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正确引导小学生树立辩证唯物的科学观至关重要。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都是对课程的重建。教材的价值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的。全面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改革的意图,在教学中体现教材的教育价值,弥补教材存在的滞后性、缺陷性,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
关键词 教材 编写 目标 结构 把握
一、关于对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理解
本套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具体规定,积极遵循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切实体现探究式的教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探索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始终坚持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平性、科学研究的启蒙性和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努力实现“严肃的内容,活泼的版面,正规的教育,快乐的学习”这一编写目标。
二、关于对教材的编写原则的理解
1 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套教材坚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科学探究过程能力”培养为明线,将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把科学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作为直接目标,使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可行。坚持以基本的科学知识为暗线,既保证教材内容全面覆盖《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又注意淡化科学知识的界限,采用散点教学,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补充自身所需的知识。坚持用大量的“做中学”活动贯穿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学生动脑、亲自实践,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化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教材重视探究过程和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通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每个“做中学”活动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小循环、每册教材中三种不同类型单元能力培养的中循环和整套教材中能力培养的大循环,从而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稳步提高。
3 关注学科联系,实施学生人本教育。现代的课程论越来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增强各门类知识间的综合运用。本套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组织和探究活动中,切实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衔接,在着重培养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重视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使学生从小接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对本套教材主要特点的理解
1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材坚持以学生提出问题为起点,在搜集事实证据、进行模型解释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旧问题,提出新问题,从而以问题为纽带贯穿整个探究过程,科学课程逐级扩大;配合这一逐级提高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材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体现了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合作式等教学理念,提高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参与性和时代性。
2 能力培养过程循序渐进。教材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逐步培养、稳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过程能力。首先,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3年级至6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目标分别定为逐级递进的“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科学探究”。最后,每一册教材又都在各个单元中确定了培养探究过程能力的二级目标。这样,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和“做中学”活动,实现一个个能力培养的小循环,达到二级目标。二级目标支持一级目标,使每一册教材都能实现探究过程能力培养的中循环。各册教材的一级目标本身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每两册教材的一级目标又对应支持一个年级的认知能力目标,使整套教材成完整的能力培养大循环。整套教材循序渐进,使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逐步把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
3 教材内容整合设计。一是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标准》要求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等方面的内容标准,并在科学家的积极倡议下,涉及到了磁悬浮、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纳米材料与基因工程技术等具有时代感的科学技术。二是教材内容淡化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贴近儿童生活,综合安排各项内容,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断扩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三是为了便于学生自学阅读,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与探究活关的“科学自助餐”,为小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提供了条件。
4 教材形式灵活。教材充分考虑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卡通、游戏、故事、童话、谜语、诗歌、连环画、科幻作品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材的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都是对课程的重建。教材的价值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的,因此,全面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改革的意图,在教学中体现教材的教育价值,弥补教材存在的滞后性、缺陷性,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
关键词 教材 编写 目标 结构 把握
一、关于对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理解
本套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具体规定,积极遵循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切实体现探究式的教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探索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始终坚持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平性、科学研究的启蒙性和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努力实现“严肃的内容,活泼的版面,正规的教育,快乐的学习”这一编写目标。
二、关于对教材的编写原则的理解
1 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套教材坚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科学探究过程能力”培养为明线,将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把科学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作为直接目标,使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可行。坚持以基本的科学知识为暗线,既保证教材内容全面覆盖《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又注意淡化科学知识的界限,采用散点教学,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补充自身所需的知识。坚持用大量的“做中学”活动贯穿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学生动脑、亲自实践,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化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教材重视探究过程和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通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每个“做中学”活动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小循环、每册教材中三种不同类型单元能力培养的中循环和整套教材中能力培养的大循环,从而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稳步提高。
3 关注学科联系,实施学生人本教育。现代的课程论越来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增强各门类知识间的综合运用。本套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组织和探究活动中,切实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衔接,在着重培养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重视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使学生从小接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对本套教材主要特点的理解
1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材坚持以学生提出问题为起点,在搜集事实证据、进行模型解释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旧问题,提出新问题,从而以问题为纽带贯穿整个探究过程,科学课程逐级扩大;配合这一逐级提高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材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体现了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合作式等教学理念,提高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参与性和时代性。
2 能力培养过程循序渐进。教材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逐步培养、稳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过程能力。首先,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3年级至6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目标分别定为逐级递进的“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科学探究”。最后,每一册教材又都在各个单元中确定了培养探究过程能力的二级目标。这样,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和“做中学”活动,实现一个个能力培养的小循环,达到二级目标。二级目标支持一级目标,使每一册教材都能实现探究过程能力培养的中循环。各册教材的一级目标本身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每两册教材的一级目标又对应支持一个年级的认知能力目标,使整套教材成完整的能力培养大循环。整套教材循序渐进,使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逐步把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
3 教材内容整合设计。一是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标准》要求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等方面的内容标准,并在科学家的积极倡议下,涉及到了磁悬浮、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纳米材料与基因工程技术等具有时代感的科学技术。二是教材内容淡化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贴近儿童生活,综合安排各项内容,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断扩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三是为了便于学生自学阅读,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与探究活关的“科学自助餐”,为小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提供了条件。
4 教材形式灵活。教材充分考虑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卡通、游戏、故事、童话、谜语、诗歌、连环画、科幻作品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材的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都是对课程的重建。教材的价值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的,因此,全面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改革的意图,在教学中体现教材的教育价值,弥补教材存在的滞后性、缺陷性,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