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恢复 乐园的重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16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来分析小说《死神迎接大主教》中的花园意象和沙漠意象,从而揭示出小说的探求主题,将人从原罪中拯救出来,重新恢复世人对天主教的信仰,建立人间乐园的主题,并由此分析小说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花园荒漠原型意象《死神迎接大主教》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薇拉·凯瑟成功的文学叙述,加之清晰简洁的文风,使她在1929年被评论界誉为第一位美国小说家。美国评论家麦克斯威尔·盖斯马尔将薇拉·凯瑟称之为“物质文明过程中精神美的捍卫者”。《死神迎接大主教》是薇拉·凯瑟作品中最受评论界欣赏、喜爱的小说之一。该作品情节简单,给读者呈现的是在19世纪美国西南部让·拉度神父的传教经历。在让·拉度神父和约瑟夫·威兰神父的共同努力下,天主教在被人们忽视了300多年的墨西哥牧区得以复兴。这是一部净化灵魂、纯洁心灵的小说。有些评论家用生态主义来解读这篇小说所蕴含的美洲印第安文化——美洲印第安人对自然心存着深深的尊敬和热爱之情。也有些评论家从浪漫传奇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主要的人物性格。然而,所有这些理论都不能道尽小说的深刻含义,小说所蕴含的深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薇拉·凯瑟有着丰富的传奇和圣经知识。因此,在小说中使用大量的圣经典故和传奇故事,已成为她显著的写作风格。笔者试图通过使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花园意象和沙漠意象,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信仰的恢复和乐园的重建,并由此挖掘小说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二原型意象
  
  《死神迎接大主教》中借用了大量的圣经意象,既有植物和矿物方面的意象,也有关于人物的原型。本文通过分析植物意象和矿物意象来探讨圣经主题。在这部小说中,花园出现了多次,但是每次在本质上都有不同的意义。荒漠则始终贯穿于大主教让·拉度整个传教经历的过程中。
  
  1花园意象
  在《文学批评手册》中,花园被赋予了如下的含义:“乐园;纯真;完美(尤指女性的);肥沃”。在《死神迎接大主教》中,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为读者详细地描绘了充满宗教色彩的花园意象。花园坐落在山中,俯瞰着罗马,环境是文雅、有教养的。红衣主教对酒、食物和艺术的良好品味强化了这种氛围。天主教堂已成为欧洲极具优势的文明因素,它希望能使美国西南部文明化。这个花园象征着旧世界,在这里,红衣主教们醉身于堂皇而又舒适的生活中,对新墨西哥的荒漠一无所知。在这里,传统的花园形象被颠覆,尽管华丽,但是不再纯真、完美。因为,在此居住的红衣主教的精神是空虚的、信仰是淡漠的。他们美丽的花园与可怕的荒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荒漠中,“土地破裂,形成无数的峡谷和干枯的河床。地上的深长裂缝有十英尺深的,也有一千英尺深的。”被派往沙漠的那些牧师(如让·拉度神父)将会度过艰苦的生活,“他将吃野牛肉干和辣子菜豆,能喝上水就谢天谢地。他的生活并不轻松。那个世界将吸干他的青春和精力,就像那些被吸干的雨水。他将做出各种牺牲,甚至以身殉教。”让·拉度神父和约瑟夫·威兰神父的使命便是使天主教在被人们忽视了300多年的墨西哥牧区得以复兴。旧世界中,红衣主教对艺术和舒适生活的狂热与那些在新世界中传播天主教教义的神父遭受痛苦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个花园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方面。在令人惬意的花园里,俯瞰着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他们就像居住在天堂里逍遥自在、轻松自得的神仙。他们过着如此舒适的生活以致于信仰和灵魂变成了一片荒原。然而,那些在荒漠中苦苦穿行、历经艰险承担传播天主教教义的神父们,像基督一样,承担着在未知的沙漠地区创造着人人皆舒适的花园——人类的精神家园。花园建成后,有些人将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对上帝的敬慕之心会日渐减弱。因此,这些有责任感的神父们就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维护人们信仰和历史传统的使命,这项任务将更加艰巨。所以,从花园这个意象中可以推断出探求、拯救和信仰的恢复的主题。
  晚年时,让·拉度神父经常引用他同乡帕斯卡的话:“人的堕落和拯救都是在花园中发生的”。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人的迷失或堕落是由原罪衍生的。当花园的建立者开始沉迷于物质享受,而忽视灵魂的拯救时,花园就会变得像阿克玛方山上巴塔扎神父的花园那样危险、有害。巴塔扎神父“种植桃树,守卫他的花园,就像守卫着一个小王国,绝不允许当地妇女在灌溉上有丝毫的懈怠。”他喜欢食物,并坚持让印第安人照料他的花园,提水、松土以便能长成令人惊叹的花园。食物是他唯一的欲望和追求。不惜花大力气,去得到新种子、插条或者一些与众不同的肉。印第安人顺从他,是因为他有一幅画,一幅据说会带来降雨的画。此外,他们也不能确定巴塔扎神父的魔法到了何种程度。
  巴塔扎神父的花园是世俗理念和物质欲望的象征,成为他原罪的源泉和见证。在他被扔下悬崖摔死后,他的花园“憔悴下去,并最终因为缺水而消亡。”然而,在荒无人烟的新世界修建花园是每个开拓者的梦想。让·拉度神父曾经说,“有法国牧师的地方,必定有一个长满了果树、蔬菜和鲜花的花园。”唯一健康、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是创建花园而不是在花园中享受。幸运的是,让·拉度神父是第一个将宗教和文化带入新世界的人,他不得不花大半辈子来建立自己的花园以便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竭尽所能避免从他建好的伊甸园中堕落下去。通过献身于宗教和上帝,让·拉度神父实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信仰的拯救力量在小说的许多地方都有描述。由于与宗教结合在一起,这些描写往往被赋予了超个体的抽象色彩。
