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诗人高度凝炼的语言,它渗透着诗人的思想,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折射出时代的人文素养。诗歌美语对学生作文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一个能够熟读和背诵很多诗的孩子,他的作文语言会显得异常的优美,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记忆,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诗歌语言运用到作文中去,使学生的作文语言优美起来。
一、诗歌语言在入题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善于借助诗歌语言引导学生给作文开头,使文章在开篇时就能够吸引读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如写《秋》,有的学生就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用它来开头突出当地秋天奇异的景观,使文章开头就能够给人一种“异”感,让读者从“异”中领略当地自然景观,使读者能够带着兴趣深入阅读文章。又如另一篇“秋”,有的学生借用“杨花落尽子规啼”开头,以此写秋末花落、子规啼叫的情景,在文章开头给人一种花落的美丽以及百鸟争歌热闹场面,为下文这一美丽的秋景而伏笔。诗歌语言,如果学以致用,就能够很好的为学生的作文服务,特别是在入题时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二、诗歌语言唤起学生作文对美的追寻
在作文中,诗歌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尤其是从心灵深处对美的追寻。当学生对诗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美感的时候,他对丰富的语言词汇便产生了一种神奇感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便现出神奇的魅力,这是动态与形态有机结合起来的美感。学生写道:“又一绿色的季节,梦见自己穿上绿色的军装,走进绿色的军营,去追寻自己绿色的梦。”我们在教授诗词鉴赏时,应该引导学生获取诗词语言运用的技法,使学生在赏析吟咏中获取美感,使学生作文在语言层面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把这些优美的语言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就会提升作文语言的美感和深度。
三、诗歌语言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想象和联想,能够扩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通过赏析,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写道:“一个美丽而又年轻的女子,刚刚梳洗完了,独自一个人靠在望江楼的一角,带着企盼的伤感眼神,凝视着远方,静静的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千条帆船经过望江楼,青年女子思绪万千,惦记着心上人是否就在此条船上,落日洒下一道残阳,悠悠江水带走的是主人脉脉的情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汪汪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下,落进滔滔的江水中。”这样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扩大了想象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激情。
四、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在作文中进一步传承
诗歌语言不仅留给我们美的精神享受,而且其中凝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髓。他们留下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对杜会民族,对亲情、民生的思索。这些美丽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极其宝贵的财富。正是这些宝贵的财富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长城,也正是这些文人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虽历经磨难而终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这,使我们民族实现了再一次腾飞。如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写照,一些具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壮志情怀;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老当益壮斗志昂扬不断进取的壮志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是对弱者的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写为国效忠的大义情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一份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之情……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构建学生健康的精神大厦,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反映到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则是积极向上的精神,使“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在作文中得以传承。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诗歌语言在入题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善于借助诗歌语言引导学生给作文开头,使文章在开篇时就能够吸引读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如写《秋》,有的学生就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用它来开头突出当地秋天奇异的景观,使文章开头就能够给人一种“异”感,让读者从“异”中领略当地自然景观,使读者能够带着兴趣深入阅读文章。又如另一篇“秋”,有的学生借用“杨花落尽子规啼”开头,以此写秋末花落、子规啼叫的情景,在文章开头给人一种花落的美丽以及百鸟争歌热闹场面,为下文这一美丽的秋景而伏笔。诗歌语言,如果学以致用,就能够很好的为学生的作文服务,特别是在入题时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二、诗歌语言唤起学生作文对美的追寻
在作文中,诗歌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尤其是从心灵深处对美的追寻。当学生对诗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美感的时候,他对丰富的语言词汇便产生了一种神奇感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便现出神奇的魅力,这是动态与形态有机结合起来的美感。学生写道:“又一绿色的季节,梦见自己穿上绿色的军装,走进绿色的军营,去追寻自己绿色的梦。”我们在教授诗词鉴赏时,应该引导学生获取诗词语言运用的技法,使学生在赏析吟咏中获取美感,使学生作文在语言层面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把这些优美的语言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就会提升作文语言的美感和深度。
三、诗歌语言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想象和联想,能够扩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通过赏析,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写道:“一个美丽而又年轻的女子,刚刚梳洗完了,独自一个人靠在望江楼的一角,带着企盼的伤感眼神,凝视着远方,静静的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千条帆船经过望江楼,青年女子思绪万千,惦记着心上人是否就在此条船上,落日洒下一道残阳,悠悠江水带走的是主人脉脉的情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汪汪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下,落进滔滔的江水中。”这样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扩大了想象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激情。
四、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在作文中进一步传承
诗歌语言不仅留给我们美的精神享受,而且其中凝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髓。他们留下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对杜会民族,对亲情、民生的思索。这些美丽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极其宝贵的财富。正是这些宝贵的财富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长城,也正是这些文人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虽历经磨难而终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这,使我们民族实现了再一次腾飞。如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写照,一些具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壮志情怀;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老当益壮斗志昂扬不断进取的壮志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是对弱者的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写为国效忠的大义情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一份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之情……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构建学生健康的精神大厦,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反映到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则是积极向上的精神,使“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在作文中得以传承。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