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休官员“落马”说开去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i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为官者,特别是官阶较高有权有势之人,不管他在职在位是好是坏,只要退休“软着陆”,退休后定能过上“人上人”的日子。而在有的官员看来,哪怕是自己在岗在位碰了“红线”,到退休时还没“东窗事发”,退休后就可平安无事,安享晚年,过天伦之乐生活了。上述的看法和想法若是在以前也许没人质疑,可如今这种看法和认识却不合时宜,成了“老黄历”。
   最近笔者触网,就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退休6年后,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韩桢退休4年后,天津市蓟县人民检察院原党组书记、检察长薛九如退休11年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巴音呼都格煤矿原矿长李鸿退休6年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9-08)。其实,这不算新鲜事了,点开“百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退休官员“落马”者一串串,如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他们是位居国家级领导岗位的“大大老虎”,都是退休之后被查处的。还有不少省部级高官,如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斯鑫良、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阳宝华等等。
   如今,不管是谁,也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踩碰了党纪国法的“红线”,一旦被揭露出来,都要受到党纪国法惩处。这一做法打破了以往退休后即逃脱法网的局面,堵住了腐败分子的退路,大快民心。
   从一个个退休官员的“落马”,我想到了陈毅元帅那首名诗《手莫伸》中的名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该诗不仅是诗人崇高人格的光辉写照,更是警醒人们的金玉良言。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但作为常人,特别是有职有权的为官者,必须头脑清醒,心有明镜,知道哪些欲望可以追求和谋取,哪些欲望不能追求和谋取。可以谋取的是党纪国法允许的,是绿色通道,不能谋取的是党纪国法禁止的,是“红线”。“红线”不能触碰,不能踩踏,更不能超越。谁老老实实遵守这一规则,谁就能在官场上,甚至一生中行稳致遠。谁要胆敢抱侥幸心理,违犯这一禁条,即使夜幕之下,一时得逞,未被组织发觉,甚至到了退休或者退休多年还未暴露,也别以为进了“保险箱”。要知道,纸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官有“红线”,做人有“底线”。官员心中没“红线”,官做不长久;做人若没“底线”,就会像俗话所说,与畜生相类,非人也。“底线”是作为社会人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譬如,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不造假,不抄袭别人成果;做人,诚信守诺,己所勿欲,勿施于人。如果一个人丢掉了做人的“底线”,就会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假酒假药、腐败变质食品也敢卖,谋财害命的事也敢做。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道德问题是做人首要的问题。一个人有了做人的“底线”,人性就不会泯灭,灵魂就不会黯然,就会在言行中讲廉耻,懂敬畏,知进退。有人说,做人的“底线”,是我们站在悬崖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越过去,下一秒就会掉入万丈深渊。我很赞成这一观点。
   “清为至宝一生用,德作良田万世耕”。朋友,如果你是一个官员,请远离党纪国法的“红线”;如果你是黎民百姓,请敬畏做人的“底线”。
  商海春/图
其他文献
上课了,孔老夫子夹着教材与讲义稿走进了教室,走到了讲台前。   同学们齐刷刷地站起来,躬身道:“夫子好!”   夫子躬身回道:“同学们好!坐下。”   待同学们坐下后,夫子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授朋友之道。在讲授之前,还是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最好的朋友之道是怎樣的?”   夫子说完,同学们开始踊跃地发言。   冯梦龙说:“我认为最好的朋友之道当如伯牙与钟子期,他们二人虽然出身不尽相同,但却因
