弟以及孙绰的儿子孙嗣。
王羲之带他们来到兰亭。
兰亭位于会稽西南兰渚山下,因越王勾践在这里种植兰树、汉代设置驿亭得名。准备工作几天前就开始了,书童们挖沟引水,清流潺潺。三月的江南,本该连日阴雨、乍暖还寒。但这一年的三月初三,天气格外好。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竹林摇曳,远山如黛。
大家先举行消灾祈福的祭礼,然后依次在水边坐下。没有酒池肉林,没有莺歌燕舞,只有畅抒胸臆。
酒杯顺着曲折的流水而来。
王羲之曰:代谢鳞次,忽然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迺携齐契,散怀一丘。
谢安也曰: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
孙绰跟着曰: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伐木,肃此良俦。修竹荫沼,旋濑荣丘。穿池激湍,连滥觞舟。
王羲之七子中,除操之外,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献之参加了聚会。
王玄之曰: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
王凝之曰:荘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
……
最后,十一人各成两首,十五人各成一首。十六人一首没成,罚酒三杯,其中有王献之。以至于有人调侃他:“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王大令即中书令,王献之曾任此官职,并在任上去世。
一场声势浩大的雅集,得诗三十七首,有四言,有五言,编辑《兰亭集》,请王羲之作序。王羲之醉眼迷离,取鼠须笔,略作沉吟,在构树皮做的纸上挥洒: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一气呵成,计28行,324字。满纸笔酣墨饱,气韵流畅。文书双璧,浑然成天下第一行书。
这次雅集,盛况空前。此后,多少文人墨客,甚至帝王将相,都仿兰亭曲水流觞,但无一能有气势。没有了那时代,没有了那性情,没有了那名流,没有了那王羲之,又怎么会有那永和九年?王羲之或许预料到了,否则不会隔空对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