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然而,在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今天,我们的数学教学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的教学,不但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而且残酷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激情,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应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尽显数学魅力,张扬学生个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有效氛围,让学生个性充分展示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态度和情绪相关。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感觉性灵敏,思维活跃,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快,个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特长,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表露,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为此,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国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说:“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无穷的灵感,引发个性的展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的成败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球”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左手拿的是什么?”“乒乓球。”“右手拿的是什么?”“足球。”“我们脚下踩的是——”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地球”。从乒乓球、足球、地球的共性中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球的概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关于这部分知识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上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从而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2.科学统筹课堂。合理的课堂布局,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从而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1)问题的提出应体现一定的“坡度”。教师应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题目,让困难生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优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2)练习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弹性”,使优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得了”。(3)在指导方法上,有的要放手让学生自我发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的适时、适当地点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要耐心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在参加各项活动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在有效的课堂氛围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各自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引导大胆猜想,让学生个性张扬
数学猜想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思维活动。一个较合理的猜想的提出,首先有赖于一定的知识经验,需要对已有信息作出必要的分析和判断。但更多地需要对问题的可能结果、可能解法与可能规律作出大胆猜测和直觉判断。所以数学猜想,往往具有逻辑与非逻辑的双重色彩,而更多地具有非逻辑色彩。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事实上,数学史上许多发现都离不开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鼓励学生合理猜想,尽管不可能产生如“哥德巴赫猜想”那样伟大的发现,但它对于提高他们自身的数学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新大纲也十分明确地肯定了这一点。
例如,教学“分数化有限小数”时,我先提供了一组分数,让学生算一算、看一看、想一想,然后猜一猜: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个部分有关?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经过一番或对或错的猜测后,学生形成了共识。但这种共识还只是一种假设,不能作为最后结论来应用,必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以检验假设是否普遍。再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学生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们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猜想的结果各不相同,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再通过验证得到正确答案,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培养和鼓励学生借助直观、经验,采用类比、化归的方法,将感知对象从整体上观察,做出大胆的猜想。这样就能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夯实基础。
三、放手探究合作,让学生个性长足发展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灌输得多,学生自己探索得少,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别人的东西,缺乏探究的意识。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作为教师,应该变结论型问题为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中的例2,课本是这样解的,先求出份数:3+2=5,再求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00×3/5=60(公顷),100×2/5=40(公顷)。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鼓励他们:看看哪些同学最聪明,能列出与课本上不同的解法。这样挑战性的激励,不仅使学生们信心十足,感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而且纠正了部分学生“唯书是从”的传统观念,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结果学生们做出许多解法:(1)求大豆的面积100÷(3+2)×3,求玉米的面积100÷(3+2)×2。(2)把玉米的面积看作单位“1”,大豆的面积就是玉米的面积的1.5倍,单位“1”是100÷(3÷2+1)=40(公顷)。(3)把大豆的面积看作单位“1”,玉米就是大豆的面积的2/3,单位“1”是100÷(1+2/3)=60(公顷)。虽然本题是比的应用,但同学们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说明问题不但可以按比例分配解,而且可以用分数解。探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通过大胆探究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倾向。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有关。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能进一步地体现出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有效拓展时空,完善学生个性
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些差异,“一刀切”的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正如杨再隋教授所说:“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这就要求教学的时间、空间、任务等应该是有弹性的。对同一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在课内自学自己喜欢的其他内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在课外补缺补漏。从空间上看,要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自学、复习、观察、查阅资料等。