  宗教的教化作用可以从玛格达莲娜身上体现出来。“玛格达莲娜”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了《圣经》中的妓女,她被耶稣所救,后来成为一名圣徒。在《死神迎接大主教》中,玛格達莲娜是巴克·斯科尔斯的妻子,她警告牧师远离斯科尔斯的房屋。后来她逃离了对她恣意谩骂的丈夫,并指控了他的罪行;后来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并在圣达菲为拉度神父工作。她的拯救是发生在花园中的。起初,玛格达莲娜是一个罪人。当神父们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她看起来半痴半傻,并且很脏。在神父们的帮助下,她的丈夫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她也不再挨打受骂。从那以后,她就和修女们生活在一起。一天,拉度神父和威兰神父在花园里看到了一副圣洁的画面:玛格达莲娜来采花、喂鸽子时,一群鸽子在她头上盘旋、飞舞,“不一会儿,整群鸽子由于阳光的作用好像都变得透明了,融化在阳光里就像盐溶于水。”“它们落在玛格达莲娜的手臂和肩膀上,从她的手中啄食。”这个可怜的女人获得了神圣的美丽和非凡的才能。抛弃过去,获得新生,和修女们过上了一种虔诚的生活,最终得到了上帝的救赎和垂爱。正如凯瑟所写的那样,“在经历了年轻时遭受的可怕打击之后,她看起来在上帝的家里再次绽放盛开。”
  花园是供人们休息的地方,可以将人从堕落的世界中拯救出来,恢复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让·拉度神父想建立的教堂就是一座花园。终其一生,他竭力想在宗教中发现真理和意义。对让·拉度神父来讲,大教堂是永恒的真理的化身。
  “在它的庇护下,他才有安全感,就像回港的船只,躺在防波堤旁。”建立大教堂是拉度神父把宗教和文化引入新世界的巅峰。大教堂的罗马式风格象征着宗教与文化的融合,成为救治现代物质主义的灵丹妙药。让·拉度神父说道,“威兰神父,大教堂的创建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未来。”
  在他死后,大教堂将依然屹立在那儿,见证着开拓者虔诚的努力和真实的生活。大教堂是宗教信仰的化身,代表着人们理想中的花园。这里人们可以敬重上帝,恢复信仰,得到上帝的拯救和祝福。最终洗掉原罪,使自己的身心得以净化,这样的花园升华了世人的精神境界。
  从以上对不同花园的分析来看,“最终,园丁是决定花园是由博爱还是由贪婪统治的主要因素。如果耶稣或智者是园丁,那么花园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地方。然而,如果是由世俗的智者来照管的话,那么花园则是贪婪的。”让·拉度神父的花园属于前者,而巴塔扎神父的花园属于后者。巴塔扎神父为了自己的享受,驱使印第安妇女花大力气照管果园;而让·拉度神父种果树是为了所有人,让他们品尝到真正的营养价值。此外,巴塔扎神父利用天主教信仰去奴役迷信的印第安人,而让·拉度神父在他的教区里,通过传授天主教义来解放教民。
  
  2荒漠意象
  小说第一回描述了让·拉度神父穿越新墨西哥荒漠的经历。正如弗莱指出的那样:妖魔的意象经常性地是“原始的沙漠、岩石和荒原。”让·拉度神父穿越的沙漠“没有任何特色——也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的景物。”“彼此如此的相像,宛如进入了一场几何图样似的恶梦。”这个异化的世界消融了拉度神父的个性。渐渐地,他变得疲倦、口渴。口渴使他经历了“荆棘和蓟”的感觉,他对耶稣在十字架上遭受痛苦时发出的呼喊感同身受:“我渴了。”他认为或者这就是他生命的尽头,开始责备自己害得马也跟着受苦。然而,他默默的宗教虔诚不允许他向绝望屈从。他紧闭双眼,睁开时发现一棵十字形的杜松树,这棵树象征着伊甸园中的生命树。正是这棵树赐予了让·拉度力量使他在荒漠中发现了自我和方向。他虔诚的祈祷,奇迹出现了,马把他引到了神秘泉边,泉水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在泉边他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在牧羊,明显地指射着耶稣作为他的子民的牧羊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就像耶稣一样,成为了“人类原罪的替罪羔羊”,最终被上帝所救。
  让·拉度神父的宗教本性使他在带着旅行必需品去杜兰果主教的旅途中,免于在荒漠中显露出绝望或失望之情。他接受了当时的任务和境况,深深的信仰使他在荒漠中得到了神迹的奖励,最终引导他到达了神秘泉和村庄。以这样的方式描绘拉度的窘况,凯瑟承认了上帝将会悄然降临到那些有足够能力认识到这些神迹的病人生活中。
  让·拉度神父对动物的关心就像对自己一样。外表上看,他有着“开阔的、大度的、若有所思的额头。”英俊的脸上,带着点严肃的神情。身穿一件鹿皮夹克,具有优雅出众的气质。他看起来对环境、动物和上帝都彬彬有礼。凯瑟将他描绘为一个“出身文雅、勇敢、敏锐、彬彬有礼的人。”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看出,花园意象和荒漠意象蕴含了小说的主题——恢复世人对上帝的爱,并重塑人间乐园。“有了对上帝的信仰,才会用爱和希望去诚心的祈祷。”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和祝福,才会“因信得救”。因此,只有那些由上帝挑选出来的虔诚的牧师才能建立真正的基督花园。让·拉度的使命就是通过在荒漠中建立这样的花园,从而创立人们的精神支柱,使他们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Baumer,Franklin Le Van,ed.“St.Augustine:Enchiridion.”Main Currents of Western Though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2] Beretta,Ilva.“The World’s a Garden”:Garden Poetry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Sweden:Uppsala University Press,1993.
