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之间的桥梁;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人产生善的道德行为的力量和源泉,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激励和强化的功能。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道德情感在道德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情感;道德认知;行为;道德意志
一、人格塑造中的道德情感
人格塑造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人格内在的包含了需要、动机、理想、气质、性格、智力、价值取向、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内在的包含众多的道德情感的内容,而对于人格的塑造而言,可以说所有与情感相关的部分到最后都需要净化与升华成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它是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的真假、美丑、善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绪情感体验。
个体道德意识作为道德的主观因素,存在于道德个体的心理意识中,即个体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中,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心理机制是由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渗透、结合而形成的。康德指出,个体道德意识不仅取决于“知”,而且取决于“情”、“意”,是知、情、意三大因素作用的结果。费尔巴哈则说:“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这里,他讲的“心”就是情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作认知、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2〕他认为这三种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功能与人们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相对应的,在这本著作中他进一步指出“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情感因素对认知与意志的发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系统。
二、道德情感对道德人格的影响
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某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有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其中道德认识和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习惯是道德人格得最后完成。道德情感对道德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中的激发
情感在人的感性认识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激發作用。由于情感在主体系统活动中的中介地位,任何客体只要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主体考察的对象都兼有感知对象与情感体验对象的两重性。人们既要感知其事实属性,又在不断体验着主体对其价值属性的评价及其态度。因此,主体的情感体验一旦产生,必然会对其认识活动产生影响。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总是结伴而行的,如果没有道德情感方面的渲染和强化,外在的道德原则和个体自身的道德知识就会失去生气。
2、道德情感对道德意志的驱动
道德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是它的主要表现。在意志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中,情感驱使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意志的抉择是在道德情感支配下进行的。斯宾诺莎说:“情感的力量可以那样地超过他的一切别的行为或力量,致使他牢固地为这个情感所束缚住。”黑格尔也指出:“没有激情,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道德意志起作用,除了道德感情的发动,还有道德理性的指导。道德目的越崇高、越远大,道德意志就越坚强与持久,反之,则不大坚强乃至懦弱,不能持久乃至打退堂鼓。由此可见,道德意志既接受道德理性的指导,也以情感为媒介。没有情感的桥梁与催化作用,理性就无法过渡到意志,因而也无法使意志正确抉择,以推动行为的发生。
3、道德情感在行为选择中的作用
道德情感在行为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一方面,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发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个体运用这些观念来构建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这样个体就获得了较健全的道德情感,可以用来支配个体行为。在个体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实践活动,即时刻有道德行为参与,这让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道德情感是道德活动的直接推动力。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能让人去实践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悲观失望的道德情感则让无法吸收甚至无法接受社会道德准则,与道德实践更是越离越远。在这里道德行为在道德情感的指向下得以完成。
所有的道德行为都会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也是通过道德情感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标准的道德行为会得到表扬、赞美的道德情感体验,反之则亦然。在相互对比中,人们会逐渐学习和效仿那些得到肯定道德评价的道德行为,激励着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活动。
总之,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前提,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中间,还有一个由此达彼的关键环节,就是道德意志的形成。而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作用,总是伴随着道德情感。
三、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
道德人格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其本质则是社会性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有着来自社会方面的要求。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即天性和德性之分。道德是人性的需求,是人性向善的基本规范。道德之所以是人的需要,是因为在人的存在和发展中,人性既有向善、也有向恶的可能,人性的恶就取决于发展哪一种倾向,道德规范的目的就是要规范人性向善的可能性方向发展。道德是人性内容规范化的普遍形式。
人性是以人类共同的欲望和渴求为内容的,而人的欲望的满足与动物欲望的满足有本质上的区别,人必须理性来节制欲望,尤其是不正当的欲望。人的欲望既要受到社会的人的共同利益得到保障的必要条件约束,又要受到社会所提供的可能性条件的约束。于是道德便把人的共同欲望用广泛遵守的规范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后者是本质性的,正因为此,才把人提升到超越动物生命的位置。人的自然属性归根到底都在社会的过滤之下,逐步将本能的东西转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成为有社会意义的内容和形式。由此前提出发,对个人危及社会整体利益的私欲进行适当限制,剔除人性中的非人性因素,就带有了一种必然性的要求,这也是道德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面对这样一种必然性“道德律令”,对个体来说也许是一种痛苦,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但随着这种痛苦的加深反而会变得不痛苦,因为这种痛苦的背后便是社会的赞许和自我人格的升华,一种崇高感和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形成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7:28.
[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78、79.
[4]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55.