例如,教学“有趣的拼搭”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活动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互相合作。“滚一滚”要学生自己做;“堆一堆”要比较哪个容易,哪个难;“摸一摸”向同学介绍怎样摸对的;“搭一搭”让学生合作搭,搭出各种各样自己想象的美丽图案。拼成这些美丽图案的知识都来源于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积累。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在课堂里,从影视、网上及生活中得到信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减负”工作逐步得到落实,学生课余生活玩耍,观看影视的时间多了。因此有效学习时空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个体在学习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自由选择,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总之,新世纪的数学教学不再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倡导有效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大胆地创设氛围,轻柔地走近学生,解放他们束缚的心灵,去找寻这样一番境界: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让学生在个性天地的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应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尽显数学魅力,张扬学生个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有效氛围,让学生个性充分展示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态度和情绪相关。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感觉性灵敏,思维活跃,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快,个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特长,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表露,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为此,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国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说:“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无穷的灵感,引发个性的展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的成败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球”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左手拿的是什么?”“乒乓球。”“右手拿的是什么?”“足球。”“我们脚下踩的是——”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地球”。从乒乓球、足球、地球的共性中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球的概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关于这部分知识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上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从而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2.科学统筹课堂。合理的课堂布局,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从而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1)问题的提出应体现一定的“坡度”。教师应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题目,让困难生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优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2)练习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弹性”,使优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得了”。(3)在指导方法上,有的要放手让学生自我发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的适时、适当地点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要耐心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在参加各项活动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在有效的课堂氛围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各自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引导大胆猜想,让学生个性张扬
数学猜想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思维活动。一个较合理的猜想的提出,首先有赖于一定的知识经验,需要对已有信息作出必要的分析和判断。但更多地需要对问题的可能结果、可能解法与可能规律作出大胆猜测和直觉判断。所以数学猜想,往往具有逻辑与非逻辑的双重色彩,而更多地具有非逻辑色彩。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事实上,数学史上许多发现都离不开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鼓励学生合理猜想,尽管不可能产生如“哥德巴赫猜想”那样伟大的发现,但它对于提高他们自身的数学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新大纲也十分明确地肯定了这一点。
例如,教学“分数化有限小数”时,我先提供了一组分数,让学生算一算、看一看、想一想,然后猜一猜: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个部分有关?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经过一番或对或错的猜测后,学生形成了共识。但这种共识还只是一种假设,不能作为最后结论来应用,必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以检验假设是否普遍。再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学生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们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猜想的结果各不相同,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再通过验证得到正确答案,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培养和鼓励学生借助直观、经验,采用类比、化归的方法,将感知对象从整体上观察,做出大胆的猜想。这样就能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夯实基础。
三、放手探究合作,让学生个性长足发展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灌输得多,学生自己探索得少,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别人的东西,缺乏探究的意识。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作为教师,应该变结论型问题为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中的例2,课本是这样解的,先求出份数:3+2=5,再求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00×3/5=60(公顷),100×2/5=40(公顷)。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鼓励他们:看看哪些同学最聪明,能列出与课本上不同的解法。这样挑战性的激励,不仅使学生们信心十足,感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而且纠正了部分学生“唯书是从”的传统观念,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结果学生们做出许多解法:(1)求大豆的面积100÷(3+2)×3,求玉米的面积100÷(3+2)×2。(2)把玉米的面积看作单位“1”,大豆的面积就是玉米的面积的1.5倍,单位“1”是100÷(3÷2+1)=40(公顷)。(3)把大豆的面积看作单位“1”,玉米就是大豆的面积的2/3,单位“1”是100÷(1+2/3)=60(公顷)。虽然本题是比的应用,但同学们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说明问题不但可以按比例分配解,而且可以用分数解。探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通过大胆探究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倾向。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有关。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能进一步地体现出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有效拓展时空,完善学生个性
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些差异,“一刀切”的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正如杨再隋教授所说:“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这就要求教学的时间、空间、任务等应该是有弹性的。对同一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在课内自学自己喜欢的其他内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在课外补缺补漏。从空间上看,要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自学、复习、观察、查阅资料等。
例如,教学“有趣的拼搭”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活动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互相合作。“滚一滚”要学生自己做;“堆一堆”要比较哪个容易,哪个难;“摸一摸”向同学介绍怎样摸对的;“搭一搭”让学生合作搭,搭出各种各样自己想象的美丽图案。拼成这些美丽图案的知识都来源于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积累。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在课堂里,从影视、网上及生活中得到信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减负”工作逐步得到落实,学生课余生活玩耍,观看影视的时间多了。因此有效学习时空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个体在学习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自由选择,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总之,新世纪的数学教学不再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倡导有效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大胆地创设氛围,轻柔地走近学生,解放他们束缚的心灵,去找寻这样一番境界: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让学生在个性天地的星辉斑斓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