  [3] Cather,Willa.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New York:Alfred A Knopf,1927.
  [4] Frye,Northrop.Anatomy of Criticism:Four Essay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
  [5] Frye,Northrop.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Publishers,1982.
  [6] Guerin,Wilfred 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4.
  [7] 錢青:《美国文学名著精选》,商务印书馆,2003年。
  
  作者简介:杜巧玲,女,1981—,河南焦作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至30年代,这正是美国的20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作者弗·司哥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象征,他是二三十年代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通过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美国梦”是必然破灭的。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对比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
期刊
摘要 19世纪是英国小说取得卓越发展的时期。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等,恋爱、婚姻成为这时期英国小说的共同主题,各个小说家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而形成了独特的爱情婚姻观,本文试就《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婚爱观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19世纪小说婚姻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9世纪,随着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简·爱作为传统女性叛逆者形象化身已深入人心。事实上,叛逆只是构成简·爱心理状态的一个极为表面化的因素。从现代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简·爱的心路历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一个自卑——超越自卑的过程。  关键词:简·爱自卑情结反抗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作者“诗意的生平”的写照,而
期刊
摘要“受难的耶稣”形象现已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化用了“受难的耶稣”这一原型意象,突出了主人公在受难中所体现出来的男性准则;哈代在《苔丝》中将心甘情愿承受磨难的女主人公苔丝描写成耶稣基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纯洁、忠诚的女性准则。如果说海明威的“受难者耶稣”是被迫选择受难,那么苔丝则是心甘情愿地承受磨难。  关键词:耶稣意象原型男性准则女性准则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短篇小说作家。她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主义必须联合男性,将他们看作妇女斗争的伙伴,才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与解放。而女性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争取消除性别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群体压迫。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女权主义为女性告别受歧视地位,取得应有尊重和自我价值进行了不屈的战斗。然而长期的思
期刊
摘要李清照的心始终被现实生活困扰着,虽然具有大丈夫的豪迈个性,也不缺乏过人的才学,但是,无法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使她不能够昂首挺胸地自由高歌,她的心灵始终带着枷锁,她只能深情地诉说,形成了婉约的创作风格。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因为他的生命活动进入了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层面,他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圆成,所以不论面对多么困苦的处境,他的心灵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放歌,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关键
期刊
摘要语言是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劳伦斯作品《鸟啼》的象征效果,使文本结构上具有双重性,作者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  关键词:能指所指第一涵义系统第二涵义系统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法国的罗兰·巴特认为文字有兩个系统:即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他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得以维持时,词义就与这两方
期刊
摘要 J·M·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运用梦境的描写,通过隐喻讲述了一个有关文明、人性和灵魂救赎的故事。其中梦境的演变、故事本身与梦境的两条线索的平行发展和交融,梦境中意象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通过解读故事中的城堡、空白、蛮夷少女等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库切通过这一故事所表达的对于古老非洲文化的敬仰,和对于善良人性的向往。  关键词:《等待野蛮人》梦境隐喻寓言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东郭姜是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典型的“红颜祸水”形象。通过考证对比《左传》中东郭姜的原型形象,分析东郭姜种种事迹的实质,我们发现她并不是导致崔家灭亡的根源。实际上,东郭姜的形象是刘向在其个人意识和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支配下,加入其个人的审美标准精心塑造的用作教化女性,并劝戒天子的反面形象。  关键词:《列女传》齐东郭姜刘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西汉刘向编撰的《古列
期刊
摘要诸葛亮的《出师表》自问世以来受到世人推崇,被视为文章之典范,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将其收入《古文观止》。纵观诸葛亮一生,他始终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通过修身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出师表》所饱含的儒家思想是它成为“至文”的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武侯出师表儒家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诸葛亮的《出师表》持论通达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