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注重个性化,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通过构建对话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情景活动和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利用课堂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生成对话式师生关系创设情景活动生活经验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打破了过去由教师唱“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模式,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课堂教学更注重个性化,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个课堂。而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生命体”,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的不同,给课前的教学预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生成”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相对“预成”、“既定”而言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教师应主动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利用课堂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与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那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有效生成性课堂呢?
一、构建对话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动态课堂生成的前提
课堂生成需要一个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而构建对话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这一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对话应是开放性的,是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师生的对话关系意味着师生双方都参加,不仅有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且有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相互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放弃那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身份,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对话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轻松、积极、平等、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才不会使学生感到紧张、沉闷和压抑,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由衷地展现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才敢在课堂上置疑、发问。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自由地沟通、真诚地交流,学会倾听与分享,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把深藏在心底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才能有效地促成课堂生成。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生成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情感与教育的关系犹如水和池塘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创设适合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传递情感,激发情感,在情感体验中生成新知。例如:在上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感悟生命》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向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景及成长的经历,然后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剖腹产”的视频。随着音乐的响起,解说员的精彩讲解,当学生看到医生拿着手术刀划开母亲的腹部,一层层腹部的撕裂声,鲜血的涌出,不少学生流下了热泪。随着婴儿的取出,那第一声啼哭,宣告生命的到来。在这一情景的创设下,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感受到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同时又达到课堂生成,使学生体会母亲的伟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反思自己平时对父母的态度、行为,反思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轻视和淡漠,谴责那种不孝敬父母、随意糟蹋自己生命、甚至放弃生命的行为。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生成课堂教育资源,能有效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格言所写的:“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真正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引导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并身体力行,进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人是活动着的个体,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一切影响都只能通过活动而对人格发展产生作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去亲身实践经历,即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做中学”。教师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集体、国家和社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实现与社会规范、教材理论知识的对接,才能将社会生活规范真正的内化,并在活动体验中生成更多精彩。例如:在上完《我国的环境压力》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分组对我校校园环境卫生、我县江河受污染情况以及大理石开采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一调查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深刻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现状,找出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调查活动结束后,还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开展这项活动的真实体会。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知识内化,知行统一,我们的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随手丢垃圾的陋习改变了,学会了对垃圾分类处理。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扩展了课本知识,学生还把所写的调查报告寄给了有关部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生成了“公民享有监督权”的观念,还在实践中行使了这一权利。
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成课堂生成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在备课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尽量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成课堂生成。例如:在上《做个快乐少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悲伤时、烦躁时、生气时、忧郁时是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并将自己调节情绪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生成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使课堂生成更多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倾听来自不同的声音,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智慧火花,并把它们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预设,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生成对话式师生关系创设情景活动生活经验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打破了过去由教师唱“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模式,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课堂教学更注重个性化,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个课堂。而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生命体”,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的不同,给课前的教学预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生成”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相对“预成”、“既定”而言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教师应主动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利用课堂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与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那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有效生成性课堂呢?
一、构建对话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动态课堂生成的前提
课堂生成需要一个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而构建对话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这一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对话应是开放性的,是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师生的对话关系意味着师生双方都参加,不仅有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且有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相互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放弃那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身份,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对话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轻松、积极、平等、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才不会使学生感到紧张、沉闷和压抑,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由衷地展现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才敢在课堂上置疑、发问。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自由地沟通、真诚地交流,学会倾听与分享,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把深藏在心底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才能有效地促成课堂生成。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生成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情感与教育的关系犹如水和池塘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创设适合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传递情感,激发情感,在情感体验中生成新知。例如:在上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感悟生命》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向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景及成长的经历,然后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剖腹产”的视频。随着音乐的响起,解说员的精彩讲解,当学生看到医生拿着手术刀划开母亲的腹部,一层层腹部的撕裂声,鲜血的涌出,不少学生流下了热泪。随着婴儿的取出,那第一声啼哭,宣告生命的到来。在这一情景的创设下,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感受到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同时又达到课堂生成,使学生体会母亲的伟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反思自己平时对父母的态度、行为,反思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轻视和淡漠,谴责那种不孝敬父母、随意糟蹋自己生命、甚至放弃生命的行为。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生成课堂教育资源,能有效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格言所写的:“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真正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引导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并身体力行,进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人是活动着的个体,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一切影响都只能通过活动而对人格发展产生作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去亲身实践经历,即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做中学”。教师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集体、国家和社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实现与社会规范、教材理论知识的对接,才能将社会生活规范真正的内化,并在活动体验中生成更多精彩。例如:在上完《我国的环境压力》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分组对我校校园环境卫生、我县江河受污染情况以及大理石开采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一调查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深刻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现状,找出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调查活动结束后,还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开展这项活动的真实体会。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知识内化,知行统一,我们的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随手丢垃圾的陋习改变了,学会了对垃圾分类处理。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扩展了课本知识,学生还把所写的调查报告寄给了有关部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生成了“公民享有监督权”的观念,还在实践中行使了这一权利。
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成课堂生成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在备课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尽量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成课堂生成。例如:在上《做个快乐少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悲伤时、烦躁时、生气时、忧郁时是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并将自己调节情绪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生成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使课堂生成更多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倾听来自不同的声音,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智慧火花,并把它们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预设,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