[5]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扬清.心理学概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王小迪(1989—),汉族,山东聊城人,山东财经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道德情感;道德认知;行为;道德意志
一、人格塑造中的道德情感
人格塑造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人格内在的包含了需要、动机、理想、气质、性格、智力、价值取向、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内在的包含众多的道德情感的内容,而对于人格的塑造而言,可以说所有与情感相关的部分到最后都需要净化与升华成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它是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的真假、美丑、善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绪情感体验。
个体道德意识作为道德的主观因素,存在于道德个体的心理意识中,即个体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中,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心理机制是由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渗透、结合而形成的。康德指出,个体道德意识不仅取决于“知”,而且取决于“情”、“意”,是知、情、意三大因素作用的结果。费尔巴哈则说:“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这里,他讲的“心”就是情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作认知、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2〕他认为这三种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功能与人们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相对应的,在这本著作中他进一步指出“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情感因素对认知与意志的发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系统。
二、道德情感对道德人格的影响
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某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有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其中道德认识和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习惯是道德人格得最后完成。道德情感对道德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中的激发
情感在人的感性认识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激發作用。由于情感在主体系统活动中的中介地位,任何客体只要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主体考察的对象都兼有感知对象与情感体验对象的两重性。人们既要感知其事实属性,又在不断体验着主体对其价值属性的评价及其态度。因此,主体的情感体验一旦产生,必然会对其认识活动产生影响。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总是结伴而行的,如果没有道德情感方面的渲染和强化,外在的道德原则和个体自身的道德知识就会失去生气。
2、道德情感对道德意志的驱动
道德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是它的主要表现。在意志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中,情感驱使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意志的抉择是在道德情感支配下进行的。斯宾诺莎说:“情感的力量可以那样地超过他的一切别的行为或力量,致使他牢固地为这个情感所束缚住。”黑格尔也指出:“没有激情,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道德意志起作用,除了道德感情的发动,还有道德理性的指导。道德目的越崇高、越远大,道德意志就越坚强与持久,反之,则不大坚强乃至懦弱,不能持久乃至打退堂鼓。由此可见,道德意志既接受道德理性的指导,也以情感为媒介。没有情感的桥梁与催化作用,理性就无法过渡到意志,因而也无法使意志正确抉择,以推动行为的发生。
3、道德情感在行为选择中的作用
道德情感在行为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一方面,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发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个体运用这些观念来构建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这样个体就获得了较健全的道德情感,可以用来支配个体行为。在个体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实践活动,即时刻有道德行为参与,这让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道德情感是道德活动的直接推动力。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能让人去实践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悲观失望的道德情感则让无法吸收甚至无法接受社会道德准则,与道德实践更是越离越远。在这里道德行为在道德情感的指向下得以完成。
所有的道德行为都会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也是通过道德情感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标准的道德行为会得到表扬、赞美的道德情感体验,反之则亦然。在相互对比中,人们会逐渐学习和效仿那些得到肯定道德评价的道德行为,激励着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活动。
总之,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前提,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中间,还有一个由此达彼的关键环节,就是道德意志的形成。而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作用,总是伴随着道德情感。
三、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
道德人格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其本质则是社会性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有着来自社会方面的要求。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即天性和德性之分。道德是人性的需求,是人性向善的基本规范。道德之所以是人的需要,是因为在人的存在和发展中,人性既有向善、也有向恶的可能,人性的恶就取决于发展哪一种倾向,道德规范的目的就是要规范人性向善的可能性方向发展。道德是人性内容规范化的普遍形式。
人性是以人类共同的欲望和渴求为内容的,而人的欲望的满足与动物欲望的满足有本质上的区别,人必须理性来节制欲望,尤其是不正当的欲望。人的欲望既要受到社会的人的共同利益得到保障的必要条件约束,又要受到社会所提供的可能性条件的约束。于是道德便把人的共同欲望用广泛遵守的规范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后者是本质性的,正因为此,才把人提升到超越动物生命的位置。人的自然属性归根到底都在社会的过滤之下,逐步将本能的东西转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成为有社会意义的内容和形式。由此前提出发,对个人危及社会整体利益的私欲进行适当限制,剔除人性中的非人性因素,就带有了一种必然性的要求,这也是道德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面对这样一种必然性“道德律令”,对个体来说也许是一种痛苦,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但随着这种痛苦的加深反而会变得不痛苦,因为这种痛苦的背后便是社会的赞许和自我人格的升华,一种崇高感和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形成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7:28.
[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78、79.
[4]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55.
[5]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扬清.心理学概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王小迪(1989—),汉族,山东聊城人,山东财经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