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分享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缺乏分享的行为,新《纲要》提出:小班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乐意与同伴交换或分享食物和玩具,并能获得愉快的体验。由此我根据《妈妈,您也吃》活动,引导幼儿能大方地与人分享,培养爱亲人的情感。
【案例描述】
教师(扮演“妈妈”角色)出示各种水果玩具分给小朋友。师:“这么多好吃的水果,我一个也没吃怎么办呢?”这时大部分幼儿不说话了,只有几个小朋友大方地说:“我的苹果给你吃吧。”“我的香蕉给你吃。”我欣然接受了小朋友给我的水果玩具,并向他们说了“谢谢”。最后我出示一袋板栗,给每人分了一个,并告诉他们:“这个板栗带回家给自己的家人吃。这时每个幼儿都大方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并且把板栗藏好。但一到家长来接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就开始自己吃起板栗了。有小部分幼儿只是舔舔板栗的外壳,最后还是把板栗放回兜里。第二天,我访问了每位家长,了解了幼儿与家人分享食物的情况,只有20%的幼儿把板栗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
【案例分析与反思】
1.幼儿自身的心态——自我控制能力差
小朋友都是很是爱自己的妈妈的,可是他们的意志力差,难以控制自己对食物的渴望,如果这时我们强行要求幼儿克制,则事与愿违,不仅不能培养对亲人的爱的情感,反而会滋长幼儿的不良情绪。上述情况中,把板栗送进自己嘴里的幼儿的行为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往往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他们对是非标准的评判是以满足自己来衡量的。
2.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自我中心的意识强
现在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孩子的交往,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自我中心意识强。而且现在的家庭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往孩子身上贴,造成幼儿“自我独有、唯我独尊”的意识,时常的迁就和忍让等生活态度都会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育对策】
如何教育独生子女,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但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却还在形成当中。
1.为幼儿创设分享合作的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在我们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共同布置。如: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谈论,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 让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把孩子们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2.为幼儿点拨分享合作的方法
3~6岁的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譬如,创设分享情境,给幼儿点拨分享方法,例如:看到别人有一个漂亮的玩具,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经幼儿讨论,孩子们了解了,应该有礼貌地向别人借,并且玩时应珍惜物品,及时归还,对那些不守信用,不爱惜物品的幼儿可以拒绝分享。同时,还应该用欣喜的口吻赞扬孩子的进步,请孩子讲述自己的快乐,悲哀与愤怒,使孩子们初步了解感受了分享快乐与悲哀等精神与情感。教师应多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使大家玩得更愉快。通过这些具体的分享合作的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分享合作的方法,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学会分享。
3.为幼儿提供多种方法培养分享行为
幼儿的分享行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很不稳定。所以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培养,使孩子的分享行为在示范榜样法、移情训练法等多种方法熏陶下得到发展。爱模仿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幼儿在家产生好的分享行为,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同时,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发现小伙伴的分享行为,认识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分享行为。如:谁为自然角带来了小金鱼?谁把新玩具带来给大家玩?这样通过榜样的模仿,激发了幼儿的分享愿望。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将会使幼儿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一定要遵循家园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孩子与你分享时,家长要欣然接受,让幼儿从根本上认识到分享的意义,从而形成稳固的分享行为。
只有从娃娃抓起,为他们创设一片纯净的天空,给他们营造一个分享与合作的愉悦环境,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样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分享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缺乏分享的行为,新《纲要》提出:小班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乐意与同伴交换或分享食物和玩具,并能获得愉快的体验。由此我根据《妈妈,您也吃》活动,引导幼儿能大方地与人分享,培养爱亲人的情感。
【案例描述】
教师(扮演“妈妈”角色)出示各种水果玩具分给小朋友。师:“这么多好吃的水果,我一个也没吃怎么办呢?”这时大部分幼儿不说话了,只有几个小朋友大方地说:“我的苹果给你吃吧。”“我的香蕉给你吃。”我欣然接受了小朋友给我的水果玩具,并向他们说了“谢谢”。最后我出示一袋板栗,给每人分了一个,并告诉他们:“这个板栗带回家给自己的家人吃。这时每个幼儿都大方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并且把板栗藏好。但一到家长来接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就开始自己吃起板栗了。有小部分幼儿只是舔舔板栗的外壳,最后还是把板栗放回兜里。第二天,我访问了每位家长,了解了幼儿与家人分享食物的情况,只有20%的幼儿把板栗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
【案例分析与反思】
1.幼儿自身的心态——自我控制能力差
小朋友都是很是爱自己的妈妈的,可是他们的意志力差,难以控制自己对食物的渴望,如果这时我们强行要求幼儿克制,则事与愿违,不仅不能培养对亲人的爱的情感,反而会滋长幼儿的不良情绪。上述情况中,把板栗送进自己嘴里的幼儿的行为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往往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他们对是非标准的评判是以满足自己来衡量的。
2.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自我中心的意识强
现在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孩子的交往,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自我中心意识强。而且现在的家庭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往孩子身上贴,造成幼儿“自我独有、唯我独尊”的意识,时常的迁就和忍让等生活态度都会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育对策】
如何教育独生子女,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但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却还在形成当中。
1.为幼儿创设分享合作的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在我们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共同布置。如: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谈论,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 让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把孩子们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2.为幼儿点拨分享合作的方法
3~6岁的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譬如,创设分享情境,给幼儿点拨分享方法,例如:看到别人有一个漂亮的玩具,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经幼儿讨论,孩子们了解了,应该有礼貌地向别人借,并且玩时应珍惜物品,及时归还,对那些不守信用,不爱惜物品的幼儿可以拒绝分享。同时,还应该用欣喜的口吻赞扬孩子的进步,请孩子讲述自己的快乐,悲哀与愤怒,使孩子们初步了解感受了分享快乐与悲哀等精神与情感。教师应多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使大家玩得更愉快。通过这些具体的分享合作的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分享合作的方法,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学会分享。
3.为幼儿提供多种方法培养分享行为
幼儿的分享行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很不稳定。所以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培养,使孩子的分享行为在示范榜样法、移情训练法等多种方法熏陶下得到发展。爱模仿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幼儿在家产生好的分享行为,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同时,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发现小伙伴的分享行为,认识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分享行为。如:谁为自然角带来了小金鱼?谁把新玩具带来给大家玩?这样通过榜样的模仿,激发了幼儿的分享愿望。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将会使幼儿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一定要遵循家园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孩子与你分享时,家长要欣然接受,让幼儿从根本上认识到分享的意义,从而形成稳固的分享行为。
只有从娃娃抓起,为他们创设一片纯净的天空,给他们营造一个分享与合作的愉悦环境,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样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