期刊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善解人意,绝对忠诚,不嫌贫爱富,有的狗还特别有才,特别有作为。近日看到一个故事,就让我对狗刮目相看。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有件貂皮大衣被人偷走了。他報警后,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是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   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狗嗅了嗅,朝人群扫一眼,突然跑到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跟前,闻她的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
期刊
黄鼠狼两天没有找到东西吃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但又一筹莫展,无法可施。家家户户的鸡舍都坚实牢固,并且有守门犬看护,偷鸡比上天还难。怎么办呢,总不能等着饿死呀。他突然想起了人间的把戏,人类多诈,喜欢唱吆喝,玩忽悠。他觉得,这个鬼把戏,自己也可以拿来试试。于是四处张贴告示,告示上写道:“今晚8时,在村后小树林,举行保护鸡权报告会,内容精彩生动,弘扬鸡民心声,伸张鸡民诉求。主讲:爱鸡专家黄鼠狼博士。欢迎广
期刊
幼儿园下午放学时间,6岁的孙女雯雯跟我视频了。在视频中,她高兴地告诉我,因为明天她6岁生日,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公主裙给她,作为生日礼物。同时,她还让我过去看看她漂亮的公主裙。因为我正在看一个电视节目,所以问她,是待一会儿过去还是晚上再过去。她的回答是,待一会儿过去——显而易见,她迫不及待地希望我能够第一时间看到她穿公主裙的模样。   大概在半个小时后,我看到了雯雯身着公主裙的模样:真的非常漂亮。
期刊
有个兄弟,是写小说的,作品上过国内顶尖级的文学大刊、名刊,几部长篇小说更是一再重印,还获过国际性的文学奖项,名头响得很。某次聚会,他告诉我:自己最重要的小说都是30多岁到50多岁之间写的。我问他:这有什么规律吗?他说:不知道,可能是人到中年,接触的人、经历的事多一点,对生活的认知深了一些,对人性也更加了解。   朋友说的是阅历对文学创作的价值。其实,不只是对文学创作,就是别的行当,阅历的倩影也无
期刊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小母鸡才把蛋生了下来。   “咯咯哒,咯咯哒”,抚摸着热乎乎的蛋,小母鸡欣喜异常。   一群公鸡看见了,飞快地围了过来。   “小母鸡,你的蛋也太小了吧,你看鸭蛋鹅蛋恐龙蛋,那叫一个大!”公鸡甲尖着嗓子说。   “哎呀呀小母鸡,你的蛋咋这么难看?你看鸭蛋鹅蛋鹌鹑蛋,要不洁白如玉,要不淡绿如翠,要不布满可爱的小斑点,哪里像你,要颜色没颜色,要个性没个性,简直惨不忍睹!”公鸡
期刊
亲戚读高二的孩子来我家,向我请教作文能得高分的“诀窍”。我哪有什么诀窍,只是谈了点自己的拙见。之后,我拿出几本《杂文月刊》,说:“有时间你读读,注意每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及遣词造句,对你写作能力的提高会大有益处。”他选一篇文章读起来,还没有读完就摇头说:不行,不符合老师讲的模式,老师不会让我们这样写。我愕然。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做的许多事情都有“模式”都被要求循规蹈矩,从不敢
期刊
讽是一种精妙的讥刺,擅讽者以妙语做针,往往一擊便中要害。这很像名医针砭,不同之处在于病患常常满怀期待,对名医感恩戴德;而被讽者却不会认为自己“有病”,更不会以为讽者是在“治病救人”。被讥讽而生恐惧、痛苦、悲伤乃至恼羞成怒,极易对讽者造成伤害,所以讽刺这件事,是极其危险的。优伶,是对中国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艺人的统称,其时归入下九流的职业,然而有谁知道恰恰是优伶这种时人以为“下贱”的人却最擅讽且敢讽呢
期刊
马未都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父亲跟儿子及其朋友吃饭,吃完后,父亲跟儿子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儿子不解,父亲解释道:“你看他夹菜时,习惯把筷子插到菜里翻上来,扒拉两下夹起自个儿的菜,根本不顾及别人,这种人就很自私。”   儿子不信,认为每个人的吃饭习惯不同,不可苛求。   父亲又说:“如果他生活窘迫,面对着美味佳肴,吃相不雅可以理解;可你这位朋友是生意人,并不困苦,如此吃相,实在太自私、狭
期刊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这封家书,因其饱含宽容和礼让之德而让世人传诵数百年。   史载,康熙某年,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了宅基地纠纷,彼此各不相让。情急之下,张家驰书一封直抵京城,请宰相大人处置。宰相知悉此事莞尔一笑,信手写下上面这首诗交给家仆带回。家人见信,主动折墙,后退三尺。吴家感其义,也后退三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