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专题探究刍议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古诗词的重要意义显然没有得到必要的凸现。或者说,至少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受到的实际关注,与其应有的地位远不相符。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显性的目标价值,古诗词的教学,在实践中通常被定位为朗读、背诵、理解和默写。表面的事实也可确凿表明:这样的教学应对现行语文考试中的各类诗词填空题,实可谓是“游刃有余”,只要教师勤于督促,再稍加研究考试,几乎没有哪个空能够难倒哪怕一个整卷得分不到50%的学生。而从显性的目标价值看,诗词教学能做到背诵和默写,似乎也可以算作是“功德圆满”了。当然,在考试方面,也作过课外诗词鉴赏的尝试,近年全国高考也有此类题型,可是,考查的意图指向很宽,评卷参考放得很松,况且虽说是“课外”,也不见得就没有对付的法子——恕我直言,这样的“鉴赏”考题,只怕要沦为以书写质量论高低的“送分题”。
   既然如此,古诗词的教与学在颇为功利的教育氛围中遭到的“淡薄”,也就不难设想了。固然,古诗词的考试,教师是会特别重视的,因为它好得分。也确实,倘若师生只需要花几堂课就能记得“名家名句”,顺利答出各种类型的考题,得到皆大欢喜的分数,谁还有必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几句古诗词上大做文章呢?因此,这个淡薄,是对祖国母语的淡薄;这个淡薄,是对情感观念的淡薄;这个淡薄,是对文学审美的淡薄。
   问题是,离开了对母语的感悟揣摩,离开了情感观念,离开了文学审美,古诗词还有什么?语文还有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当然没有制订古诗词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但是,关于古诗词,《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写有明确清晰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背诵优秀诗文60篇。”第四学段,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毋须作更多的“解析”或“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态度是积极的,是强调的,甚至,也是乐观的。
   事实上可以注意到,《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词上赋予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情感的体会和陶冶、美感的体验和教育等目标价值,而在教学实践中,也期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实现。推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应该说,古诗词在语文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理应受到十分重视的,是非常值得也有必要大力倡导的。因为,古诗词在语文上的价值,实质上更大程度地是潜在的,或者说是“隐性”的。纵观《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古诗词的四个阶段目标,不难发现除了“背诵”“积累”“运用”等这样一些可以量化而又利于操作的要求,其他众多提法几乎都是内在的、长期的和不易评估的。而从本质上讲,后者更为接近、也更能蕴涵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基于以上认识,“背诵——默写”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是低层次低水平的,甚至也是偏离《语文课程标准》的。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应该乘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春风,跨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开创更为广阔的局面,创造深刻长远的价值。直白地说,就是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应该着眼于“语言——情感——审美”这一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既注重背诵、默写等显性目标的实现,更突出语感、情感、美感等隐性目标的达成,至少是要有意识地趋近。
   同时,正是因为“难”,也让人看到发展的契机和空间:在应对目前的考试之余,偶尔挤一点点时间,伤一点点脑筋,用一点点力气在古诗词上,不妨当作教学的休闲和调剂,总可以吧,总不至于做不到吧。而一旦去做了,总会有闪光的东西出现,师生都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其他文献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爱生是教师之本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在教育实践中我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真诚的爱,一句表扬、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和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教育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健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策略。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
期刊
为了“打造幸福文化,创建高效课堂”,我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本次教学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实行了“五步教学法”,运用这种教学法两年以来,确实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也有不足的方面,下面我就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导学案的优势 
期刊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的勇气。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在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因此教师应树立以生为
期刊
作文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突出位置,作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总体成效。然而,不少执教者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施教对象的心理特征,加之教学方法操作失当,因而尽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苦心耕耘,多方尝试,但仍感收效甚微。作文教学无形中成了语文教改的一大难点和焦点。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初中作文教学效能的种种心理因素进行一番剖析。   (一)作文训练中负性
期刊
长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个飘带曾经映红了山川,照亮了心灵,但是时至今日,学生却无法真正感受到“红”的力量,无法理解长征的真正内涵。   在讲《七律 长征》时,学生说不出赤水如何四渡,金沙江如何巧渡;在讲《老山界》时,学生不理解“少数民族的误解”;在讲《长征剧本》时,面对长征路上发生的一幕幕故事、一场场战役、一桩桩事件,更是知之甚少。   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长征,融自己于那个
期刊
初中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它容纳着许多梦想与渴望,承载着无数的心酸和眼泪。我坚持让我的学生每人每周写一篇周记,周记的范围、题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感兴趣,想写的事,想说的话都可以写,字数一般300字以上。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写周记是较好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一篇篇周记写下了青春的誓言,留下了青春的热情,录下了青春
期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幼时便知这是赞美老师的诗句。当理想成真时,作为一位普通的乡镇教师,我以自己的努力践行了就业时的承诺。今年我又因为领导的信任继续担任九年级的班主任,作为一名女班主任,我深感身上的担子艰巨,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努力,时刻告诫自己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使他们走好初中生涯的第一步,成为德才兼备的学生,使自己成为他们人生之路的领路人,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实
期刊
当下“课堂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新词,几乎所有的学都在展开课堂改革,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式教学模式,一拨又一拨的成功模式刺激着各级领导的神经。于是,不断的派遣自己的教师奔赴各地开展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的学习高潮,期望在自己领导的一方教育陈地上也能开出圣洁的课改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当然这个初
期刊
历来人们都称《水浒》是歌颂农民起义的赞歌,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塑造了108个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的形象。尤其是对于男性,“及时雨”宋江,“行者”武松,“托塔天王”晁盖,等等。一个个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了读者的心中,让读者对英雄人物产生各种膜拜。可是,在男性朋友热衷于《水浒》的同时,却少有女性喜欢看《水浒》,这是为什么呢?女性对于阅读,他们注重的是情感的体验,喜欢一部书,沉迷一部作品,很大的原因是内容能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