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跟进 “智慧”常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ku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时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有了课时目标的准确定位,才有课堂教学的“智慧”绽放。
  结合教研室的教学视导,我对“课时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越城区乡镇小学的30岁以下的数学教师。调研方式:看教案、听课、座谈、交流。
  一、现象
  现象一:目标错位。我们有些教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混为一谈,或者目标琐碎繁杂、主次不分,导致教学活动的无序和零乱。
  现象二:目标缺位。过于强调“知识和能力”目标,缺少了过程性目标。因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导致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现象三: 目标越位。有些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超越了教材的要求,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学习难度,增加了学生负担。学生学得累,产生厌学情绪,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造成以上这三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时目标的设计方法缺失,思路无序,把握不准。
  二、建议
  (一)解读《课标》和“教材”,细化并优化目标
  1.细化目标。虽然《课标》已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教参》中有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但那是为一般情况下的使用而设计的,在教学时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标》、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全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2.优化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课时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都全部考虑进去。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预设目标时,先要确定基本目标,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在上述基础上再考虑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突出重点,做到少而精。
  (二)了解、分析“学情”,以“学情”来调整目标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必须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认知风格,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课时目标。
  (三)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教学中主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的困难,难以理解或者容易出错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难点,《课标》、教材、学情都会提供确定课时目标中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四)制定并准确表述课时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用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应该是可操作的、具体的、可检测的。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主要考虑以下四点:
  第一,目标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应该考虑本学段的要求、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能力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方向,才能在备课中紧扣目标,在教学中克服随意性,正确地调控课堂,保证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二,教学目标要体现主体性。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学生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师教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经过一节课的学习,自己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在设计教学目标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社会背景、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等。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想完成的、能够完成的、应该完成的。
  第三,教学目标要体现任务性。由于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任务要明确,语言要准确,要明明白白地表述出,这节课通过什么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什么改变。
  第四,教学目标要体现完整性。教学目标要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出发,科学整合与选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领域的要求,利于学生和谐、主动发展。
  三、结束语
  数学课时目标,它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更是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出发点和归宿,它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期待着,我区乡镇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跟进”,“智慧”常在。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多媒体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有效地将那些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充满趣味;能使乏味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能有效增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更符合聋校学生的学习要求。它能有效弥补聋生的听觉缺陷,使其在丰富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来激发求知的欲望,增强聋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
目标,对教学设计起着指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但现实中,课时教学目标从确立到落实离最优化仍相距较远。本文就课时目标的现状略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阐述与现状  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以及教科书、学生实际、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
课标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为学生提供的是“满汉全席”——“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有了这些丰富的营养大餐,还用担心学生不成长吗?    一、山珍海味——读写结合,巧练作文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
一、 活动提出  “让电影走进课堂,把世界上最好的电影献给孩子们”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几年来,我校努力寻求德育教育新途径,研究开发了《电影赏析》校本教材,课堂引进高雅艺术,让学生在“观经典电影,走红色之旅”中不知不觉接受革命传统道德教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优秀传统美德,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基于此,我以“走进经典电影,制作经典台词卡”作为这次活动的主题。  二、活动目标  1.
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想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健身;而学生总想着如何玩,对健身活动却不感兴趣,轮到上常规性的健身活动项目时,就不太情愿听教师的指挥。这就产生了体育课堂健身和娱乐的冲突。小学的体育活动要坚持健身和娱乐相结合,在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娱乐和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做到“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一、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健身与娱乐相结合  体育课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之所以喜欢,是因
钱,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用得好,利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学校对学生教育;用不好,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危害。那么,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出“钱”的包围呢?作为一名家长及教育者,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对照——经济条件  家访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一件平常不过的事,但前年的一次家访对我来说却是一件不平常的事。班上有一位叫韦海莉的学生,品学兼优,却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几十元
“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这是崔峦老师最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到的见解。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集体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一、 快速浏览,抓住文本主旨  快速浏览是默读的一种方式,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由于这种阅读方式不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对这一要求存在着片面理解,有些教师谈语法而色变,认为在小学阶段应杜绝语法教学。然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始终离不开对词汇的积累和对语法规则
一、语音版块教学的背景与现状  我所教的班级使用的是PEP三年级上册的新教材(2012年9月正式开始使用)。与一些使用此教材的同仁一起交流时,都一致认为,新教材中的Letters and sounds ,也就是我们所指的语音版块,内容比较多,既要求初学者掌握字母,又要初步渗透各种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另外还要涉及每个字母所含读音的两个单词,再加上每一单元都有这一板块的新chant;在《教师教学用书》
如果有这样的两个课堂:一个“有条不紊”,学生按部就班地步入你的教学设计,你牢牢掌控课堂的主动权;一个“众说纷纭”,学生与你不断碰撞,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显然,对于第一种,教师比较容易驾驭,而第二种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因为课堂环境相对自由,要随时应对课堂的各种状况。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而言,的确存在着调控的难度。但是,难道我们要以牺牲学生思维的自由伸展来维持课堂的划一吗?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