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科以后,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插叙,激发情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三、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四、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1.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1)巧借古诗教学。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谜语。如:“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
2.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可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外小组可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到天文馆看星空,组织学生观星空找星座、观月相;还可以组织地质夏令营、制作地理模型、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等活动,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
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能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插叙,激发情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三、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四、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1.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1)巧借古诗教学。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谜语。如:“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
2.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可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外小组可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到天文馆看星空,组织学生观星空找星座、观月相;还可以组织地质夏令营、制作地理模型、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等活动,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
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能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